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自己玩!"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培養獨立從"安全感"入手

2020-12-20 陪寶寶讀書

小區遊樂場的沙池裡有幾個孩子在玩耍,孩子們都低著頭認真的堆沙堡。

一個扎著朝天辮的小姑娘,卻頻頻向場外看去。不一會兒,她就丟下手中鏟子爬出來,嘴裡叫著:"媽媽"跑到媽媽腿邊磨蹭。

那位媽媽很不耐煩:"快去玩啊,你纏著我幹什麼。"

小女孩仍然拽著媽媽的衣角,不願撒手。最後那位媽媽無奈,只能抱起孩子,自己走到沙池裡和女兒一起玩。

有位做全職媽媽的朋友,也這樣向我抱怨:"我真的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孩子總是纏著我。"好像她根本就不會自己玩一樣,搞得我連上廁所都提心弔膽。寶寶特別黏人,真的是性格原因導致的嗎?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幫他們學會自己玩耍,解放媽媽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這個問題。

每個孩子都能"自己玩耍"

鏘寶兩個月左右,我經常把他放在寫字檯旁邊的小床上,我寫手帳,他就靜靜躺著。有一次看到他睜著眼睛看天空,先生過來問我:"小嬰兒不會無聊嗎?"我說:"我覺得他肯定有很多找樂子的方式,是我們不理解的。"於是我們又看了他一會兒,發現他之所以一動不動,是在觀察房頂上的花紋。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也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獨自玩耍的能力,如果他不能投入遊戲活動,那麼背後一定隱藏著需要父母重視的問題。

嬰兒是用玩耍和遊戲認知世界的,因此獨自玩耍對於孩子而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過,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胡說,我身邊就有很多,總要黏著爸爸媽媽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跟爸爸媽媽的陪伴方式有關。

讓孩子獨立玩耍先建立"安全感"

說起"安全感"這個詞,常年關育兒理念的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後天逐步建立的。因此,從嬰兒六個月開始,越小的孩子就越喜歡纏著爸爸媽媽,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從照顧者身上獲得"內在安全感。"可以說安全感來自爸爸媽媽的陪伴方式,想讓孩子學會自己玩耍,重要的恰恰是陪伴寶寶。

然而,為什麼有些爸爸媽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寶寶卻依然黏人呢?錯的並不是陪伴,而是陪伴的方法。

一方面,過度陪伴反而讓寶寶更"不安"

安安的媽媽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我們在早教中心見面的時候,她總是會出現在安安兩米內,不斷地告訴他:"小心這個""小積木不能放嘴裡""別摸那個"帶給孩子的感覺就是:這個世界極度不安全,媽媽必須看護你。

用這種方式陪伴,並不是因為過於寵愛讓孩子有了依賴性,而是一直在傷害孩子對世界的信任和確定

陪娃的正確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稻草人,大部分的時候只是陪伴和觀察。當孩子需要交流時,則給他鼓勵和幫助。

另一方面,陪伴要建立"情感聯結"才更有效。

前陣子我曾經在文章中跟大家聊到,最近我一直很忙,鏘寶卻更加黏我。後來反思過我發現,雖然我也抽出一點時間來陪他。但是總是很敷衍,缺少情感聯結。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和爸爸媽媽在遊戲中的情感聯結,而並不是機械的"陪玩"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在搭積木,如果爸爸詢問孩子計劃搭什麼,或者主動去規劃,帶著孩子一起玩。此時大家有一樣的目的,感受著一樣的遊戲。就建立了情感聯結。或者爸爸在一旁圍觀,但是注意力全都在寶寶搭的積木上,有共同注意,就算建立了情感聯結。相反如果爸爸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娃玩,即便在旁邊陪同,也達不到這個效果。

