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寶寶黏人嗎?媽媽走到哪裡,「小尾巴」就跟到哪裡;稍稍分開一小會兒,就哭鼻子喊媽媽;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耍,就自家娃抱著大腿不肯去,要不就央求媽媽一起去……
為了黏人的寶寶,媽媽爸爸們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比如:爸爸或玩偶臉上戴著用媽媽照片做的面具哄寶寶,有的甚至穿上了裙子,製造媽媽在身邊的假象。
黏著媽媽的勁兒,可著實令爸媽頭大。不僅讓父母做不了其他事,也不利於寶寶獨立性格的養成。那,該怎麼辦呢?
黏人,是寶寶的一種正常的情感需求,對熟悉的親人(主要看護人)逐漸產生依戀情緒,這是寶寶成長中必須經歷的心理發展過程,它關係到寶寶的安全感、獨立性、自信心等的建立。
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寶寶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的、積極的狀態。若寶寶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與媽媽(主要看護人)分開時,就會因缺乏安全感出現各種的不良情緒,他們常常會大哭大鬧,難以適應他們不在身邊的新環境。
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則為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的狀態,爸媽要多觀察寶寶,如果是後兩種狀態,更要多關心寶寶,正確疏導。
面對寶寶黏人的情況,首先需要父母接納這種行為,然後進行正確引導,緩解寶寶的焦慮情緒,從而改善寶寶黏人的情況。
① 建立安全感
爸爸媽媽要讀懂寶寶的行為和情緒,及時併合理回應寶寶的需求,幫助調節他們的情緒,讓寶寶知道父母在關注他們。
通過撫觸、高質量陪伴、溝通等方式,告訴寶寶,爸爸媽媽是愛著TA的。有了安全感,寶寶才能更加獨立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② 創造機會讓寶寶多接觸其他人
除了媽媽(主要看護人)外,讓寶寶與其他家庭成員建立同樣的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與寶寶多接觸多陪伴,一起玩遊戲、講故事等。
等寶寶大些,鼓勵寶寶探索新環境,如小區、公園等公共環境,創造機會讓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在獲得快樂的同時,慢慢建立自信和獨立性。
③ 給寶寶自主的權利
學會放手,在陪伴中,讓寶寶佔據主導,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寶寶自己選擇玩什麼,怎麼玩,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活動,而非媽媽來做決定。包辦太多,限制太多,無原則寵溺太多,容易讓寶寶對媽媽的產生不健康的依戀。
④ 興趣愛好的培養,給予適合年齡的「任務」
與寶寶在一起時,可以讓他們一起做適合年齡段的任務,比如:一起整理玩具、一起做家務、一起繪畫、搭積木等,在此過程中,觀察寶寶的興趣愛好,慢慢培養,讓寶寶認識到,離開媽媽,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⑤ 短暫的分離練習
寶寶先離開自己,會讓他們對分離接受得更為容易。如,當寶寶自己爬到另一個安全的房間時,不立即跟上去,等上一兩分鐘再過去。
安全感的建立和自主獨立性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操之過急容易傷害寶寶的心理。寶寶得到父母愛的回應,又成長,他們會逐漸認識到爸爸媽媽不在,並沒有那麼害怕,自己有其他的家人、小夥伴一起玩,有玩具、積木、橡皮泥等好玩的事兒可以做,那麼分離焦慮就會逐步消失,寶寶會越來越適應新的環境,也會更加獨立、自信。
對於家長來說,愛有分寸,無原則的保護與溺愛會讓寶寶更加黏人,有時適當放手,可以讓寶寶更好更快地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轉發分享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