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鬧,分離焦慮,膽小怕生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2020-12-18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能讓寶寶一直哭,會破壞安全感

不能不響應寶寶的要求,要不然會破壞安全感

不可以對寶寶兇,否則會破壞安全感

……

養娃道路上,你是否會被這樣關於「安全感」的焦慮所纏繞,好像對寶寶一點不好,就會導致他的安全感缺失,影響他一聲的幸福。

孩子是非常需要安全感,但是近年來,「安全感」這個概念已經過度泛化,成為了一個筐,「溺愛」、「縱容」、「無原則」,全都可以往裡裝,變相成為了一種對媽媽的道德綁架,搞得媽媽們不敢睡眠訓練,不敢斷奶,不敢拒絕孩子,哪怕小鬼頭已經橫行霸道鬧得天翻地覆,父母也是不敢管,因為生怕「破壞了安全感」。等小鬼頭變成了熊孩子,早就已經失控管不了了。

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譬如說脾氣暴躁,敏感膽小,分離焦慮之類的問題,父母就會擔心是孩子安全感不夠,責怪自己陪伴得太少。

就好像陪得多抱得多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似的。

我覺很多父母對安全感誤會得相當大啊!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的孩子,才算沒有安全感。

今天,橙子就來澄清一下,安全感這些年背的那些鍋。

愛哭鬧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每個孩子天生氣質個性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天生神經大條,所以性格溫和,有些孩子天生敏感,難以學會安撫自己,一點點不適就會大哭大鬧。

哭鬧只是孩子的一種比較激烈的表達方式,當他們有情緒,不舒服,又沒辦法做到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就會哭鬧,你可以把哭鬧理解為孩子的一種特殊的「語言」。

所以是不是愛哭鬧,可能只是因為有些孩子「話多」,有些孩子「話少」而已。

有安全感的寶寶也可能非常愛哭,沒安全感的寶寶也很可能一點都不愛哭,所以是不是愛哭,和安全感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有分離焦慮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父母們提到「分離焦慮」總是一個頭兩個大,生怕孩子「分離焦慮」大發了,就變成缺乏安全感了,送幼兒園總是會有一種生離死別之感。

其實分離焦慮只代表一種「過渡狀態」,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孩子的環境一下子改變了,總得給人家一段時間適應一下吧!適應好了,分離焦慮自然就消失了。

孩子剛入園,對媽媽不捨得,想念媽媽,那是很自然正常的情緒,和安全感扯不上啊!

就像你上大學離開家鄉,突然在某個脆弱的時刻,非常思鄉想家落淚,不代表你失去安全感,道理是一樣的!

害羞膽怯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很多孩子害羞膽怯,其實只是「熱得慢」,他不熟悉這個環境,不熟悉這些人,所以他會待在他認為安全的區域(譬如媽媽的懷裡),對新的環境和人保持警惕,當他有足夠時間去觀察,去熟悉,放下警惕,膽子就自然大了。

其實「膽小」這件事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果我們的祖先都是膽子大,什麼陌生的東西都不怕,人類是活不到今天的,膽子小點的孩子更注重自己的安全,不會亂跑,不會離開父母,不會跟陌生人走,不會亂吃東西,從另一方面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嘛!

你可以說他是膽小,也可以說他是謹慎,只是一種性格特點而已,和安全感沒關係呀!

依戀「安撫物」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這也是對「安撫物」最大的誤會,其實有安撫物的寶寶才是安全感很足的寶寶,安撫物本身是增加安全感的,因為孩子對安撫物的觸感味道非常熟悉,這他心裡感到安定,不怕陌生的環境。你要是真是簡單粗暴的把安撫物撤了,倒是很有可能導致他短暫失去安全感啊有沒有!

既然以上幾種表現不代表缺乏安全感,那麼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什麼呢?

缺乏安全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失去信任」:失去對環境的信任,失去對人的信任,總是覺得這個世界是不穩定的,擔心下一刻會有壞事發生,擔心依戀的人很快就會離開,擔心會失去所有的愛。

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因為總是處於「擔心」中,他會表現為精神緊張,不活潑,沒心思探索玩耍,表情不放鬆,缺乏那種屬於孩子的「燦爛笑容」。

他們可能會故意封閉自己,對人態度非常冷漠疏離,對任何東西都不表達欲望,因為「沒得到也不會失去」。

他們可能會特別乖巧,挖空心思去討好大人,特別害怕大人生氣,特別害怕大人不要自己,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樣子。

他們會有社交問題,因為他們總是不信任,所以會用防備而不是接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無法和他人建立親密友好的關係,很難有好朋友。

其實,只要在意孩子安全感的父母,就不會擁有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現在孩子擁有的關注只嫌太多,想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倒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表現:

