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遺症 「媽媽不要去上班」,孩子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2020-12-18 騰訊網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

最近,公司開始復工,老母親們就要去上班了,於是,一場大型苦情分離戲又在各家上演了:

終於不用24小時面對娃的老母親本來很開心,但娃掛在媽媽身上,一個勁兒喊「要媽媽,媽媽不要去上班」,那撕心裂肺的模樣,往往把老母親們也弄得有些心酸。

想到疫情後幼兒園開學時,估計場面更加「悲壯」,老母親開始有一絲不安啊。

不過也別太擔心,孩子總愛粘著媽媽,其本質的原因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指的是孩子與親人(大部分是媽媽)分別之後,往往會產生焦慮的情緒或者行為,如沮喪、悲傷、害怕、孤單,以及大聲哭鬧、害怕陌生、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等,多出現於學齡前期。

分離焦慮處理不好,對孩子影響很大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都是從媽媽和親人身上獲得的,一旦離開自己最依賴的人,孩子就會出現焦慮。

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但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和處理,就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影響。

01破壞安全感,影響孩子自信

孩子的焦慮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紓解,很容易破壞安全感。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了很可能缺乏自信,容易在和人交往以及親密關係中遭遇挫折。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早期的分離焦慮如果比較嚴重,可能讓孩子變得內向、膽小、孤僻,從而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02持續影響成人後的生活

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從分離焦慮中走出來,這種焦慮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以後孩子在遭遇分離的場景時,比如上學離開父母、和朋友分別或是和戀人分手,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陷入悲傷,難以走出傷感。

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3個誤區

誤區1:不照顧孩子的情緒,強制分離

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大人的事情比孩子的情緒更重要,對於孩子的哭鬧不能慣著,該分離還是要分離。於是,就會看見有的家裡其他人強行拉住孩子,不讓他纏著媽媽,媽媽一狠心一跺腳跑去上班了,留下孩子悲慘的尖叫和哭聲。

這樣的做法會給孩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他會誤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是嚴重的打擊。

誤區2:迴避孩子,甚至偷溜

也有一些媽媽,採取「眼不見,心不煩」的策略,為了避免孩子看見媽媽走傷心,乾脆避開孩子,偷偷開溜。

孩子找不到媽媽,同樣也會哭鬧,還會覺得媽媽消失了,是不是不要自己了,是不是出事了,這同樣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無助,養成敏感、自卑的性格。

誤區3:自己也被孩子帶入情緒,一起焦慮

孩子捨不得媽媽,媽媽也同樣捨不得孩子。也有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離開自己就哭的可憐樣,也掉下眼淚,甚至和孩子抱頭痛哭,把負面情緒暴露給孩子。

媽媽的情緒會和孩子相互感染,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紓解情緒,還會讓孩子加深分離的痛苦,所以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應對分離焦慮,家長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01給足安全感,和孩子做好約定

孩子離開媽媽就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溫暖的懷抱消失了,安全感受到了威脅。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離開之前和孩子做好約定,建立分離的儀式感。

這次開工上班的時候,我面對委屈哭泣的兒子,首先是好好擁抱了他,撫摸他的背部,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對他說:「媽媽知道我要去上班,你很捨不得對不對?」這是指出孩子內心的情緒。

然後我接著說:「媽媽必須要上班,因為媽媽去上班才能賺錢買吃的和玩具,但我答應你,媽媽晚飯前一定會回來好不好?」這不僅解釋了我要去上班的原因,也給孩子打了定心丸,說明媽媽不是走了不回來,這時候兒子的情緒就緩和多了。

後面,我又通過拉勾的和他做好約定,並且給了他最愛的小熊玩偶,告訴他這個小熊會代替媽媽陪著他,並且告訴他我會在午休的時候跟他視頻。有了這一系列的承諾和安撫,孩子顯然對分離沒有那麼牴觸了,在奶奶的鼓勵下和我告別了。當然,我遵守約定在晚飯前回家,給足他安全感。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擁抱他,承諾會去接他,給他足夠的鼓勵和耐心,幫他從焦慮的情緒裡慢慢走出來。

02平時多給孩子做積極的心理建設

我們家長在平時要經常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之前,告訴他:

你是個有勇氣的好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了,你很棒;

幼兒園有很多小夥伴,會和你一起做遊戲,可好玩了;

