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立「黏人」寶寶的安全感?

2020-09-26 金寶貝泉州

「我家寶寶上幼兒園都一個月了,每天送去還要哭,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產假結束了,我去上班寶寶就哭鬧不停,會不會傷害他的安全感?」


「管教寶寶,他就哭鬧,會不會傷害他的安全感?」……

每位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困惑,而大多數的問題都與孩子的「安全感」有關。

很多媽媽在這個問題上顯得過於緊張和焦慮,總是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導致自己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詞現在相當流行,甚至成了一個萬能筐,把遇到的很多問題都習慣性地丟進這個筐裡,任何不確定的事情都被看成缺乏安全感。

如果統統貼上「缺乏安全感」的標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耽誤事兒。

比方說,孩子的哭鬧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寶寶還沒學會合適地表達情緒;

也有可能是父母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寶寶溝通,寶寶需要父母去理解他們;

如果是和別人一起玩時哭鬧,那孩子要表達的可能是需要父母教他們怎麼和別人恰當交往……

哭鬧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父母們對寶寶的各種行為,不要給予一刀切的解釋,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去理解,並結合寶寶自身的特點尋找原因。

1

安全感來自對媽媽的信任

對小寶寶來說,什麼是安全感?

0~1歲的嬰兒逐步發展出四種基本情緒:快樂、生氣、傷心和害怕。大千世界對寶寶來說都是新事物,有時候難免會害怕。

寶寶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他們知道,覺得一旦有危險,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媽媽那裡獲得支持。

這樣,寶寶最初的安全感就開始建立。所以,小寶寶的安全感是逐步從信任媽媽,從媽媽給予的呵護中發展出來的。

如果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比較敏感,能夠有規律地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就會對媽媽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當寶寶有了對媽媽的安全依戀,媽媽就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強大後盾,他們就會有很多積極的表現。


2

母嬰依戀的不同階段

心理學家鮑比(Bowlby)是研究依戀理論的創始人。

鮑比指出,在嬰幼兒期間,依戀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比較寬泛的階段,最終達到「母親—嬰兒之間動態的平衡」。

1

前依戀階段

0~6個星期,寶寶從母親那裡獲得食物和舒適撫慰。

這個階段,如果把他們和母親分開並不能造成寶寶的不安和焦慮,他們基本上不怕生,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應沒有差別。

2

依戀形成期

6個星期到6~8個月,寶寶開始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反應,開始有分離焦慮的苗頭。

這時候寶寶如果見到生人會哭,不願意讓生人抱,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不要認為自己的寶寶膽小。

如果我們看見朋友六七個月大的寶寶,請儘量克制自己,不要隨便捏寶寶的臉或者抱他,儘量避免給他造成壓力。

3

依戀明確期

6~8個月到18~24個月,當母親離開時,寶寶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這個階段寶寶特別黏媽媽,這是正常的。

我想每個父母都經歷過自己要離開時寶寶的各種哭鬧。

正常的孩子,在6~18個月,都會體驗到分離焦慮。不同的是,和媽媽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寶寶,能夠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安慰,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

4

互惠的關係

18~24個月及之後的幾年。在這期間,母親和寶寶共同調整和平衡雙方的關係。

媽媽可以解釋自己去哪兒,多久回來。寶寶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給我講一個故事再走,或者親三下再走。

在這個階段中,寶寶理解父母去幹什麼、多久能回來,並且相信父母一定會守諾言回來,同時他們也會發現自己在雙方的關係裡也有一定的重要性,這讓他們能夠承受父母短暫的離開。

慢慢地,穩固的依戀關係會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離的時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所以,安全感並不會因為一次分離就缺失,也不會因為某一段時間的相處就必定穩固不移,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在寶寶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狀態和規律。
它是在寶寶從小和父母的互動當中一點一滴形成的,然後由此逐步擴展到寶寶怎麼和其他人互動,怎麼看待未知的世界。


3

怎樣培養「安全意識」?

