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安全感怎麼建立?除了充足的陪伴,這個要素更加關鍵!

2020-12-25 小壯熊母嬰

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滿滿的安全感是父母給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

隨著社會發展與育兒觀念的進步,家長們不僅更加注重寶寶的身體健康,更多的爸爸媽媽開始意識到給寶寶充足安全感的重要性。

但是寶寶的安全感要怎麼建立呢?長時間的陪伴就能給足寶寶安全感嗎?

小壯熊今天就想和各位媽媽談一下寶寶安全感這個事情。

01 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理論最早源於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依附理論

寶寶一出生就會在心理上去依賴身邊的一個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成人(通常是媽媽),並通過和這個成人的關係,發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動的方式,用來探索這個世界。

如果媽媽能夠總是在寶寶身邊(available),對寶寶的需求敏感(sensitive),並且經常表示支持(supportive),那麼寶寶就會感到自己是被愛和被保護的,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然後勇敢自信的去探索這個世界。

心理學將這樣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叫做安全型依戀

02 長時間的陪伴就能給寶寶安全感嗎?

決定寶寶安全感的,不僅是充足的時間陪伴,更是陪伴寶寶過程中的質量與互動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時候在照料寶寶的過程中,媽媽流露出來的精神狀態

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小,感受不到大人的情緒,其實寶寶的感受是複雜而且多維度的。媽媽在抱她的時候,語氣是柔和的還是不耐煩的,表情是愉悅的還是煩躁的,甚至媽媽的手勁大不大,肌肉是否僵硬......媽媽每一個細微的反應,寶寶都能感受到,因為寶寶也在時時刻刻讀取媽媽的各種信息

03 如何更好的給與寶寶安全感?

1、要傳遞給寶寶積極、溫暖的情緒

在寶寶哭鬧尋求擁抱的時候,媽媽需要的不僅是抱起寶寶的動作,更是需要溫柔且充滿愛意的情緒,用飽含深情的眼神看著寶寶,用愉悅的表情回應寶寶,用溫柔的手勢撫摸寶寶,讓寶寶感受到被愛著被保護著,才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相反,媽媽處於抑鬱和壓力之下,從眼神,表情,語氣,肢體接觸,都冰冷僵硬,無法讓寶寶感受到愛意,就算你出於責任或者恐懼而整天抱著,寶寶依然會缺乏安全感。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安全感作為一種情緒體驗是可以被傳遞的。

溫暖、和諧、互助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寶寶,能感受到看護人彼此的關心和謙讓,感受他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巧妙解決家庭糾紛等,這些都會使嬰幼兒感到安全和溫馨,有助於安全感的發展,相反寶寶則會被傳染到焦慮和不可控的不安全感。

3、嘗試和寶寶不斷的互動交流

比如寶寶哭鬧,你嘗試餵奶,可是他吃了幾口還是哭,你嘗試逗他哄他,可是他笑了幾下之後哭得更厲害了,然後你確定他應該是需要睡覺,於是嘗試哄他睡覺,他哭了一會兒,睡著了。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雖然一直在哭,但並不會喪失安全感。因為你始終在嘗試與他溝通,即便可能猜錯了許多次,但是因為有這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寶寶會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呵護

在媽媽精力充沛,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和寶寶進行耐心溝通與積極的引導其實不是難事。但事實上,對於絕大部分的媽媽來說,由於不分晝夜的照顧寶寶造成的睡眠不足,加上產後焦慮,更多的時候是選擇咬著牙硬撐著照顧寶寶

此時的媽媽不僅很難有能量和精力和寶寶互動玩耍,而且寶寶正常的哭鬧都極易造成媽媽情緒的不穩定,控制不住流露出疲憊與厭煩,甚至發脾氣

這才是最破壞寶寶安全感的事情

寶寶的安全感,其實是依附在媽媽精神強大的基礎之上。

媽媽對自己好,就是對寶寶好。

所以小壯熊家的這款調奶器,雖然是用於給寶寶調奶暖奶,但所有的設計都是從為媽媽分擔的角度出發。

能自主設置溫度,然後24小時保持恆溫。

這樣衝奶時就可以直接用壺裡的水,免除每次調奶反覆兌水、試溫的步驟,媽媽泡奶時從容不慌張。尤其是晚上衝奶,媽媽不用忍著困意摸黑起床,手忙腳亂,30S快速調好奶,寶寶喝完就能睡覺,媽媽的睡眠質量提高,白天的精神狀態自然會好,情緒也能更穩定。