孩子不會自己玩,請多陪他玩這些遊戲

想要教會孩子自己玩耍,我們可以抽時間跟孩子多玩玩下面這幾種遊戲。把他們的"安全進度條"加滿。這樣寶寶能自由地探索和玩耍,爸爸媽媽也會擁有更多的"私人時光"。

1、 躲貓貓

在6個月到1歲的共生分離期,爸爸媽媽可以多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這時的遊戲目的,是為了讓寶寶感受分離:即便媽媽一會兒不在,過一會兒也會出現。幫他們去適應分離。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可以加大遊戲的難度,比如讓孩子躲,我們來抓。因為遊戲節奏高度緊張,又帶一點對抗性,非常有助於在遊戲中建立情感聯結。

2、 過家家

過家家可以將父母和孩子至於平等的對話環境內,在特定的劇情中,孩子或許還會變成強勢的一方,比如醫生和病人、老師和學生等。即便這種權威感是虛假的,但是依然能夠讓寶寶產生強大的心理能量;與此同時,爸爸媽媽也必須進入角色全心全意的陪寶寶玩耍。

3、 動作類遊戲

"遊戲力"大師科恩非常推崇動作類遊戲,他把他們稱為"打鬧"遊戲。這並不是說要家長和孩子打作一團,而是指區別於玩玩積木、拼拼圖、過家家等相對"文靜"的遊戲。動作類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刺激的,比如突然被舉過頭頂,或者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樣一方面可以釋放孩子的焦慮情緒。另一方面,親子之間的配合,會讓孩子獲得極大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感。就像我們在公司團建時,背對著同事倒下這個環節一樣。