1

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孩子剛出生,父母的糾結就產生了:寶寶哭了,抱還是不抱?抱了會不會寵壞他?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6個月之前,寶寶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是真實的信號。餓了、尿不溼需要換了、肚子裡脹氣,或者周圍任何一點新的變化等都會讓他們哭。

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展到能夠理解「行為和後果」這樣邏輯關係的階段。

所以,我們需要對寶寶的啼哭做出及時反應,查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不舒服。

[哭泣是嬰兒的語言,我們要耐心傾聽原因]

有一項嬰兒研究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還沒開始餵奶,他們往往已經止住哭聲。這說明,在每天有規律的生活中,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所以當媽媽靠近時,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慢慢停止啼哭。

我們及時、恰當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其實不能算「寵」。恰恰相反,嬰兒就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來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對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關於及時反應的方式,不一定是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還可以用各種其他方式做出反應。比如,走過去,看看他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皮膚等等。

不過,新媽媽也不要過於焦慮。雖然及時而恰當的反應體現了媽媽和寶寶的互動,但它並不是一定要在寶寶啼哭後幾秒鐘做出反應,而是說這種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內應該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只要長期的照料方式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偶爾幾次媽媽沒有及時趕到寶寶身邊也不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所以說,在寶寶人生開始的最初6個月,父母對寶寶哭聲反應及時,能揣摩出他們需要什麼並給予比較恰當的滿足,這樣他們就知道不必大聲啼哭來吸引父母。這將有利於促進他們其他交流方式的發展,也是培養他們將來人際交流技能的基礎。

2

解決「黏人」的方法是主動陪伴

從6個月起,寶寶開始對周圍事物產生濃厚的好奇心,手眼協調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也增強了。

這一階段他們已經逐漸理解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所以人生的第二個半年,寶寶逐漸具備利用哭聲來召喚我們的能力。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在他召喚之前,就主動和他一起玩。如果我們能為寶寶安排各種有趣的遊戲,與他交流,並滿足他的好奇心,讓他醒著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他就不會覺得很無聊,這樣就會保持良好的情緒,不會一天到晚讓媽媽抱或者通過哭來引起媽媽的注意。而且,在陪他一起玩的過程中,他也會慢慢學會怎麼自己玩,1歲多之後就不會時刻需要人陪了。

有些媽媽抱怨寶寶黏人,一刻都不能離開,一離開就哇哇大哭。前文中的依戀建立階段已經指明,其實6個月到兩歲期間,是大部分寶寶體驗分離焦慮的高峰期,所以這是正常現象,要理解他們,儘量有耐心。

有些媽媽特別害怕寶寶不獨立,所以她們說:我希望我的寶寶能比較獨立,所以我就儘量讓他自己去玩。其實越這樣做,越會讓孩子更黏人。

因為在他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把他推開,這個信息會讓他誤解為媽媽不愛他,從而更加時刻黏上來。他需要媽媽的關注,確保媽媽是愛他的。這樣反而會傷害他們安全依戀的建立,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只有寶寶認為我們是可信任的,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我們會隨時出現,在我們離開的時候,他們才會安心,也更願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戰。

所以希望父母面對黏人寶寶的時候不要緊張,逐步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會讓他們變得獨立。

3

用積極的情緒影響寶寶的情緒表達

要讓寶寶建立安全依戀,媽媽需要學會用穩定積極的情緒來面對寶寶的變化和成長。特別是6個月之後,寶寶的情緒發展非常快,不僅僅限於基本情緒,情緒的種類變多了,而且情緒的強度也增加了。

首先是來自媽媽的情緒影響。寶寶之前總是感覺到媽媽的積極情緒,「寶寶好可愛!寶寶好乖!」這一階段,媽媽的表情和語言積極的成分佔大部分。從寶寶會爬開始,情況就改變了。