同時對於寶寶來說,餓醒後很快能喝到和媽媽體溫一樣溫暖的奶水,漸漸的會建立起醒後等待過程中的安全感,在媽媽衝泡奶粉的時候不會一直撕心裂肺的哭。

要知道,每一個媽媽在照顧新生寶寶的時候都是很脆弱敏感的,再堅強勇敢的媽媽都可能由於一件我們眼中的小事而崩潰大哭,或許只是打翻奶瓶,或許只是水溫一下沒調到想要的溫度。

小壯熊不僅僅是守護寶寶喝奶的健康

更是想守護好每一位媽媽

也只有媽媽保持著愉悅、積極的精神狀態,

才能更好的傳遞給寶寶正面的情緒

給寶寶穩定踏實的安全感。

小壯熊,陪伴寶寶和媽媽

一路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早產兒護理的關鍵三要素:耐心、安全感、營養
    我們將妊娠不足37周的新生兒稱為早產兒,這類寶寶比足月寶寶更需要成人關懷,更需要嚴格又科學的呵護,呵護的三要素Tina可以簡單總結為成人耐心、安全感和營養,下面我們一一來解釋下。早產兒護理的關鍵三要素:耐心、安全感為什麼需要成人耐心呢?
  • 怎樣建立「黏人」寶寶的安全感?
    大千世界對寶寶來說都是新事物,有時候難免會害怕。寶寶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他們知道,覺得一旦有危險,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媽媽那裡獲得支持。這樣,寶寶最初的安全感就開始建立。所以,小寶寶的安全感是逐步從信任媽媽,從媽媽給予的呵護中發展出來的。
  • 0-3歲寶寶安全感建立的8個關鍵點,爸媽能做什麼?
    眾所周知,0-3歲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黃金時期。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寶寶建立安全感呢?YOYO老師給到8點小建議,希望能幫助到爸爸媽媽。所以在寶寶的人生頭三年,媽媽的陪伴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白天在託育園,晚上有媽媽陪在身邊,尤其重要的是要固定帶養環境,避免因父母工作調動而更換成長環境,進而影響寶寶建立安全感。
  • 安全感是孩子幸福關鍵,除了高質量陪伴,「地板時間」互動少不了
    由此可見,陪伴的缺失不僅會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遠,讓孩子的安全感處於一個乾涸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健康發展。龍應臺曾說過: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效。由此可以說明及時的親子陪伴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這個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千萬不要錯過!
    你要了解了在哪個關鍵時期,孩子著重發展哪個能力,具體有哪些表現,就能夠非常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就是在0-2歲,特別是0-1歲。
  • 如何給寶寶建立安全感?這5點你做到了嗎?
    安全感對寶寶性格發育的重要性安全感的建立對寶寶性格的影響重大。有安全感的寶寶,情緒比較穩定,長大以後性格更加自信,更樂於接受挑戰,人際關係比較和諧,善於與人相處。而缺乏安全感的寶寶,長大後經常表現為膽小、怕生、內心敏感脆弱,甚至性格有些偏激。可見,幼年時期安全感的建立對寶寶的性格發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 建立寶寶安全感,你做對了嗎?
    國人的安全感普遍很低,武志紅老師在他已經被下架的《巨嬰國》裡一針見血地指出,相比較西方,國人的婚姻多不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所謂安全感基礎之上的,這導致了婚姻質量普遍偏低。安全感低形成的原因非常複雜,比如說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健全,大家必須存錢,看病,養老。我的朋友圈裡到處都是得了重病需要捐款的人,凡是嚴重些的病基本都得靠募捐。
  • 寶寶的安全感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育兒思想,寶寶不能抱太多,不然養成習慣了不好。然後就給寶寶哭,覺得寶寶哭累了就停了。事實是這樣嗎?其實寶寶小時候很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撫摸。寶寶的安全感是在兩歲前建立的。我們都知道寶寶小時候,不管去哪總想找媽媽。因為媽媽在身邊覺得安全,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放心,不容易緊張。安全感就是這段時間建立而來的。
  • 寶寶的安全感應該怎麼建立
    相信媽媽們對於寶寶的安全感並不陌生,但是安全感是一個神秘不可言的東西,說不清,道不明。新手媽媽認為寶寶哭幾聲就需要抱著,害怕安全感的缺失。寶寶不需要一直抱著,也不需要一哭就立馬抱起來。睡覺和寶寶一起睡,完全不考慮自己是否打擾到了寶寶,另一方面,寶寶也會打擾我們自己的睡眠質量。我們一味的單方面給予,也沒考慮到這是否是寶寶需要的。寶寶的安全感和對媽媽的依戀感要區分,並不是媽媽一離開,寶寶就哭,就是缺乏安全感。還有一種情況是,寶寶玩的時候,需要媽媽陪著,媽媽走開一會,就去找媽媽,這也不是缺乏安全感。
  • 教會你建立、重建嬰幼兒安全感,以及避開那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坑
    那麼,嬰幼兒安全感這個很重要的東西,是怎麼破壞的呢?我們先來看看影響嬰幼兒安全感的「三宗罪」。在安全感建立很重要的那個階段,作為嬰兒的她們承擔了很多不必要的不安和擔憂,直接影響安全感的建立。幼兒陪伴:嬰幼兒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部分
  • 怎麼做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有些行為父母並沒有發現