你的新教室有很多新書、新玩具,它們都在等著和你做好朋友呢……

這樣做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分離有個心理預期,也知道離開媽媽或家裡是每個孩子都要遇到的事情,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03為孩子布置「任務」,用成就感打敗焦慮

與其讓孩子被動接受分離,不如讓孩子主動一點,在和媽媽的分離之中獲得成就感。這時候,給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務」,就顯得特別重要。

比如,在媽媽離開家之前,可以布置給孩子做一個手工,或是畫一幅畫的任務,告訴孩子媽媽回家要等著看,這樣他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去完成這些任務身上,而這些任務本身也給了孩子滿足感;等孩子大一點,還可以告訴孩子「能不能今天在家裡幫奶奶做家務」、「可以在家裡給爺爺捶腿嗎」這樣的任務,這不僅加深了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讓孩子不再膩著媽媽,還讓孩子覺得自己身負責任,學會照顧他人。

再比如,也可以要求孩子把在幼兒園的經歷、學到的東西回家講給媽媽聽;或者給孩子一個問題,讓孩子到幼兒園之後詢問老師,回家再把答案告訴家長;或是要求孩子畫一幅幼兒園裡一個小朋友的畫像帶給家長,讓我們猜是誰……

總之,大可以發揮想像力每天為上幼兒園的孩子安排一個小任務,讓他帶著「使命感」去上學,逐步幫他適應與家人分離的生活。

04通過讀繪本和親子遊戲的方式處理

陪孩子讀相關的繪本和做遊戲的方式,也是很好地幫孩子解決分離焦慮的方法。

首先,推薦2個繪本:

《小貓頭鷹》:這本繪本講述了3隻小貓頭鷹和媽媽分離又見面的故事,他們之間充滿愛的語言和互動給了處在分離焦慮中的媽媽和孩子們很好的示範:

《湯姆上幼兒園》:這本繪本寫了孩子上幼兒園的體驗,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裝病、耍賴、在幼兒園門口拉著媽媽不鬆手……給家長提供建議的同時,也讓孩子愛上了上幼兒園。

最後,推薦幾個緩解分離焦慮的親子遊戲:

躲貓貓遊戲/捉迷藏遊戲

媽媽藏起來,讓孩子找一找。躲貓貓是經典的依戀與分離的遊戲,在有趣的遊戲中,孩子會體會到「媽媽不見了,但是還會回來」的概念;

等孩子大一點,也可以升級為捉迷藏遊戲,讓孩子了解到即使找不到媽媽,我們最終也會重逢,減少孩子對分離的恐懼。

角色扮演遊戲

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繪本裡面的故事,例如扮演《小貓頭鷹》之中的貓頭鷹媽媽和貓頭鷹寶寶,通過做出他們的表情和動作,說出他們的臺詞,來演練日常生活中分離的場景。這樣,當孩子和媽媽分離的時候,也會不自覺採用繪本中正確的方法來積極應對了。

擬人化告別遊戲

比如,讓孩子每天睡覺前和自己的心愛的玩具告別,摸摸玩具,對玩具飛吻,對它們說「再見」,這就無形中告訴了孩子分別是很正常的事情,分別了還會再見面的。相應的,也可以引導他把這種方式用於和親人告別,告訴他:「媽媽現在必須離開家去上班,但媽媽會和玩具一樣跟你再見的。」

和爸爸一起玩

目的是讓孩子學習跟不同的家人在一起,減少對一位家人的依戀。

可以跟孩子說:「今天下午媽媽不在家,爸爸跟你一起玩。」即使媽媽在家,也可以讓孩子跟爸爸玩。」

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也至關重要,之前我們就有一篇文章介紹了爸爸的作用,也推薦了適合孩子和爸爸一起玩的遊戲,點擊可以查看:好爸爸勝過100個特級老師:這3種爸爸帶大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孩子終有一天要遠離父母,獨自成長,而我們給他獨立的底氣,就是早期安全感的建立。