比如,媽媽有時候會生氣地說,「不要爬上去!不要拉窗簾!」寶寶經常會感覺到媽媽的消極情緒,對情緒的認識逐漸變得複雜。他們自己也開始體驗到更多的情緒,比如,「媽媽不允許我幹這個!」或者,「我想把瓶蓋打開,可是怎麼也打不開!」從中體驗到生氣或者挫折感。

同時,寶寶情緒的強度開始發生變化。到8個月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理解手段與目的的關係,這是認知發展的一個重大變化。

我們可以去觀察一下,4個月的寶寶看到有個好玩的玩具,不過他夠不到,而這個玩具上繫著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就在他面前,但他此時還不能認識到「我只要抓住繩子就能拿到玩具」。

而8個月的寶寶就能輕鬆地拿起繩子,把玩具拉過來,高興地玩起來。這一階段,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這種喜悅感比媽媽直接給他玩具的喜悅感要強烈許多。

同樣,當他想做一件什麼事而遇到困難時,比如,「我要拿到這個玩具,可是要拿到這個玩具必須爬過這個障礙」,那麼如果他成功了,就會體驗到加倍的成就感;如果沒有成功,則體驗到加倍的失敗感。

情緒發展就是這樣的過程,這是正常的,我們希望寶寶能產生正常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但是,他們怎麼對待自己的情緒需要經過很長的發展階段。所以寶寶越小,媽媽越要有耐心,多表達積極的情緒、支持和愛,讓孩子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不必要的哭鬧,這有利於以後寶寶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

4

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孩子盡情探索

寶寶在6個月之後,活動能力越來越強,而且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到處摸索。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布置家裡的房間,儘量減少不安全的因素,為寶寶的成長提供穩定安全的環境。

對寶寶有危險的東西,該收的都收起來,比如廁所的清潔液、廚房鋒利的剪刀。如果寶寶對柜子門感興趣,經常去開關,要把放藥品的柜子門用門扣扣住,開放其他安全的柜子,這樣就不用經常去禁止他玩柜子門。

如果這也禁止那也禁止,就容易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消極情緒,而他們自己也會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壓抑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要儘可能地鼓勵孩子去積極地探索,減少他們因為媽媽不讓做什麼事而「抗議」地哭鬧,但前提是保證他們的安全。

對一些必須要禁止寶寶接觸的事物,要根據寶寶的理解能力,採用簡潔的指令或者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儘量讓媽媽和孩子的情緒都比較穩定,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

當我們了解了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並且陪伴寶寶一起經歷了他人生頭幾年的成長,就不會把所有的問題都丟到「安全感」這個筐裡了。

安全感的建立和親子互動的模式息息相關。只要我們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關心和尊重他們的感受,及時恰當地回應他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相對來說穩定、良好的環境,就不需要時刻擔心他們會缺乏安全感。

有些媽媽可能會焦慮地說,我覺得我的寶寶剛開始好像沒有建立安全依戀,怎麼辦?這也不必擔心,從此刻開始給予孩子愛和理解,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吧。

