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停筆停了一段時間,忙是客觀,每周出差飛來飛去。而停筆的真相是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夠幫助家長更容易的走進孩子的世界,能夠真正的收穫教育之法。
今日我想就安全感這個話題,給更多的爸爸媽媽聊聊我的深入體會與想法。故事先從這個國慶開始。十一期間,一直加班無休的璟舒團隊小夥伴,終於迎來的難得的一次團建活動。
每次璟舒教育的活動都是家屬全員參加,尤其是孩子們,這也是我們除了教育者,作為父母本身給予自己孩子的陪伴。
說起來,這半年忙碌的工作,璟舒教育的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幾乎是忙得無暇照顧,有老人幫忙的,也有阿姨協助的。
問題來了,我們的這些孩子們,缺乏安全感嗎?
先來看看勇攀高峰的小酒窩
再來看看這三個開心的小跳人兒
最後是最開心的小不點兒
牛哥更不必多說,從當日的攝影發燒友,到今日的卡丁車少年,幸福感在他身上詮釋的淋漓盡致。
我們並沒有天天陪伴這些孩子們,甚至忙起來,孩子們還要時不時照顧我們這些懶爸、懶媽們,而為什麼「缺乏安全感」卻在他們的身上找不到蹤影呢?
我們先看看安全感這個詞的來源……
從事教育與心理諮詢工作十幾年來,聽到最多的詞彙就是安全感缺失,寶貝粘人說是安全感缺失、幼兒園焦慮明顯也是安全感缺失、吃手依然被說是安全感缺失。成年後,焦慮、抑鬱等情緒來源也被冠名以安全感不足的名義。
不知從幾何起,「安全感」成為一切問題的根源。當我們找不到任何解釋的理由與藉口時,「安全感」已成為最後一道屏障。
其實,我們一出生就埋在「安全感」的謊言中,就在通過各種方式追尋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全感,而忽略了人生的本質與真相其實就是無常、無我與苦。
我們企圖用各種方式,包括愛情、事業、金錢、名譽、地位、或被別人認可等一切去趨樂避苦,去尋求安全感。
這個沒有錯,因為我們內心是空的,我們需要所有的標籤去幫助我們塑造出安全感來,而當我們一切都擁有的時候,卻發現依然有痛苦、有不快樂、有情緒、有焦慮、依然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其實是件華麗的外衣,剝去後只是一顆安住內在的心。
我們有的時候發現,全職的陪伴孩子,孩子為什麼還會有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呢?而我們這些懶爸、懶媽們,無暇陪伴的時候,孩子卻又安全感十足呢?
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他的安全感?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一顆安住的心呢?
從修煉自身開始
首先,孩子的降生來源於與母體的聯結,母體的情緒與自身的安全感,就會影響著孩子的一切,包括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母親,很難教養出一個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因此在與孩子共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自己,調整自己的內心狀態是十分關鍵的。
抓住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
其次,寶寶一歲半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是完成與母體感受逐漸脫離的過程。因此在寶寶這個時期的時候,包括孕期時候,媽媽的陪伴、接納與平和的情緒就是寶寶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土壤。
寶寶過了一歲半之後,媽媽逐步從情感上與寶寶漸漸獨立。安全感最主要的內容就變成了高質量的陪伴,交流,與情緒上的接納。只有完整被接納的孩子,才能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能量。
把握建立安全感的核心與關鍵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一個總是被剝奪話語權的孩子是不會有安全感的,一個總是被迫接受家長意志的孩子也是不會有安全感的,一個總是被家長否認和懷疑的孩子更是不會有安全感的。
傾聽、尊重、信任、支持與耐心就變成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核心與關鍵。
在安全感的土壤裡,擁抱和說出愛是必不可少的,從嬰兒期的撫觸、皮膚交流,到擁抱,親吻、表達愛,都是催化孩子豐富內心能量的營養。
其實這些擁抱、這些親吻、這些說出來的「我愛你」,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年齡,都在充盈著我們的內心,都在支撐著我們的安全感。所以,無論你的孩子多大,無論他現在有多麼讓你心煩與氣憤。
就在此刻,接納他、信任他、擁抱他、去告訴他,媽媽愛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無論你犯了什麼錯誤,無論你未來走到哪裡,媽媽都是愛你的。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就是他們最安全的港灣,隨時準備著他們的離去,又永遠等待著他們的返航。
孩子們的安全感,其實根植於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他們撕掉「缺乏安全感」這個標籤!
感謝收聽璟舒說。教育是一種修行,成長是一種陪伴,璟舒說伴你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