處理好孩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千萬重視起來,好好和孩子一起面對吧。

相關焦點

  • 孩子分離焦慮,不要媽媽上班,新手爸媽可以試試這幾招
    如果媽媽發現寶寶一直黏著自己,甚至不讓自己去上班,那麼很可能是因為寶寶最初的「分離焦慮」的時期到了。文|張俊 編輯|嚴芳 插圖|李麗「不要,不要媽媽上班!」兩歲多的兒子撲通跪倒在媽媽面前,哭喊著緊緊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放手。
  • 「媽媽不要走!」復工後小孩「分離焦慮」怎麼破?
    受疫情的影響,大人們推遲上班,和孩子們宅家呆了一個多月,度過了難得的親子時光。然而,如今不少家長已經正式復工,爸爸媽媽突然去上班,一些孩子卻不習慣,有了「分離焦慮」。記者採訪發現,面對爸爸媽媽要去上班,有的孩子哭著不讓爸爸媽媽走,有的在家整天都等著爸爸媽媽回家……那麼,面對小孩「分離焦慮」如何破?
  • "媽媽不要走!" 每天都上演的分離焦慮怎麼破?
    記不清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突然特別黏人,哪怕媽媽上個廁所的時間,只要看不到,立馬瓊瑤主角上身,分分鐘哭成淚人。媽媽去上班,每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場驚天動地的母子分離大戲:孩子抱著媽媽大腿,死拽著衣服一角,大聲哭喊。
  • 爸媽復工,小孩「分離焦慮」如何破?
    03-19 09:22:58 來源:都市熱報公眾號 都市熱報消息,受疫情影響,家長和孩子們宅家呆了一個多月,度過了難得的親子時光。然而如今不少家長已經正式復工,爸爸媽媽突然去上班,一些孩子卻不習慣,有了「分離焦慮」。
  • 「媽媽不要走!」寶寶的分離焦慮期要怎麼度過?
    在小區裡遛娃,媽媽們除了討論娃的身高、體重、飲食……也會無奈吐槽面對分離時,娃的不舍、哭鬧:「產假休完了,該回單位上班了,第一天上班,寶寶哭得撕心裂肺,媽媽也心疼得淚眼婆娑,心中一萬個不舍。」「寶寶現在一歲半,每天早上媽媽出門上班,都是一場戰鬥!
  • 媽媽不要去上班!父母做好這件事,孩子分離不焦慮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說:「分離焦慮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大約10%的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出現分離焦慮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失去了依戀對象,產生了不安全感。」 有的爸媽在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時如臨大敵,要麼充當「逃兵」偷偷溜走,要麼和孩子一起焦慮傷感,最終於事無補,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焦慮情緒。其實,「分離焦慮」並不可怕,難點在於父母沒找到應對焦慮的好辦法。
  • 當孩子說「媽媽不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一生
    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最近,公司開始復工,老母親們就要去上班了,於是,一場大型苦情分離戲又在各家上演了:終於不用24小時面對娃的老母親本來很開心,但娃掛在媽媽身上,一個勁兒喊「要媽媽,媽媽不要去上班」,那撕心裂肺的模樣,往往把老母親們也弄得有些心酸。
  • 德瑞高老師:孩子初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怎麼破?
    德瑞高老師:孩子初上幼兒園,「分離焦慮」怎麼破?近期有位家長諮詢我這樣一個問題,說準備明年開春就讓寶寶上幼兒園了。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為寶寶準備一些什麼才能讓他以後快速融入幼兒園生活呢?我們寶寶去上幼兒園的第一個階段,很可能會面臨一個難題,叫做:分離焦慮期。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分離焦慮期呢?首先用我們蒙氏老師的一句話,請你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孩子:我依然愛你,我並不是不要你了,我什麼時候來接你,我希望你能給我講一講你在幼兒園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狀態。
  • 2歲女兒不讓媽媽上班 解決分離焦慮別騙孩子
    大概在兩個月前,孩子被送到平山縣城,由孩子的姥姥帶。因為姥姥有事,一個月前孩子被接回石家莊,奶奶從老家秦皇島過來帶孩子。雖然孩子之前奶奶也帶過,但因為年齡小早就忘了,所以對奶奶十分認生。這次,自從奶奶接手帶孩子,孩子就鬧個不停,尤其每天早上上班,父母離開家時,孩子總是哭鬧不停。小手抓住媽媽的衣服不放開,哭得實在叫人不忍心去上班。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怎麼辦?你知道什麼是分離焦慮嗎?
    普天下媽媽共同的煩惱,孩子像萬能膠一樣纏著媽媽,著實讓人崩潰,甩都甩不掉。很多媽媽都去求助,該怎麼讓這個幸福的煩惱,不哭不鬧的放過自己。但結果往往不盡人如意,都是紙上談兵。其實,這個煩惱的時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分離焦慮期。這一現象會出現在6個月到3歲的兒童身上,1歲半的時候會達到頂峰。不同的寶寶表現和焦慮程度會有所不同。
