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暫時離開寶貝,如何克服分離焦慮與恐慌。
節後上班,兒子在老家晚些回來。每天視頻通話,看到兒子精神抖擻、活潑快樂,適應得非常不錯,我心中滿是安慰。回想半年前,第一次和兒子分離長達六天的日子裡,我使用了書信的方式跟兒子保持親情聯結,順利地化解了他首次長時間和媽媽分離產生的焦慮感。儘管那時兒子還不滿兩歲,而我堅信媽媽親手寫下的文字、畫出的圖畫以及姥姥誦讀時溫暖的聲音足以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和存在。好了,話不多說,有圖為證!
(為保護隱私,圖片中隱去了真實的時間、地點和孩子的名字。)
第一天,離開兒子心懷忐忑。因為兒子酷愛各種車,所以我用了兒子喜歡的方式,描述了媽媽通過何種交通工具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與此同時,我還畫了一輛火車的小圖,這種圖片方式的表達,個人感覺更有助於小朋友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之後,我還幫著兒子通過他熟悉的繪本語言解決思念之情,想媽媽的時候就「裝作」「緊緊地抱住媽媽,就會覺得好開心、好溫暖。
第二天,通過猜測他在家中的日常活動、描繪孩子熟悉喜歡的事物,拉近彼此親密的感覺。這一次,我在信中給兒子布置了兩個小任務,一個是唱一支兒歌,另一個代表媽媽親親姥姥。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能感受到愛在家人間的傳遞。
第三天,聽到姥姥反饋給我,兒子不等洗漱完畢就急著讓姥姥給他讀信,看來前兩天的浸潤開始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一天的信,依然是幾個小任務的串聯。
第四天,我通過兒子熟悉的繪本故事「逃家小兔」引出離別只是暫時的,媽媽終歸會回到他身邊這個主題。因為這是一個離別時縈繞在孩子心頭、潛在的、他會一直隱隱擔心的問題,再次強化告訴兒子這個事實,可以讓他再次確認到媽媽的愛。今天的信,我通過我們母子間慣常性的一段對話,給兒子引出了爸爸媽媽和他,我們三個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一個概念,是想把家的感覺具體化、形象化。
第五天,很巧合是我的生日,這次的信雖說是寫給兒子,但是想在姥姥誦讀的過程中表達自己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也算是一種我想給到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吧,對家人的愛與感恩。在文末,我告訴孩子我們即將團聚的時間以及我激動而期待的心情。
第六天,有個小插曲,本來原定到達的計劃由於火車票緊張而晚了一天到達。小傢伙就很奇怪了,姥姥讀信的時候就總覺得不對勁。姥姥給解釋了半天,才好像似懂非懂的樣子。
六封信,六天滿滿的思念。我和兒子非但沒有因為別離而生疏,反而感情更加親密。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在她的著作《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中提到鼓勵孩子合作的方法之一,即寫便條的意義。便條可以避免父母長篇大論的說教,減少親子間衝突,還能增進親子關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文字的力量能給予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他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和期待。尤其是當今社會信息膨脹,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急切,但是文字上、文化上的情感交流卻是高科技的溝通方式替代不了的。我們常常說見字如面,親手寫下的文字是帶著溫度和感情的。各位家長朋友們,為何不拿起筆來,讓我們換一種方式進行親子溝通的同時,也會讓我們留存下一份美好的紀念。
本文轉載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