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的奶牛年產奶量一般在9噸多的樣子。到了2016年,年產奶量已經接近11噸。」中地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設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過去3年,中地乳業的奶牛平均產奶量提高了1噸左右,這一進步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在養牛行業摸爬滾打近20年的張建設,長期致力於推動奶牛養殖規模化,曾經有過用飛機從國外引進優質奶牛的「壯舉」。在張建設看來,中國的奶牛養殖業,已經走過了規模化擴張的階段,需要的是不斷提升養殖的科學化水平。
「奶牛養殖不是簡單地把奶牛餵飽,然後等著擠奶就行了。」張建設說,近年來,中地乳業不斷加強與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等專業機構合作,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在奶牛養殖的專業化、科學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們的養牛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這是最重要的。」張建設說,過去,公司只重視引進奶牛,但不重視育種和原料奶的質量。在「牽手」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以後,公司更加注重對奶牛養殖的全產業鏈管控,在營養、疾病、抗病、產奶質量、產奶數量、成本等環節下足了功夫,科學化養殖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出來。
張建設所說的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成立於2013年。這一中心由中國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三方共同創立,旨在通過分享荷蘭乳品專業知識提升中國乳品的質量、安全及生產力水平。
「奶牛育種、飼料和養殖方式等硬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奶業前行的步伐。」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勝利教授說,優良的奶牛品種對產奶量提升的貢獻達到40%,在單一因素裡起到最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注重對奶牛養殖的全周期的科學化管理,使中國的養殖業與世界發達奶業國家接軌。
李勝利介紹,中荷奶業中心成立以來,圍繞提高全產業鏈質量安全建設開展奶業合作科研,組織開展22項科研課題,從飼料營養科學到奶牛精準化飼養管理、原料奶質量管控到乳製品加工、動物福利到節能減排、新產品開發到消費行為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涵蓋奶業鏈中的奶牛養殖、飼料加工、奶牛育種、乳品加工、奶業金融支持、奶業科技創新等重要環節。
不久前,中國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三方再次籤署合作備忘錄,明確未來3年繼續在我國推廣「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安全、優質奶業生產模式,促進我國乳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李勝利表示,未來15年內,中國牛奶需求將穩步增加,原奶總產量將提高至7000萬噸,自給率將達到65%至70%。在整體趨暖的奶業大環境下,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將不斷發揮自身平臺優勢,實現中荷兩國奶業全產業鏈上的更多優秀企業的交流互動,為中國奶業的快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將致力於使中心成長為引領中國奶業發展的國際型奶業科研、奶業合作平臺組織,構建『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發展模式,促進中國奶業全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李勝利說。
記者了解到,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將關注制約中國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問題,積極開展覆蓋產業鏈上下遊及配套技術體系建設的科研工作;更加重視國內教育資源的利用和本土化的高水平人才培養;藉助網絡渠道,進一步推出在線培訓與線下專家指導、專業考核等相結合的全新培訓模塊,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和中心的專家資源,服務於更多的奶業一線工作人員,使更多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落地。(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