國家奶牛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國產乳製品不比國外差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圖集

近10年來,我國乳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實現各環節全覆蓋監管,國產乳品質量顯著提高。但中國乳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消費對中國乳業的信心雖有增強但仍然不足。中國乳製品質量究竟如何?奶源是否衛生達標?進口奶是否真的比國產奶好?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

規模化生產讓奶源更安全

奶以安為要。通過源頭質量把控,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全流程監管等手段,目前國產乳製品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昔日的畜群雜亂、手工擠奶、秸稈粗放飼餵等落後生產方式已成為歷史。

李勝利說,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工業化、上下遊一體化以及良種化水平不斷提升,使奶源更具安全性。

規模化牧場已成為當前我國商品生鮮乳生產的主體。「2008年,我國奶牛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不到20%,而到2019年已達到64%,小規模養殖場越來越少。」李勝利說,我國奶牛養殖企業的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全國規模化養殖場單產水平已提高到接近乳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養殖「小散低」局面得到扭轉。

「現在國內牛舍臥床環境和牛體乾淨程度都大大提高。如今的飼料營養更加均衡,大量進口美國苜蓿乾草,鈣、磷和蛋白質含量更高,使得牛奶中蛋白質和乳脂含量大幅提高。」李勝利說。

奶牛品種優良化不斷提升。通過持續改良奶牛品種,奠定了奶牛單產和生鮮乳品製品提升的遺傳基礎。李勝利介紹,近些年來,我國不斷從紐西蘭等國進口優良品種奶牛,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

奶源標準化生產和安全性明顯提高。如今基本實現從手工擠奶向機械化擠奶的轉變,基本實現全管道化輸送。而規模化牧場已實現100%機械化擠奶,擠奶過程中牛奶與外界環境零接觸,有效保障了生鮮乳質量安全。

據2019年中國奶業白皮書顯示,奶牛人工授精、秸稈青貯、疾病防控等現代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促進奶牛整體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乳製品加工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部規模牧場實現全混合日糧飼喂,部分牧場試試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計算機智能牧場管理、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整體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高於進口乳品

伴隨規模化養殖,質量安全也得以提升。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都對生鮮乳、乳製品和嬰幼兒配方乳粉進行多批次質量安全抽檢,生鮮乳連續多年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高於進口乳製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更高;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已經多年保持在100%。

乳業監管得到空前加強。目前,我國乳業已初步建立基於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治理體系,涵蓋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監督管理,覆蓋牧場到餐桌全過程。據了解,2008年後,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各省局對轄區內乳企每月安排一次檢查,乳製品每季度全覆蓋抽檢1次,派專員駐廠監督。

然而,國內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的信心未完全恢復。調查顯示,宣傳不到位導致消費者感知度不足、國標較低加劇消費者的「不安全感」、甚至有些自媒體放大國內乳製品市場的問題博眼球、賺流量是主要原因。

對於2010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標標準 生乳》標準設置問題,李勝利指出,國標只是產品最低生產保障線。指標設置符合國情,有利於促進改善生乳收購秩序、防止惡意拒收等問題,有利於保護奶農利益,促進乳業良性發展。

李勝利說,當前我國規模牧場牛奶平均優質乳蛋白含量並不低,乳脂含量基本與歐盟持平;每毫升體細胞數和菌落總數也基本與歐盟持平;乳品檢測和質量合規成本佔企業總成本比例,高於乳業發達國家。

以農業農村部2018年對3299批次生鮮乳樣品檢測數據為例,作為牛奶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乳蛋白含量平均值為3.25g/100g,遠高於國家標準的2.8g/100g;作為衡量牛奶的重要衛生指標,全國菌落總數平均值為29.5萬CFU/ml,明顯低於國家標準的200萬CFU/毫升標準。

「這些主要指標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即使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乳製品整體質量安全狀況也已達到很高水平。」李勝利說。

「我們在《生乳》國家標準基礎上,制訂更為嚴格的企業標準,不斷提高乳品質量安全水平。通過多種舉措方式嚴格把控乳製品質量安全。」一位知名乳企負責人透露,事實上全國大部分乳企都是按照歐盟標準生產,比國標大部分指標高。

產業升級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

乳品質量是保證乳業發展的生命線。多位乳企負責人表示,企業實行「種養結合」的全產業鏈模式,從源頭牧草種植、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售後服務各環節全程可控。