相關焦點

  • 2歲寶寶特別黏人,缺乏安全感,如何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感
    場景一 朋友告訴我,她女兒今年兩歲了,最近特別黏人,她上洗手間,做飯,洗澡,孩子都纏著她不放。另外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她越可以接受媽媽走開一下,在媽媽能做到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孩子,抱一抱,黏一黏的需求,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 這個時期的娃黏人又膽小,培養寶寶的安全感,爸媽請不要悄悄離開
    如果寶寶在分離焦慮期,因為教養不當導致安全感不足,分離焦慮期持續時間就會增長或者沒有分離焦慮期(寶寶不依戀任何人,沒有分離焦慮)。如果寶寶安全感建立得好,分離焦慮期會正常出現,然後在18~24月齡段正常結束。
  • 孩子黏人、安全感缺失,家長該如何引導?
    另一邊又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現在就這麼黏人,以後上了幼兒園可咋整?後來在交談中了解到,這個寶寶出生後先是媽媽在帶,一歲以後,媽媽回歸工作,就交給阿姨帶。第一個阿姨幹了一年之後,因為要回家帶自己孫子離職了。
  • 寶寶的安全感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育兒思想,寶寶不能抱太多,不然養成習慣了不好。然後就給寶寶哭,覺得寶寶哭累了就停了。事實是這樣嗎?其實寶寶小時候很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撫摸。寶寶的安全感是在兩歲前建立的。我們都知道寶寶小時候,不管去哪總想找媽媽。因為媽媽在身邊覺得安全,有足夠的安全感,感覺放心,不容易緊張。安全感就是這段時間建立而來的。
  • 寶寶黏人是缺乏安全感?還在擔心會寵壞寶寶,別再被這些話禍害了
    導讀:寶寶黏人是缺乏安全感?還在擔心會寵壞寶寶,別再被這些話禍害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黏人是缺乏安全感?還在擔心會寵壞寶寶,別再被這些話禍害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黏人就是安全感不足嗎?
    孩子在新環境中,或者遇到不熟悉的人時,顯得「不夠大方」,「黏人」,甚至完全抗拒與外人接觸,這樣的表現常常讓家長很煩惱。尤其是像瑤瑤媽媽那樣,在「社交場合」,面對周圍人的質疑、猜測,甚至還有其他小朋友的「童言無忌」,更是容易讓父母情緒爆表。
  • 寶寶「黏人」不是缺乏安全感,這樣做,區分娃屬於哪種依戀類型
    一.寶寶「黏人」,是缺乏安全感嗎?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家裡的孩子太黏人,像牛皮糖一樣甩都甩不掉。有時候媽媽在廚房做飯,要準備一家人的晚餐,偏偏「不懂事」的孩子,時不時地跑進來說「媽媽,你今天要炒西蘭花嗎?」、「媽媽,我的玩具壞了」、「媽媽,今天班上的小黃尿褲子了」。
  • 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培養獨立從"安全感"入手
    寶寶特別黏人,真的是性格原因導致的嗎?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幫他們學會自己玩耍,解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這個問題。"安全感"說起"安全感"這個詞,常年關育兒理念的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
  • 媽媽只要一離開,寶寶就會哭鬧,寶寶太黏人不是好事
    可是有了孩子之後,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每天24小時都要為孩子「服務」,孩子也對媽媽格外依賴,不讓媽媽離開自己半步,有些寶媽很享受這種被寶寶需要的感覺,但是孩子太黏人,會產生一些危害。小芬把寶寶照顧得很好,寶寶也特別依賴媽媽,哪怕小芬離開寶寶一會兒,寶寶就會哭鬧起來,小芬剛開始覺得寶寶需要自己,感覺很幸福。可是時間久了,小芬發現寶寶有點太黏人了,家裡有好幾個人,可是寶寶就讓她抱著,她想上趟廁所都不行,只要她一離開,寶寶肯定會哭鬧。
  • 我家的寶寶為何這麼黏人?解決辦法送給你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很多寶寶特別黏人。尤其是在寶寶五六個月的時候,會突然認準某個人,只允許這一個人照顧自己,對於其他人要麼「視而不見」,要麼立馬就哭。寶寶為何這麼黏人?其實,孩子撒嬌黏人嗎,只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希望能夠通過哭聲和依賴,獲得自己想要的愛和關注。給孩子傳達正確的信號,安撫孩子不安的心。
  • 「爸爸,媽媽別去上班,陪我玩」寶寶黏人,原來是缺乏安全感?
    今天跟一個寶媽在聊天的時候她說,她家2歲半的寶寶最近不知道怎麼啦,黏人的厲害,前段時間自己上班好好地跟她打招呼正如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到:離別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會引發孩子的恐懼,如果父母是多愁善感的人。孩子也同樣感到不安。寶寶為什麼會變得黏人?
  • 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培養獨立從「安全感」入手