  • 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分離焦慮怎麼破?
    特別是在嬰幼兒階段,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我分析自己出現那個感覺的原因是自小就在家附近上學,初中也是住家裡,高中那次才是真正的分離。而也經歷那次之後就不曾有過那樣的焦慮了。所以面對孩子的焦慮,你可以先想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 當孩子說「媽媽你不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近日,一則4歲寵媽狂魔不讓媽媽上班的視頻刷爆媽媽們的微博。 視頻裡奶萌的小寶貝淚眼婆娑的說著軟萌的泰語,請求媽媽不要去上班,就在家和自己一起吃飯、睡覺就好。
  • 「媽媽,我不要去幼兒園」看看心理學家如何應對寶寶入園分離焦慮
    「我不要去幼兒園!」嗚嗚嗚~「媽媽不要走!」 比如,有的孩子一聽到去幼兒園就開始哭鬧、煩躁發脾氣,有的孩子甚至出現感冒、發燒,半夜驚醒等現象。 孩子變得特別粘父母,生怕又離開爸爸媽媽。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分離焦慮?
  • 寶寶哭鬧不讓媽媽上班,做好這三點,有效緩解寶寶分離焦慮
    不走吧,上班要遲到了;走吧,孩子哭成這樣,不捨得走。其實,寶寶這種表現是由於心理學上所謂的分離焦慮導致的。分離焦慮,是寶寶在母親或者其他照顧者要離開時出現的明顯不安。分離焦慮一般在寶寶6-8個月大時出現,14-18個月大時達到頂峰。
  • 幼兒園開園了,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
    02/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很多育兒書籍都會教大家如何去應對分離焦慮,今天想分享我一下自己的經驗,畢竟我小時候為了不想上幼兒園而哭滿半年,三十年後,我的孩子又因為不想上幼兒園而足足哭了三個月,天知道那段時間我是怎麼過來的
  • 我不要分開!」年後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
    不過爸爸媽媽們不用過擔心,分離焦慮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慢慢的消散,而且是有辦法控制的。以下是一些讓我們大人和孩子適應分離的辦法,希望能幫到大家:雖然出現分離焦慮是適齡行為,但是孩子的反應很不一樣,這和大人平時下的功夫分不開。
  • 幼兒園要開學了,孩子的分離焦慮該怎麼破解?
    作為家長的我們,開始焦慮了嗎?那孩子的分離焦慮源自什麼?來自安全感不夠!那要怎麼破解?分離焦慮是什麼?百科: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孩子的分離焦慮,來自安全感不夠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沒辦法治療,但是可以緩解。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 寶寶馬上上幼兒園了,分離焦慮怎麼破?三個小妙招讓分離更輕鬆!
    這些做法不僅沒有緩解寶寶們的焦慮情緒,反而更讓他們不願意去幼兒園。從家庭進入到幼兒園,使是親子之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離。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煎熬。除了少數幾個適應能力好的孩子,絕大部分上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哭。他們哭不僅僅因為和父母分離,更是因為要獨自去一個和家庭截然不同的陌生環境。這個新的環境讓他們感到擔心和害怕。他們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周圍人的注意。
  • 媽媽要復工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媽媽很擔心,因為還準備九月送幼兒園,怎麼樣克服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呢?以下是我的回答。孩子兩歲左右就和媽媽形成了非常親密的依戀關係,大約三歲左右開始,媽媽的樣子在他心裡就內化了,孩子也發展出了自我概念,可以和其他家人建立「多重依戀」關係了。 更進一步的,三歲以後,孩子有能力把人際關係擴展到學校,和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建立親近的關係。那麼,媽媽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克服分離焦慮呢? 以下是幾點建議,供參考。
  •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媽媽是這樣做的
    因為上學期經歷了還蠻嚴重的分離焦慮,所以這學期開學,我還是會有一些擔憂。弟弟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早上不讓我上班,或者要求我帶他去上班,總之就是不想去幼兒園。我會去共情他、向他表達愛、擁抱等等,像上學期一樣,打算陪他一起慢慢度過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