在努力打造奶源全產業鏈生態共贏的同時,積極推進奶源供給改革。近些年隨著國內乳企逐步壯大,開始向上遊反哺,通過聯結與扶持,把國外先進養殖技術帶到了原本相對落後的國內牧場。

「規模化是世界奶牛養殖業發展的趨勢,符合世界乳業發展客觀規律。」李勝利建議,面對未來乳製品消費需求的持續增加,應把家庭牧場進一步擴大規模或改造為更加現代化的牧場,使牧場的規模化養殖成為主流。同時,通過現代化技術的引入,提升牧場的生產效率。持續引進優質奶牛品質、優質苜蓿飼料。

相較於乳業發達國家,我國乳業的土地、飼料、能源成本均高於國外,國產乳業近年來不斷受到海外原料奶和大包粉的衝擊。國產乳製品可發揮本土鮮奶生產優勢,進行差異化競爭。「牛奶保質期短,不適合長距離運輸和保存,因而優質乳只能產自本土,這為我國乳企提供了發展空間。」李勝利建議,我國可以大力發展液態奶,特別是保質期短、冷鏈要求高的低溫液態奶,培育新增長點。

「近十年來,中國的乳製品加工企業發展迅速,諸多乳企在國際上獲得了榮譽,國產乳製品不比國外差。」為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李勝利建議,應繼續保持生產高質量產品,加強高標準監管,同時加強科普宣傳、消費習慣培育。他呼籲媒體尊重事實、理性傳播,為中國乳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責任編輯: 王忻

