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是個女強人,夫妻倆工作都忙,就把兒子樂樂留在老家讓姥姥姥爺照顧,樂樂3歲要上幼兒園了才接回身邊,慢慢的她發現孩子不愛跟別的小朋友玩,老師反映樂樂在學校也不合群,總是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老師提問也不敢舉手。
閨蜜覺得孩子可能是跟著老人長大,接觸的人少,比較內向,所以每到周末會刻意帶樂樂去參加朋友聚會,大家都帶著孩子,想讓樂樂多交些朋友,可是每次都是別的小孩聚在一起玩,樂樂總是跟在媽媽身後,推都推不出去,閨蜜覺得在朋友面前很沒面子,回家訓斥了孩子,結果樂樂變得更膽小,話都變少了。閨蜜很苦惱,孩子這麼膽小可怎麼辦呢?
其實,樂樂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孩子從小跟著姥姥姥爺長大,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而且老人看孩子嬌生慣養,對孩子有過多的保護和代替,老人帶孩子生活圈子小,跟外界接觸少。
孩子突然被接回父母身邊,離開了陪伴他長大的姥姥姥爺,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而且媽媽太急於求成,想把孩子推入人群,只會讓孩子更難適應。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在面對陌生環境時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退縮和封閉行為。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和引導,有的人會很快適應陌生環境,輕鬆融入新環境中,而有的人卻對新環境更加排斥。媽媽的訓斥,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很大的打擊。
媽媽的行為其實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她在努力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弱點;而另一方面,她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又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
改善孩子膽小的性格要講究方法:
孩子膽小大多源於安全感的缺失,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自信、活潑、開朗的。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可能他只是比別人融入的慢一點,也不要一直跟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壓力越大,動力就越大的教育方式。你只有發自內心的接受他,鼓勵他,才會讓他更加自信和陽光。
人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所以,希望孩子不再膽小也需要循序漸進,父母一定要謹慎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憤怒、失望的情緒。
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來自父母,父母認為孩子行,孩子就認為自己行;父母否定孩子,孩子也會否定自己。父母在幫助孩子改善自己的言行時,不要強迫孩子,更不要批評和否定孩子,而應該鼓勵和及時稱讚孩子微小的進步。要有耐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會有最後的改變。
想要讓孩子不再膽小,內向,不是帶他去人多的地方就能改善,父母可以多觀察和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孩子平時喜歡畫畫或者唱歌,就可以送他去接受專業的教育,孩子被別人肯定,找到自己的價值,才會更加自信。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多給孩子提供接觸同齡人的機會,孩子的天性都是愛玩的,再內向的人也有聊得來的朋友,周末多帶孩子去遊樂園或者公園,鼓勵孩子去跟同齡人一起玩,父母也不要太急躁,跟著孩子的節奏來,不經意間你就會發現孩子在慢慢改變著。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