1,情緒豐富,不會壓抑自己,會自然而然的表達高興,憤怒,傷心,不滿等各種情緒。

2,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會拒絕,會反抗。

3,會依戀一個監護者(不一定是父母),和ta十分親暱,喜歡抱抱之類的肢體接觸。

那就完全沒有什麼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退一萬步講,就算是你做錯了什麼事,導致孩子缺乏了一些安全感,也是可以修復的,只要你讓孩子可以感受到你持續而穩定的愛,他就會重新充滿安全感。

其實所謂安全感,就是要求環境有「安全性」和「一致性」

要滿足「安全性」其實很容易,只要你家孩子是親生的,你愛他擁抱他,滿足他生存基本需求,不要虐待他,不要忽視他,安全就夠了

但是「一致性」卻是很多父母會忽略的。

如果父母情緒不穩定,總是喜怒無常,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會得到父母什麼樣的反應,就會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不穩定,總是頻繁的更換照顧的人,讓孩子不敢去依戀,因為可能下一刻就會失去,就會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身邊的規則不穩定:今天打人父母沒反應,明天打人父母又拼命吼,他不知道做事的規則的底線在哪裡,也會缺乏安全感。

孩子是可以接受改變的,雖然他們在改變的時候會很不願意,但是只要在把改變的過程變得儘量緩慢,讓寶寶慢慢適應,再保持改變之後的一致性,寶寶是不會喪失安全感的。

譬如說,入園本身並不會喪失安全感,但是去了幾天,又不去了,過了幾天又去,然後覺得哭得可憐,又不忍心送了,這樣才就會喪失安全感。

譬如說斷奶,最忌猶猶豫豫,昨天斷了,今天不忍心又讓吃很多,明天又說要斷,孩子就會喪失安全感,導致更加難斷。

你越是不堅定,越損害安全感。

所以,讓孩子有安全感並不等於滿足孩子所有要求,不要打著「安全感」的幌子,來掩蓋自己沒原則,缺乏管教能力的事實。

你的教養風格是寬鬆的也好,嚴格的也好,陪伴孩子不那麼多也好,讓孩子多哭了一陣也好,都不是問題,只要你在每件事情上都能儘量保持一致性,不要變來變去,孩子自然安全感滿滿。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上幼兒園會哭鬧?這是分離焦慮在作祟,提前了解有好處
    好在這種狀況經歷了一周左右就好了,可是孩子小班裡的寶寶們,有的哭鬧了一個多月。其實孩子上幼兒園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哭鬧情緒,就是因為分離焦慮在作祟,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親人或者依戀對象分離後,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映」。
  • 孩子離開媽媽哭是沒安全感?可能是分離焦慮,這兩點才是沒安全感
    但是很多媽媽認為,如果孩子離開自己的時候哭,一定是缺少安全感。同時認為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夠平靜地處理周圍不認識的人和環境,或者是很快的就可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像很多哭鬧的孩子一樣想著法子不去幼兒園。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不完全對得。真正有安全感的小孩子,並不能單純的依據他是不是哭鬧來判定,而是有其他的表現。
  • 幼兒園開園了,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
    01 / 分離焦慮的表現孩子分離焦慮的表現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哭鬧、間斷性哭泣、沉默、不吃飯不喝水……有的小朋友可能會在幼兒園門口抱著媽媽大聲哭鬧,表示不願意上幼兒園;,別太擔憂,分離焦慮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每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都會有不適感,成年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孩子了。
  • 認生,黏人,愛哭鬧?如何幫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孩子六到八個月,會表現出對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的害怕,一旦媽媽從眼前消失就會哭鬧,變得明顯不安。不是孩子膽小,愛黏人,而是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到了。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如何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 認生,黏人,愛哭鬧?如何幫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孩子六到八個月,會表現出對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的害怕,一旦媽媽從眼前消失就會哭鬧,變得明顯不安。 不是孩子膽小,愛黏人,而是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到了。 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如何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 幼兒園要開學了,孩子的分離焦慮該怎麼破解?
    作為家長的我們,開始焦慮了嗎?那孩子的分離焦慮源自什麼?來自安全感不夠!那要怎麼破解?分離焦慮是什麼?百科: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孩子的分離焦慮,來自安全感不夠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沒辦法治療,但是可以緩解。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 孩子和家長陷入分離焦慮怎麼辦?
    每到開學季,孩子和家長就陷入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分離焦慮。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時刻不能離開媽媽就是缺乏安全感?嬰兒3個表現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對於一歲前的小嬰兒來說,一旦孩子進入分離焦慮,會變得特別愛哭鬧,特別難以安撫,甚至會開始生病。孩子之所以表現不同,是因為不同的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做法一,以為孩子缺乏安全感一刻不離一旦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這是因為孩子已經從母子共生的意識向自我獨立的意識過渡,孩子開始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獨立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媽媽。因為懼怕,所以才會感到焦慮。