相關焦點

  • 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高品質定義「中國造...
    近期,關於乳製品質量的問題引發網友熱議,中國乳製品質量究竟如何?就這一話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國產牛奶可以放心喝。我是做動物營養研究的,比較了解,我喝的都是國產奶。」李勝利堅定地表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乳企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能提升。
  • 國產乳製品不比國外差,太子樂集團以口碑與品質實力圈粉!
    近年來,雖然我國乳業生產規模化以及標準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仍有部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存有困惑。諸如國產乳製品質量究竟如何?奶源是否衛生達標?洋奶粉是否真的比國產奶粉好?近日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就這些問題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國產乳製品不比國外差!
  • 君樂寶被授予IDF中國國家委員會牧場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單位
    12月17日,君樂寶乳業集團被授予IDF中國國家委員會牧場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單位,中國優質奶源與牧場管理新模式國際論壇也在當天召開。君樂寶始終致力於建設綠色優質奶源基地,大力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嬰幼兒乳粉的發展。
  • 乳製品抽檢合格率99.5% 連續7年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100%
    建立完善乳品質量檢測體系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國產奶業遭受沉重打擊,消費者對國產乳製品的信心陷入低谷。8年時間過去了,痛定思痛、臥薪嘗膽的中國奶業是否已經「脫胎換骨」?國產乳製品質量能否經受考驗?
  • 中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乾淨水 還睡上了軟臥床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近年來對諸多奶牛養殖場戶進行了技術指導。他感受到,規模化牧場已成為生產主體。「河北基本上是300頭以上,寧夏基本上是1000頭以上。我國奶牛的養殖規模超過了歐洲。排名前40位的奶牛養殖企業奶牛存欄總量接近190萬頭,每天共產2.66萬噸牛奶。我國奶牛養殖企業的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李勝利:中國奶業進入史上最長景氣周期 應更多關注奶牛長壽性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指出,受奶牛存欄減少而牛奶消費增長的影響,中國奶業自2019年進入了一輪景氣周期,並有望延續至2023年前後,成為有史以來最長的景氣周期。在12月15日於海口舉行的利拉伐智匯牧場高峰論壇上,李勝利介紹稱,我國奶牛養殖業經歷了2015-2018年的調整周期,並在2018年觸底,期間我國荷斯坦奶牛存欄下降超過40%,即從2014年的857萬頭降至2018年的504萬頭。這一存欄量在2019年進一步降到了471萬頭,今年則有望恢復至520萬頭。
  • 奶價觸底反彈 奶牛養殖企業何以延長景氣周期
    12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如是介紹,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主產省區生鮮奶收購   李勝利進而表示,國內奶價的回升是由全球主要乳製品生產國生產量和價格未衝擊國內養殖業、國內乳製品供需不平衡、下遊消費力的提升等多個因素共同拉動的。至於未來,中國奶製品,尤其是白奶的消費增長勢頭能否保持8%以上,從而對原奶供應方有持續的需求、產能的快速擴張是否會帶來產能的過剩等問題依然擺在國內奶牛養殖企業面前。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26期:乳製品上下遊承壓嚴重 光明乳業...
    截至2月7日,13個省份出現倒奶,半數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出現飼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廠開始噴粉,企業銷售同比下降。以上情況已上報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及時協調解決,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奶業體系首席科學家:第一季度奶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大據農民日報消息,奶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認為,從目前調研的情況推斷,第一季度奶業受疫情影響比較大,交通運輸以及各省(區、市)限制人員流動措施解禁後,整個行業會大幅恢復。從疫情對生鮮乳運輸和奶價影響方面看,我國大中型牧場生產與生鮮乳運輸基本正常,奶價平穩,第一季度生鮮乳價格存在下行趨勢。
  • 李勝利:苜蓿有效NDF含量比粗蛋白更重要
    這是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在《中國草都-2015首屆草人牛人論壇》上提到的。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 李教授還進一步介紹到,苜蓿NDF含量影響奶牛乾物質採食量,NDF從38%升到54%,一頭600kg體重的奶牛乾物質採食量下降約5.6kg。苜蓿品質越好,奶牛精料需求量越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規模牧場選用優質進口苜蓿的原因。
  • 康奈爾大學奶牛人才計劃52人訪華 與我校牛精英計劃開展交流
    本網訊 1月11日上午,中美師生互訪項目:康奈爾大學奶牛人才計劃—中國農業大學牛精英計劃開幕式在我校西區CIAD報告廳舉辦。我校副校長龔元石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我校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旭峰代表動科學院對康奈爾大學師生表示歡迎,並強調了牛精英計劃通過國際學生互訪交流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國際視野與綜合素質,在培養未來中國奶牛和肉牛產業高級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奶牛單產五年內提至9噸以上 一批示範牧場將被圈定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 如何提高奶牛平均單產?這是奶牛養殖行業發展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緩解國內原奶供需矛盾的主要辦法。圍繞著這一問題,中國和瑞士兩個國家奶業相關企業也在共同尋找答案。
  • 中荷合作讓奶牛多產好奶
    中地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過去3年,中地乳業的奶牛平均產奶量提高了1噸左右,這一進步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在養牛行業摸爬滾打近20年的張建設,長期致力於推動奶牛養殖規模化,曾經有過用飛機從國外引進優質奶牛的「壯舉」。在張建設看來,中國的奶牛養殖業,已經走過了規模化擴張的階段,需要的是不斷提升養殖的科學化水平。
  • 前瞻乳製品產業全球周報第50期:絲毫不虛!回擊做空報告,飛鶴開放...
    內蒙古啟動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首批試點示範工作日前,自治區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首批160個試點示範名單公布,其中,呼和浩特市3個,包頭市6個,呼倫貝爾市26個,興安盟10個,蒙牛發布《牧場奶牛福利推廣實施體系》據中糧近日消息,蒙牛乳業正式發布《牧場奶牛福利推廣實施體系》,面向全國合作牧場推廣使用。據介紹,這是國內首部全面闡述、分析奶牛福利在牧場養殖應用的體系化的書籍。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奶牛福利的推廣可以大大延長奶牛壽命、減少淘汰、增加產量。
  • 配種退化成本高企 國產種牛「牛」不起來了
    然而,「三鹿事件」帶來的信任危機遠未結束,「海淘」國外奶粉、進口乳粉熱銷的情況依舊在嬰幼兒乳粉市場上演。   而國產乳粉銷路不佳之外,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牧業人才匱乏,貸款融資困難,生產和流通成本高等因素更是成為當前制約我國乳業發展的瓶頸。   國內奶牛配種退化   近年來,我國奶牛總體質量較差的面貌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 專注研究35年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致力於南北...
    在研究所裡,記者見到剛剛獲得2020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一身藏青色西裝,金屬框眼鏡,靠近門口的櫃門上掛著一頂淡黃色的寬簷草帽,馬上讓人將眼前這間辦公室的主人與農業聯繫起來。  「還是到田裡最踏實。」採訪中,程式華在試驗田間穿梭了一陣,很快從田埂上跳下,笑呵呵地站在稻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