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媽媽發現寶寶一直黏著自己,甚至不讓自己去上班,那麼很可能是因為寶寶最初的「分離焦慮」的時期到了。
文|張俊 編輯|嚴芳 插圖|李麗
「不要,不要媽媽上班!」兩歲多的兒子撲通跪倒在媽媽面前,哭喊著緊緊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放手。不少媽媽產後不久就開始上班了,寶寶小不覺得,媽媽上班走了也不知道哭鬧,但從寶寶1歲開始,就知道了黏媽媽,每當發現媽媽要走,瞬間就是暴風驟雨滿臉梨花淚,中間連個過渡都沒有。這時候媽媽說什麼都沒用。
曉之以理:「媽媽下班後再跟你玩好不好?」「哇——」失敗!
動之以情:「媽媽去上班掙錢,掙錢才能給你買好吃的呀」。「哇——」失敗!
寶寶為什麼這樣?如此依戀媽媽,是不是不夠獨立?媽媽該怎麼辦?
分離焦慮,這個像是很專業的心理學詞語,是不是不該用在1~3歲寶寶身上?其實,分離焦慮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因為這是生存本能,是寶寶失去保護後的正常反應。尤其是在孩子身體虛弱、處在陌生環境、到了晚上等情況下表現得更明顯,媽媽一定要正常看待這種反應。孩子的內心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孩子心中,媽媽離開就意味著這世界最親的人離他而去!
而且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在孩子心中認為一旦離開就意味著永遠看不見。所以內心痛苦可想而知!3歲後,寶寶就開始上幼兒園了,也許這是他走向獨立人生前的一次預習,也是一次學習,學會和最親的媽媽暫時的分離,是為了自己更好地成長。
在這期間,媽媽除了要體諒他的心情,產生共情,理性地幫助寶寶度過這段時間。給小宇宙建立時間概念。寶寶恐懼分離其實是對時間沒有概念,在孩子1歲多時,其實就可以幫助寶寶認識時間長短。比如給他定義「一會兒」有多長。比如平時媽媽不要對寶寶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而是說媽媽離開1分鐘、5分鐘……再回來。回來後一定要告訴寶寶「看,媽媽1分鐘就回來了吧!」
這樣反覆訓練,讓他知道媽媽的離開的確只是分分鐘的事,而且媽媽還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下次就會很安心地讓媽媽離開了。
培養忍耐力,取得獎勵。媽媽可以試著對寶寶進行某種許諾,比如「如果媽媽上班你不哭,周末媽媽帶你去海洋館」。讓孩子暫時忍耐以獲得一次巨大的回報。其實忍受短期痛苦,取得長遠的獎勵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能力。這種能力既是天生的,也可以後天培養。有研究表明,忍耐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功。
現在人幾乎都生活在深深的焦慮和恐懼之中,物質越來越豐富,內心越來越怕失去。這其實都源於人的恐懼本能,孩子也是這樣,分離焦慮其實是恐懼分離,怕失去保護,沒有順利幫助寶寶度過這個階段,寶寶因此有可能會留下分離焦慮的後遺症。幫助他戰勝本能,建立自我,協調理智與情感是媽媽和寶寶一生的課題。
對寶寶多一些溫柔。有的媽媽本身脾氣很急,眼看著上班要遲到了,寶寶還在撕心裂肺地哭著喊著不讓自己走,那個火就會噌的一下上來,急了,罵寶寶,甚至動手打寶寶的媽媽有的是。寶寶委屈啊,寶寶沒有錯啊!媽媽首先應該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好好安撫好寶寶的情緒,一定不要粗暴地推開寶寶轉身而去。想想,遲到一次,比起寶寶因此留下的分離焦慮後遺症,哪個更重要?媽媽權衡好了就知道怎麼做了。
避免說 「媽媽不要你了」。不明白為什麼很多媽媽會把這句話掛著嘴邊?這樣的後果就是惹來寶寶對自己更加的依賴。不管是在上班時,面對寶寶哭鬧不能說這句話,最好是在寶寶的一生中都不要說出口。這句違心的話,既不能止住寶寶的哭鬧,也許還會給他帶來分離焦慮後遺症。諸如此類「不聽話我把你送給隔壁別人家。」「我喜歡寧寧小妹妹不喜歡你。」把這些話爛在肚子裡吧。他人不能替代媽媽。
有的媽媽會完全忽視寶寶這個時期的分離焦慮,她們會覺得寶寶小,沒有如此豐富的情感。媽媽產後即上班,然後迅速斷奶,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或保姆,自己晚上回家也不陪伴孩子。由於媽媽陪伴少,因此也沒有「不讓媽媽上班」這樣的分離焦慮表現,媽媽覺得輕鬆。其實,這樣的孩子分離焦慮後遺症也許是最厲害的。因為誰也不能替代媽媽,這種孩子在關鍵期缺少媽媽的陪伴,長大後的不安全感、害怕種種失去,甚至和父母無法交流溝通,這都是3歲之前,「媽媽不陪伴」這個最大分離的焦慮後遺症。
雖然孩子離開媽媽的子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成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一次次戰勝自己,才能最終長大成人。想想,非常不容易。所以,這個階段,媽媽多點耐心和陪伴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