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上小學後,成績一直處於中等,在學校裡老師說圓圓上課回答問題時,聲音像蚊子一樣小;學校組織活動要求學生積極參加,圓圓從來不敢報名;上體育課小朋友們在一起跳皮筋,圓圓只站在一旁看,從不參與;下課時同學們玩得不亦樂乎,圓圓一個人坐在位子上。
面對像圓圓這樣的孩子,性子急的家長會很著急,他們擔心因為孩子膽小、內向、不自信,將來難以融入社會。讓家長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讓孩子變得自信比登山還難?先別著急,孩子為什麼會膽小、內向、不自信呢,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膽小、內向、不自信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孩子先天性格特質形成的;另一種是後天父母的養育方式。
我們來分別說明一下兩種類型背後的原因。
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夫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把人的性格特徵為四種類型,其中抑鬱質性格特徵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膽小、內向、缺乏自信,這類孩子的情感細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循序漸進地教育引導,幫助孩子正確地對待自身的性格特徵,更好地塑造孩子。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第2種類型,後天父母的養育方式。
有些孩子膽小、內向、不自信是因為後天父母的養育方式。那麼,什麼樣的父母容易養出膽小、內向、不自信的孩子呢?
1.過度控制型
父母過度的關愛,限制太多,總是給孩子提供太多的幫助,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
當孩子想去嘗試時,父母習慣以各種理由拒絕,始終認為孩子年紀還小,許多事情還不能做,父母的這種行為傳達給孩子的感覺是「我不行,我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希望所有的事情能朝著他們預期方向發展,一旦孩子偏離了預期,父母就會難以忍受,焦慮不已。
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遇到問題時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因為凡事都要依賴父母,孩子覺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自信心也漸漸喪失。
2.情感忽略型
情感忽略型的父母往往從不在意孩子的心裡感受,他們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和要求,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予回應或者根本不在乎;當孩子使用各種方法向父母表達,渴望吸引父母的目光,卻仍然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注時,孩子開始選擇放棄自己,從此封閉自己。因為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的情感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孩子情感淡漠,不善於與人親近。
每一種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性格特質並不能決定一個人成就的高低,也不會決定一個人智力發展的水平,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例如,數學家陳景潤、俄國著名文學家果戈裡就屬於這種類型的。
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他們往往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觀察他人沒有注意到的細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維深刻,做事情認真謹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徵,父母根據孩子的性格類型進行因材施教,不是改變孩子的天性,而是在尊重孩子個性特徵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揚長避短,給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當我們知道了背後的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那些先天性格膽小、內向、不自信的孩子,他們容易受外界所影響,很在意外界的評價,當外界氛圍融洽時,他們的表現就會很自如;如果外界壓力過大,他們就會有情緒波動。
父母們要適時鼓勵,在家庭教育中營造輕鬆、愉悅溫馨的氣氛;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孩子需要更多的愛,我們要更加關心和照顧孩子,鼓勵他們參加集體動,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無條件地接納,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環境。
父母值得警惕的是,幫助孩子在先天性格特質的基礎上慢慢改善,如果強行改變孩子性格特質,對孩子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哪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地成長呢?如果我們有這份期待,就應該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堅持做到以下三點,可以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先從生活中點滴小事做起,比如,如果孩子要自己繫鞋帶,不要擔心孩子系不好立即否定,而是讓孩子嘗式;如果孩子要掃地,不要擔心孩子掃不乾淨而去阻止,讓孩子去嘗試,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幫孩子做所有的事情,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鼓勵孩子大膽去做。
孩子在開始嘗試做事情時難免會遇到失敗,父母要給予孩子失敗的權利。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就像老鷹教小鷹飛行,小鷹在學會飛行前必須要經歷很多次失敗之後,才能學會行。
孩子的成功是在不斷嘗試中積累起來的,當孩子自告奮勇地要做某件事情時,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和參與感,孩子得到鍛鍊的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因為失敗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失敗後的成功對於孩子自信的建立更為有效。孩在失敗中體驗,在失敗中經歷磨練之後,更能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加自信心。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之後,就開始藉助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對於孩子來說,主要依賴於父母對他的評價,一句簡單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鼓舞,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父母肯定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
父母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學會自己穿衣服,可以說:「寶貝真厲害,都會自己穿衣服了」;當孩子克服了困難,可以說:「寶貝遇到困難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真了不起」;當孩子遇到難題想退縮時,可以說:「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做到,寶貝加油」,父母要發自內心地肯定孩子,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
父母要避免批評指責孩子,當孩子洗碗時不小心將碗打碎時,千萬不要說:「我早就告訴你了,你非要逞能,真不聽話「;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嘗試一件事而沒有成功時,千萬不要說:「我說你做不好你還不相信,現在沒話可說了吧?這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要避免用語言和行為打擊孩子,因為這些話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能力,好像什麼也做不好。
父母經常對於孩子正面的評價,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經常從父母那裡得到正面的評價和肯定,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增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總是否定的,會使孩子喪失自信。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幫助孩子總結失敗的原因,告訴孩子失敗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等原因,而不是孩子自身的能力不行,幫助孩子澄清失敗的原因,讓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
在孩子去嘗試做某件事時,父母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更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其他孩子的長處做比較,這種比較會讓孩子覺得不如別人,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
父母看到孩子某些不足時,不要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地引導孩子進行反思,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當孩子在實踐中體會到成功,就會被成功的快樂所激勵,將變得更加自信。
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時躲避而不願說話時,父母可以尋找一些孩子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幫助孩子消除緊張感,這個時候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如告訴別人:「我家孩子性格內向,總是不愛說話」等來解釋,貼上這樣的標籤之後會誤導孩子,成為孩子日後拒絕和別人交流溝通的藉口。
除此之外,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做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內容一致事情。
結語:
法國學者盧梭說過:「自信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蹟,有了它,一個人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抓不住一個機會。」
自信是一種力量,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父母重視孩子自信的培養, 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耐心地幫助孩子在實踐中重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