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災難大片即將上映,要開學了……
九月,意味著一場災難大片又將上演,因為幼兒園、小學又要開學啦!
其實不僅僅意味著許多孩子要踏入幼兒園或者小學,離開家庭生活,從此踏入集體。
曾經送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看到一位新生的媽媽,從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裡的剎那就開始抹眼淚。
送完是不是就該一步三回頭了?
根本不存在,她就像被粘在了幼兒園的鐵門上一樣,邊哭邊攥緊鐵欄杆看著孩子的背影。
結果可想而知,本來已經和老師往教室走的孩子,回頭發現媽媽還在門口「淚目」,瞬間變不情願為劇烈反抗,努力鄭拓老師的手,還大聲哭喊:「我不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我要媽媽!」
親眼見證過好幾次,媽媽本來是送孩子入園,結果就是母子上演一場悲情大戲之後,媽媽又領著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孩子回家。
美國繪本作家凱特·貝魯布的《梅梅在學校的第一天》的主人公梅梅也一樣,梅梅第一天去學校,媽媽給她準備好衣服,但是梅梅卻躲起來,說"我不去"。爸爸給她做好早餐,梅梅還是不願去上學, 她大聲喊道"我就是不去"。
看這小人根根直挺的頭髮,抱起的胳膊,活脫脫我們家那個不想上學的熊孩子樣嘛!
……
孩子為什麼會不想去幼兒園或者害怕入學?
新入園或者入學的孩子在剛開始階段不願與父母分開實際上是一種分離焦慮情緒,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主要是指幼兒與家中的依戀對象(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的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和行為,是幼兒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產生不安和害怕的反應。
這種情緒不僅僅是孩子有,家長中間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的時候家長的分離焦慮不亞於孩子的焦慮。
比如,曾經被娘娘曝光的鄧超,在送完小花上幼兒園後,連裝作鎮定的演技都沒有,一步三回頭不說,還偷偷抹眼淚。
更是有家長,在孩子上學期間,腦海中上演了種種災難現場:
萬一孩子哭了怎麼辦?沒人管了怎麼辦?吃不飽飯怎麼辦?到底有沒有人提醒孩子喝水?能不能和小朋友相處?萬一有人打他/她呢? ……
當然,除了焦慮的爸媽,還催生了更加焦慮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自家人的焦慮更是層層加深了入學時的災難級別。
雖然災難大片年年有,焦慮親子處處現,但是如此焦慮的家長,面對本就焦慮的孩子又會怎樣的?
結果顯而易見:家長太過焦慮不僅無助於改善孩子的焦慮情緒,反而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繪本出場,幫助孩子克服入園或者入學焦慮
對於家長甚至有些老師而言,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入園或者入學焦慮始終是一個8月底的難題。《梅梅在學校的第一天》這本繪本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寶貴的一課。
梅梅早上起床,媽媽讓她穿衣服時,她鑽到床下喊著「我不去」。爸爸做早飯的時候,梅梅藏身窗簾後大叫「我不去!」要穿外套了,她態度強硬「我就是不去!」到底孩子害怕些什麼呢?
孩子的焦慮來源於分離,來源於對陌生環境的未知和恐懼。
她會擔心「萬一我想媽媽了怎麼辦?」「萬一沒有朋友怎麼辦?」「萬一老師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我不會寫字怎麼辦?」……
繪本中的珀爾老師似乎很懂得梅梅和羅茜的恐懼,她尊重他們兩個的感受,而且用自己同樣的感受走進兩個害怕上學的孩子的內心,讓梅梅和羅茜這兩個「我不去」的倔強小傢伙意識到,其實大人,甚至是老師也會有這樣的情緒:害怕不被人喜歡、害怕犯錯、害怕和家人分離。
在以展示同樣情緒的過程中,珀爾老師也走進了梅梅和羅茜的心裡,並進一步讓他們明白,雖然焦慮都有,但是只要抬頭看看,所焦慮的事情都會輕鬆解決。只是這一步(比如第一次上學)需要勇氣。
繪本故事讓孩子看到了解決的辦法,不逃避,走出害怕和逃避,建立友誼,學會分享,勇敢接受新的世界和新的挑戰。
這讓我想到了好朋友講述的一件「摔屁墩」的事。她兒子1歲半的時候特別愛哭,每次摔倒都要哭個昏天黑地,哄也哄過了,鼓勵也鼓勵過了,就是沒什麼效果。
結果有一天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在一次陪孩子玩的時候,她假裝一不留神摔倒了,然後站起來,一字一句地說道:「哎呀!摔了個屁墩,好疼啊!不過,那又怎樣!我才不哭呢!」說這些時,她還配上誇張的動作:先拍了一下屁股上的土,然後往旁邊大無畏般甩了一下手。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媽媽的誇張大戲竟然奏效了。又一次這個男孩摔倒之後,雖然說話不清楚,但是他模仿媽媽的動作狀態惟妙惟肖,拍拍屁股上的土,往旁邊一甩手,衣服「那又怎樣,我才不哭呢!」的表情。
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摔打跌傷,如同入學的分離焦慮,這種情況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家長不懂孩子,一味說教甚至嚇唬、討好,其實都並不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家長更應該
耐心細緻的觀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妹妹在學校的第一天》中對如何幫助孩子獲得走出去的勇氣有教科書式的引領。
珀爾老師的處理方式,就是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給孩子以安全感。
首先,蹲下來(爬上樹)理解和接納孩子們的情緒。
珀爾老師沒有說教,沒有恐嚇,而是運用同理心,和孩子們站在一起,說出自己內心的焦慮,讓孩子感覺「原來我是被理解的」、「原來大家都一樣」。
接著她藉此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讓孩子產生親切感。這也是同理心帶來的好處之一。
最後,她通過聊天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化解了孩子們的顧慮,用示弱的方式,讓孩子們看到了勇敢走出去,迎接朋友、學習和更多玩樂時光的可能。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梅梅,害怕的時候躲在一個少有人知道的地方。逃避害怕不是解決的辦法,敞開心懷,分享交流和迎接挑戰才會前進。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