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家長提問說,孩子三歲半了,不想讓媽媽上班;中午午睡的時候給媽媽又發視頻、又打電話,不肯睡午覺。媽媽很擔心,因為還準備九月送幼兒園,怎麼樣克服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呢?以下是我的回答。
首先,兩到三歲確實是孩子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時候,但也到了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孩子兩歲左右就和媽媽形成了非常親密的依戀關係,大約三歲左右開始,媽媽的樣子在他心裡就內化了,孩子也發展出了自我概念,可以和其他家人建立「多重依戀」關係了。
更進一步的,三歲以後,孩子有能力把人際關係擴展到學校,和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建立親近的關係。那麼,媽媽怎樣幫助孩子順利克服分離焦慮呢? 以下是幾點建議,供參考。
讓孩子明白,媽媽永遠是他最堅固的安全基地
當我們越想推開孩子,孩子就會越粘我們,因為他害怕失去聯結。只有當孩子感到安心,知道媽媽永遠是他的安全港灣,他才不會害怕分離。
【作法1】經常對孩子表達愛意:「寶貝,媽媽很愛你噢!」「你永遠是我最愛的寶貝啊!」「就算我不在你身邊,你也要知道,我一直都很愛你!而且,我會很快回來的!」
【作法2】每天至少十分鐘,放下手機、煩惱和工作,好好地陪伴孩子。這種情感上的充電,讓孩子活力滿滿,對自己和他人都充滿信心。
讓孩子了解:媽媽外出工作的意義
為什麼媽媽要出門上班、而不是永遠在家陪我呢?小朋友心裡是有問號的。
網上有一個音頻故事,叫《媽媽要去打怪獸》,是疫情期間,創作者用醫生媽媽的口吻給孩子講的一個故事。你可以帶著孩子聽一聽,然後討論醫生等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可以用孩子能明白的語言,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去工作。你可以說:「我喜歡我的工作,就像你喜歡玩一樣。」或者說:「因為我是大人,所以我需要工作。等你長大了,你可以上學,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談論工作的意義,最好和孩子建立聯繫。比如說:「工作讓媽媽能掙錢,然後我就可以給你買很多好東西!」回家時,有時可以給孩子帶點小禮物,一個小麵包,或是一個小玩具,這會讓孩子感到驚喜、也更能接受媽媽外出。
和孩子分別的儀式感
有的媽媽害怕讓孩子哭,偷偷地溜出去上班。這其實更加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回來。
和孩子分開,最好打個招呼說再見、交待清楚什麼時候回來。我的一個小經驗是,分別時邀請孩子幫我關門,在門口再說幾句話:「寶貝再見!謝謝你幫我關門!」
一開始,孩子可能掛著眼淚,但心裡被賦予了力量,他也會揮手說再見!像我的孩子,還會叮囑我:「媽媽,我還要再說句話。媽媽,你記得路上要小心噢!」我也會很感動地謝謝他。
如果是中午午睡,媽媽不在身邊,和孩子通電話或視頻,告別的時候也要有儀式感,你可以微笑著說:「寶貝,媽媽很愛你噢!做個好夢吧!再見!」這樣孩子可以更安心地午睡。
鼓勵孩子和其他家人建立親密關係
媽媽需要幫手,而不是一個人照顧孩子。因此,支持孩子和其他親人發展親密關係特別重要。事實上,發展多重依戀關係,正是孩子三到六歲期間的重要功課。
當大家都在家的時候,媽媽陪伴孩子玩一段時間,可以幹點自己的事情,然後鼓勵孩子找其他家人(比如,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一起玩。
多鼓勵孩子和其他家人外出遊玩、去逛公園等,媽媽留在家裡做點自己的事情。這種情況,孩子通常會很樂意和媽媽說再見。
媽媽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可以分享那些快樂的「分離」時光,比如問他:「今天和姥姥去哪裡玩啦?玩什麼啦?」「你有沒有謝謝姥姥?你看,姥姥對你多好啊!」
其他家人也可以多向孩子表達愛意:「你是我們最愛的寶貝噢!」孩子會非常受用。有這麼多人愛我,真幸福啊!
當媽媽學會放手,孩子會和爸爸、姥姥等其他家人找到新的樂趣和相處之道的。
小結:媽媽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首先要花時間陪伴孩子和表達愛意、讓孩子安心;
其次,向孩子解釋媽媽外出工作的意義;
第三,分別時要有儀式感,讓孩子說再見;
第四,鼓勵孩子和其他親人建立親密關係。
如何處理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