  • 一和媽媽分開就哭鬧?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閨蜜知道她兒子現在這種情況是一種分離焦慮。這種焦慮大概會從1歲左右開始,和媽媽分開時,就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感。而這種焦慮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寶寶在逐漸長大的時候,慢慢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但同時他們又還存在「母嬰共生」的感覺,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分開了就見不到媽媽了,會很沒有安全感,從而開始哭鬧。
  • 緩解分離焦慮,讓孩子喜歡上學
    「我不要去上學,我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玩,嗚嗚嗚……」新學期開學已經一個多禮拜了,幼齡家長們討論最多的都是孩子入園時孩子哭鬧、自己擔心等焦慮情況。其實大多數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捨不得離開可「依賴」的父母。 孩子初入託兒班、幼兒園時大哭大鬧,抱著家長的腿不讓其離開,孩子回到家鬱鬱寡歡,一聽去上學就如臨大敵,這種情況常見的原因是分離焦慮。
  • 分離焦慮:家長處理好分離時刻,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成長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分離焦慮是指孩子在與父母或者其他與自己很親密的人分開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情緒,這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個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表現為哭鬧沮喪、緊張焦躁。這種表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削弱,最後消失不見。
  • 疫情後遺症 「媽媽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都是從媽媽和親人身上獲得的,一旦離開自己最依賴的人,孩子就會出現焦慮。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和處理,就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影響。 01破壞安全感,影響孩子自信 孩子的焦慮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紓解,很容易破壞安全感。
  • 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更愛哭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分離焦慮的症狀也開始出現。八個月之後的嬰兒很害怕和爸爸媽媽分離,為此以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兩三歲前後,孩子簡直成了父母的小尾巴,分離焦慮症狀也更明顯和強烈。那些被媽媽主要負責帶大的孩子,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媽媽。
  • 孩子上學哭鬧不止的主要原因—分離焦慮,做為家長應該怎麼解決?
    豆豆媽媽是全職媽媽,經過十月懷胎、哺乳期終於熬到了豆豆上幼兒園了,上學第一天從早起豆豆就開始哭鬧不止,經過一系列的抗爭,總算是到了幼兒園,新的一輪撕心裂肺的哭鬧又來了。這讓豆豆媽非常為難,為什麼孩子上學會哭鬧不止,應該怎麼去解決呢?
  • 孩子哭鬧、煩躁,害羞又黏人,可能是因為分離焦慮!家長別忽視
    幼兒園分離焦慮,不僅難為了孩子,也著實難為了家長......當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例如去幼兒園),可能會突然變得膽小、黏人、不安、煩躁,甚至哭鬧,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 寶寶哭鬧不讓媽媽上班,做好這三點,有效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不走吧,上班要遲到了;走吧,孩子哭成這樣,不捨得走。其實,寶寶這種表現是由於心理學上所謂的分離焦慮導致的。分離焦慮,是寶寶在母親或者其他照顧者要離開時出現的明顯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在寶寶6-8個月大時出現,14-18個月大時達到頂峰。
  • 孩子入園第一天痛哭流涕,如何克服父母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對於一個從沒有離開媽媽八小時的孩子來說,突然間要一整天見不到媽媽,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對於一個媽媽來說,孩子第一次離開自己,獨自面對幼兒園生活,媽媽也不放心,需要適應。孩子的分離焦慮大部分孩子在剛上幼兒園時,都會出現焦慮的表現,我們把它稱為兒童分離性焦慮。
  • 孩子的死亡焦慮來自分離焦慮
    關鍵詞:死亡焦慮 分離焦慮當孩子內心開始對死亡感到焦慮,會對媽媽說:「你會死嗎?」「你死掉會不會忘了我?」,這類對死亡焦慮的話經常會掛在嘴邊反覆的問,行為舉止可能更黏人了。這個現象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因為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在五歲之前,他是沒有對死亡的概念的,他內心最擔憂的是跟媽媽分開,這個叫做「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嬰兒跟母親之間會產生的焦慮體驗。媽媽一離開,孩子就會哭鬧,或是不安。
  • 孩子的「分離焦慮」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關於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其實很多父母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知道孩子如果不願意與照顧她的大人分離,離開的時候會哭鬧不止等等,這些現象就是分離焦慮的症狀但是大家可曾了解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呢?有這些表現是不是就是不正常的呢?
  • 《魔法親親》:留在掌心的愛,讓家長和孩子走出「分離焦慮」
    這時,幼兒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兒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哭鬧等情緒焦慮等反應。環境的變化給他們帶來諸多的不安和緊張,在學校得不到宣洩,回家後才把滿腹的緊張情緒盡情宣洩出來。三、面對親子「分離焦慮」,拿出「魔法親親」法寶,讓孩子感受「愛」與「被愛」在《魔法親親》這本繪本裡,浣熊媽媽對於小浣熊的分離焦慮是這樣處理的:有時候,我們都必須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那些事剛開始看起來很陌生,又令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