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媽媽育兒
「媽媽,你不要走,我怕黑。」小美拽著媽媽的胳膊不讓媽媽走,非得讓媽媽陪著自己睡覺。小美已經上幼兒園了,可還是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每次都是媽媽陪著,等她睡著了才能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有時候半夜醒來也會因為周圍都是漆黑一片而哭著找媽媽。這樣的情況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他們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亦不敢獨自去到一個漆黑的屋子裡面,一到晚上就焦躁不安。但這些現象又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好轉。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玉凱醫生針對寶寶的這一現象談到:一般來說,兩個月以下的寶寶是不怕黑的,這個時期家長會貼身照顧,而且他們不會分辨白天和黑夜,但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這樣,如果寶寶怕黑,那麼家長可以考慮在房間裡開一個不影響睡眠的小燈,讓寶寶醒來的時候可以看點一點光亮,等寶寶長大點,這種情況就會有所好轉了。但是,家長不禁有疑問,寶寶為什麼會怕黑呢?他們又在害怕什麼東西呢?
在信息不流通的原始社會,人類很容易的對大自然所產生的未知事物感到恐懼和害怕,但這種害怕也能夠讓人們去積極地想辦法躲避風險。在寶寶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寶寶對周圍的環境感到不確定,他們也會害怕,從而通過哭鬧的方式表達出來,尋求到家長的關注。
人都有這種習慣,白天見了什麼害怕的東西到了晚上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如同杯弓蛇影的故事一樣,孩子在白天見到了陌生的東西,或者是聽家長說了可怕的內容,晚上就會浮想聯翩,這是人大腦一種很自然的條件反射。為了阻止自己這樣繼續想下去,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找尋讓自己安全的所在,最直接的就是想找尋爸媽的幫助了。
孩子處於一種密閉且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第一反應肯定就是害怕。漆黑的空間會讓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除了大哭之外好像別無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半夜醒來就大聲哭鬧的原因。
很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寶寶除了缺乏安全感以外,還因為什麼會怕黑呢?寶寶怕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家長多了解一些,也就能為寶寶多提供一份安全感。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在幼兒期的時候,特別是三四歲的年紀會普遍的存在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簡單來講,這個年紀的孩子往往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靈性有生命的。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平時不要給孩子講一些恐怖的故事,也不要讓孩子看一些恐懼的視頻或者動畫。孩子對恐怖的情節缺乏分析和認知,很容易的把動畫片裡的魔鬼和現實結合起來,因而產生恐懼的心裡,嚴重的話還會出現魔鬼要吃掉自己的幻覺。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對周圍的事物有著更加深刻的了解。但是孩子處於黑暗的時間畢竟是少的,又因為自己見識的限制,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處在黑暗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未知的,這也就增加了他們對於黑暗的恐懼。
現在的網絡非常發達,孩子足不出戶就能夠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孩子在玩遊戲看視頻的時候,難免會接觸到一些恐懼性的元素。孩子的記憶力是非常強的,白天所看到的不好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孩子晚上睡覺時的不安因素。
家長都想讓寶寶變成一個勇敢且堅強的孩子。想要讓孩子變得勇敢,家長就要幫助寶寶克服怕黑的恐懼心理。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可是卻不知道怎樣去實施。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我們的身邊,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及時觀察注意到寶寶的行為,就能夠幫助寶寶走出黑暗的陰影。
當寶寶明確的表達出自己不安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陪孩子入睡的時候,家長可以多跟寶寶進行交流。「你能給告訴媽媽,你為什麼會害怕嗎?」當孩子說出自己害怕的原因時,不論是什麼,家長都應該耐心的聽完且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害怕動畫片裡的妖精很可笑,從而不屑於跟孩子解釋。在大人的眼裡那是假的,可是在孩子單純的世界裡卻是相信有妖精的存在的。「寶寶不怕,葫蘆娃會保護你的,它會把妖精統統打跑。」如果孩子還是不能心安的話,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玩偶放在床頭陪伴孩子睡覺。
寶寶怕黑這是天性,但日出日落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其中的道理,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地球自轉形成晝夜更替的科學小知識,讓孩子了解其中的奧秘。同時,家長還可以在晚上的時候帶孩子出去散散步,關燈以後多和孩子聊一些白天的開心事,這些都會讓孩子在黑暗中找尋到安全感,而從不那麼害怕能夠安心入睡。
現在大部分的手機軟體都有「青少年模式」,當孩子在玩手機看視頻的時候,家長不妨切換到這個模式。讓孩子能夠多看到一些正面的消息。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也應該有選擇性,不要講一些妖魔鬼怪會讓孩子害怕的故事。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守護。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不敢一個人睡覺,一個人走夜路。勇氣和膽量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面對孩子的怕黑經常哭鬧,家長應該先從身邊的人和事開始留意,同時和寶寶多溝通,了解他們怕黑的源泉,這樣才會對症下藥,讓寶寶變得勇敢堅強。
你家孩子會怕黑嗎?你又是怎樣幫助他克服的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