    戀愛的時候,在情侶吵架時我們常聽到的一個爭論要點就是「我沒有安全感」。其實,安全感不僅在戀愛中重要,在家庭、夫妻關係以致年幼的孩子身上,都能看出安全感的充足與否,為孩子作出了怎樣的改變。今天我們就來說所寶寶所需要的安全感。
  • 孩子吃手、粘人、入園焦慮都是安全感惹的禍!到底什麼是安全感?
    這個沒有錯,因為我們內心是空的,我們需要所有的標籤去幫助我們塑造出安全感來,而當我們一切都擁有的時候,卻發現依然有痛苦、有不快樂、有情緒、有焦慮、依然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其實是件華麗的外衣,剝去後只是一顆安住內在的心。我們有的時候發現,全職的陪伴孩子,孩子為什麼還會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呢?
  •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人格更加完善,寶寶的安全感來源於養育者!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健康人格的模型第一階段(0~1歲)是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感的建立。依戀安全感的建立在寶寶0~3歲的時候最為關鍵,也是在這個時期,養育者能夠相對容易給寶寶建立起安全感。
  • 給孩子《滿滿的愛》,緩解幼兒分離焦慮,建立幼兒園認知和安全感
    眾所周知,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期間,父母作為孩子的安全基地,鏡映和涵容孩子的情緒,構建孩子的自我確定感和對周圍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定八十」。陪伴,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為,但能傳遞給孩子的卻是滿滿的溫暖,甜甜的記憶,美好的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並建立完整的人格。
  • 一篇講透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被破壞後該怎麼彌補
    可見,一對父母再精通教育,如果不重視孩子安全感建立,那麼孩子以後心理難免出問題,反之,一對父母即便再不懂教育,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大概率不會長歪。那麼,什麼是孩子的安全感?其實,安全感這個詞,在心理學上叫做「安全型依戀」。
  • 寶寶沒有足夠的安全感?1歲之前著重培養很重要
    寶寶在一歲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是比較陌生的。在1歲以前,怎麼「溺愛」你的寶寶都不過分。因此,我覺得在寶寶1歲之前一定要為他建立安全感,寶寶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有更多的自信,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基礎。下面我就來分享我的這方面的育兒經驗。
  • 孩子愛哭、膽小、不合群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我們有的時候發現,全職的陪伴孩子,孩子為什麼還會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呢?而我們這些懶爸、懶媽們,無暇陪伴的時候,孩子卻又安全感十足呢?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他的安全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一顆安住的心呢?其次,寶寶一歲半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是完成與母體感受逐漸脫離的過程。
  • 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寶寶,家長該如何引導
    之前我和同事談到了「放養寶寶更有安全感」這個話題,這幾天也陸續有家長向我提問,他們表示非常困惑:為什麼孩子在我面前什麼都不嘗試,不敢做,而我一走開他就超常發揮?爸爸媽媽怎麼糾正都沒用,我們一走他就哭鬧,不肯放手。為什么爸爸媽媽加上爺爺奶奶這麼多人看護與陪伴,寶寶還會缺乏安全感?
  • 寶寶愛哭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寶媽巧用3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寶寶似乎天生是眼淚做成的。初入人世,遇見任何不高興的事情都免不了一番痛哭流涕。寶寶都是喜歡哭的,但是總有一些寶寶淚腺似乎更加發達,比平常的孩子更加多愁善感,更喜歡哭。孩子會哭是正常現象,但是喜歡哭也有可能是一種安全感缺乏的表現。
  • 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家長要把握好這幾個關鍵,這關係著孩子的一生
    最可悲的是,在到了結婚年齡,最不想找到的是像爸爸或者媽媽這樣的人,這不僅說明在這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愛的缺失,同時,也是一個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父母是否給孩子安慰,還孩子第一次跌跌撞撞的走路,父母是否鼓足了勇氣去鼓勵他,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折,父母是否讓孩子有面對他的有自信,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冒險精神,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那麼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將極度匱乏,相對比之下,孩子三歲之前如果建立了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也會朝著天使寶寶的方向發展,面對面來會獨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