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常溫奶還是巴氏奶,酸奶與奶酪又是怎麼回事,配方奶粉是喝國產的還是進口的?關於奶的話題隨時都能形成熱點。
《中國的奶業》白皮書日前發布,向國內外介紹了奶業的發展現狀。針對奶業發展的熱點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與會的行業專家和市場主體。
養殖日益規模化
在如今的市場上,牛奶成為日常消費品,高溫奶、酸奶、巴氏奶和奶粉、奶酪等產品種類齊全、供應充足。從計劃經濟的排隊「憑票訂奶」,到近年來各種乳品任人選購,背後是奶業的快速發展。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介紹,我國奶業連續跨越3個千萬噸臺階。2018年,全國奶類產量3176.8萬噸,人均奶類佔有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長了3.1倍。目前,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1.4%,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
「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乾淨水,睡的是軟臥床。」多家奶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奶業已全面普及秸稈青貯、疫病防控等現代技術,全部規模牧場實施機械化擠奶,90%以上規模牧場實現全混合日糧飼喂,整體生產水平明顯提高。昔日的畜群雜亂、手工擠奶、秸稈粗放飼餵等落後生產方式已成為歷史。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近年來對諸多奶牛養殖場戶進行了技術指導。他感受到,規模化牧場已成為生產主體。「河北基本上是300頭以上,寧夏基本上是1000頭以上。我國奶牛的養殖規模超過了歐洲。排名前40位的奶牛養殖企業奶牛存欄總量接近190萬頭,每天共產2.66萬噸牛奶。我國奶牛養殖企業的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乳企集中度提升
上遊養殖日益規模化,下遊加工集中度也在提升。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劉亞清說,新世紀以來,乳製品工業不僅總體規模增速很快,跨省區、集團化、上市成為明顯特徵,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587個,主營業務收入3398.9億元,佔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8.5%,主營業務收入和增速繼續保持第一併高於食品製造業平均增速。
《中國的奶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全國大中型乳品加工企業佔企業總數的79%;其中6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排名前3位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佔全國乳製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業進入世界乳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10,分別在亞洲排名第一、第二。
在農業農村部推動下,我國奶業前20強企業成立了D20企業聯盟。目前,D20企業的生鮮乳收購量佔全國收購總量的57%,乳製品銷售額佔全國總額的55%。于康震表示,要建立完善創品牌、推品牌、護品牌的奶業品牌發展機制,使國產品牌深入人心。全面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創新,鼓勵乳品企業優化資源配置,贏得更大市場空間。
競爭日趨國際化
如今,中國消費者可以接觸到諸多國外品牌的乳製品,國外的牧場也迎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奶業企業。2010年起,中國企業在紐西蘭投資奶業成功後,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布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廠。根據中國奶業協會調查,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17家企業在境外投資奶業。
人們感受到,我國奶業已高度開放。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劉成果表示,自中國加入WTO和建立雙邊自貿區後,乳品進口量快速增長。2018年,乳品、改良種用牛和牧草三大類商品進出口總額110.2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乳品、奶牛和牧草最大進口國和淨進口國。2018年,中國乳品貿易額、進口額首次雙雙突破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乳品新興市場。
成本和價格是中外奶業競爭的關鍵。監測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生鮮乳的生產成本總體持續上升。今年前5月,每公斤牛奶的生產成本約為3.29元。目前,歐盟的牛奶每公斤成本為2.5元,紐西蘭為2.2至2.3元。可以看到,我國與奶業發達國家的成本差距較大,儘快把生產成本降下來很關鍵。
專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奶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奶業工作者既腳踏實地,苦練內功,也要放眼全球,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要引導乳品企業優化乳製品產品結構,統籌發展液態乳製品和幹乳製品。支持家庭牧場升級改造,開展奶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逐步提高奶業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