    讓孩子獨立玩耍先建立「安全感」 說起「安全感」這個詞,常年關育兒理念的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後天逐步建立的。因此,從嬰兒六個月開始,越小的孩子就越喜歡纏著爸爸媽媽,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從照顧者身上獲得「內在安全感。」可以說安全感來自爸爸媽媽的陪伴方式,想讓孩子學會自己玩耍,重要的恰恰是陪伴寶寶。 然而,為什麼有些爸爸媽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寶寶卻依然黏人呢?錯的並不是陪伴,而是陪伴的方法。
  • 媽媽走到哪,「小尾巴」跟到哪,面對黏人寶寶,媽媽可以這麼做
    你家寶寶黏人嗎?媽媽走到哪裡,「小尾巴」就跟到哪裡;稍稍分開一小會兒,就哭鼻子喊媽媽;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耍,就自家娃抱著大腿不肯去,要不就央求媽媽一起去…… 為了黏人的寶寶,媽媽爸爸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比如:爸爸或玩偶臉上戴著用媽媽照片做的面具哄寶寶,有的甚至穿上了裙子,製造媽媽在身邊的假象。 黏著媽媽的勁兒,可著實令爸媽頭大。
  • 寶寶黏媽媽 甜蜜負擔怎麼解?
    媽媽對寶寶的濃濃的愛,可以讓寶寶感受到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接納並喜愛,並建立最初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6個月-2歲  等到6個月-2歲,這個階段,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與寶寶建立信任,寶寶不黏人  當寶寶鬧情緒,無休止黏著自己時,首先要理解寶寶的這種情緒,接納和允許寶寶黏你,也要嘗試和寶寶解釋清楚,媽媽一定會履行承諾,按時回來,並且實行幾次。
  • 寶寶愛哭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寶媽巧用3招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這就證明了,嬰幼兒時期人類或動物,都有本能尋找溫暖擁抱的本能,在這種擁抱中,安全感一點點建立。心理學家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缺乏安全感,會給孩子成長帶來極大的影響。
  • 宅家久了孩子越來越黏人?提前預知不要突然離開,做好告別建立分離...
    有媽媽向我抱怨,宅在家裡久了,孩子越來越黏人,想工作都不能離開,真是頭疼! 其實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那麼一個或幾個階段特別黏人,一般都最黏媽媽。有的甚至會影響寶媽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 有這4條就是寶寶缺乏安全感了,如何培養寶寶安全感呢?
    其實,這不是寶寶膽小,而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那麼,寶寶缺乏安全感還有哪些信號呢?1.極度黏人有的寶寶非常黏人,不能離開媽媽半步,即使媽媽去趟廚房,去上廁所,他們也會大哭起來。這樣的寶寶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2. 愛發脾氣有的寶寶經常就發脾氣,摔東西,不管是在家、外面還是幼兒園。
  • 有這4條就是寶寶缺乏安全感了,如何培養寶寶安全感呢?
    其實,這不是寶寶膽小,而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那麼,寶寶缺乏安全感還有哪些信號呢?1.極度黏人有的寶寶非常黏人,不能離開媽媽半步,即使媽媽去趟廚房,去上廁所,他們也會大哭起來。這樣的寶寶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2.
  •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孩子小的時候最需要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甚至會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而小孩子往往更加需要安全感,孩子如果在一個不和諧,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
  • 寶寶缺乏安全感,一生難以彌補
    沒有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父母的情感現代的育兒理念,很強調要給寶寶建立安全感。依戀(attachment)這個詞很好理解,它是一種對特定對象的持續的感情聯繫。可是很多媽媽對安全感的誤解太大,要麼就認為「出生就鍛鍊獨立性」,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要麼就認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離、有求必應」,把孩子養成黏人的小霸王。 - 究竟怎樣培養安全感呢?咱們往下看哈! - ✨首先要說的是,安全感並不是寸步不離,也不是有求必應。相反,有規矩、有邊界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