下次如果你的寶寶在纏著你陪他玩,不妨來幾次原地旋轉和舉高高,或許他就能安靜的自己玩一會兒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能不能自己玩!」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培養獨立從「安全感」入手
    讓孩子獨立玩耍先建立「安全感」 說起「安全感」這個詞,常年關育兒理念的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後天逐步建立的。因此,從嬰兒六個月開始,越小的孩子就越喜歡纏著爸爸媽媽,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從照顧者身上獲得「內在安全感。」可以說安全感來自爸爸媽媽的陪伴方式,想讓孩子學會自己玩耍,重要的恰恰是陪伴寶寶。 然而,為什麼有些爸爸媽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寶寶卻依然黏人呢?錯的並不是陪伴,而是陪伴的方法。
  • 孩子太黏人?試試這些培養獨立的方法
    她感覺一點自己的時間空間都沒有了,也擔心孩子這樣黏人長大了可怎麼辦,以後要怎麼獨立生活,她是不是要多出門不在家把孩子給老人帶,可能孩子就會變得獨立些不會這麼黏人?你也曾有過那位媽媽的煩惱嗎?相信部分家長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方面的煩惱,一些家長甚至會因為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去把孩子往外推,減少與孩子的接觸,怕孩子太過黏人,怕他以後不能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玩耍,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實際上這存在一個誤區,怕孩子黏人而著急把他往外推,就會讓孩子無法確定媽媽是否愛自己,就會更加粘人,尋求更多關注,從而找到媽媽愛他的證明。
  •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依賴父母?黏人≠不獨立
    有時候在小區玩的時候,也能看到一些孩子,特別黏家長,玩要拉著家長去,小手緊緊拽著家長的衣服或者手,不敢主動融入,看上去特別黏家長!無論家長如何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玩,孩子都一個勁兒的搖頭,除非家長跟著一起去玩,才會特別開心放得開!
  • 孩子黏人就是安全感不足嗎?
    孩子現在21個月,特別黏人。平時在家就一刻不能離開身邊,帶她去親戚家玩,幾乎全程都用後背緊緊的貼著我。別人不靠近還好點,靠近了就很抗拒,有個小姐姐拿了好多玩具想來逗她玩,她反而大哭大鬧,惹的姐姐都問「妹妹是不是不喜歡我啊?」搞得我和孩子爸爸都很尷尬。
  • 怎樣建立「黏人」寶寶的安全感?
    這個階段,如果把他們和母親分開並不能造成寶寶的不安和焦慮,他們基本上不怕生,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應沒有差別。慢慢地,穩固的依戀關係會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離的時候仍能保持安全感。而且,在陪他一起玩的過程中,他也會慢慢學會怎麼自己玩,1歲多之後就不會時刻需要人陪了。 有些媽媽抱怨寶寶黏人,一刻都不能離開,一離開就哇哇大哭。前文中的依戀建立階段已經指明,其實6個月到兩歲期間,是大部分寶寶體驗分離焦慮的高峰期,所以這是正常現象,要理解他們,儘量有耐心。
  • 孩子磨蹭、黏人,怎麼辦?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在這個年齡段當中,孩子的另一個典型表現,磨蹭、黏人到底該怎麼辦?1、孩子為何磨蹭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磨蹭,大概所有的孩子家長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磨蹭,為什麼會這樣?然後每一次他都要等我,他說:媽媽你能不能快一點?我說:你看媽媽就是家裡面這麼慢的人可怎麼辦?怎麼每次都是需要你等我?他就特別驕傲和自豪,他認為他是我們家裡面行動很迅速的人。
  • 三四歲的孩子黏媽媽怎麼辦?媽媽做好這三點,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閨蜜和動媽抱怨,四歲的諾諾突然從一個獨立的小男子漢化身成了黏人「媽寶男」。動媽記憶裡的諾諾是那個很獨立的孩子,他三歲就能自己穿衣、穿襪和穿鞋,也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被褥和房間。當然,更多的時候諾諾喜歡拽著閨蜜去找小朋友玩。
  •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媽媽十分苦惱,覺得孩子對她太依戀,後來又聽說了「安全感」一詞,十分不解地問我:「我白天晚上都跟孩子在一起,為什麼孩子還是這麼黏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呢?孩子這麼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獨立起來呢?」相信很多寶媽都有像這位媽媽一樣的情況吧?
  • 動物大聯盟小貼士|孩子太黏人怎麼辦?媽媽:我崩潰了
    媽媽想要出去辦點事,玥玥鬧著也要去,弄得媽媽什麼也做不了,很頭痛不知怎麼辦才好。很多父母也跟我們私信提過類似的事情,寶寶愛黏人是一件令爸爸媽媽們很頭疼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有的寶寶很愛黏人呢?——安全感需求來了美國加州大學阿蘭·斯格爾教授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 三四歲的孩子黏媽媽怎麼辦?媽媽做好這三點,帶給孩子足夠安全感
    閨蜜和動媽抱怨,四歲的諾諾突然從一個獨立的小男子漢化身成了黏人「媽寶男」。,他三歲就能自己穿衣、穿襪和穿鞋,也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被褥和房間。「我上個廁所的時間,他都能在門外哭得鼻涕直流」閨蜜說,實在不知道之前那個獨立的乖寶是不是自己臆想出來的,還是說現在的場景只是自己在做噩夢。為什麼獨立的孩子突然變得黏媽媽?
  • 這個時期的娃黏人又膽小,培養寶寶的安全感,爸媽請不要悄悄離開
    ② 喜歡黏人,尤其喜歡黏媽媽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期的寶寶更黏媽媽,因為從孕育寶寶這個生命開始,媽媽就跟寶寶在一起。寶寶出生之後從母體分離,很緊張焦慮,但是媽媽的哺育和照顧給了寶寶安全感。也許有些寶寶小時候能接受陌生人抱,會跟陌生人打招呼。但是,到了分離焦慮期,他們反而認生,害怕接觸生人。④ 難以融入新環境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到陌生環境會變得謹慎、膽小,總是警覺地觀察環境,不能快速融入環境。
  • 孩子太黏人,父母怎麼辦?
    孩子黏人背後的真相孩子其實不是黏媽媽,而是在渴求安定的感覺。孩子出生後心理跟媽媽仍然是一體的,是共生的關係。隨著孩子逐漸地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擺脫父母的束縛,獨自進行活動。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對於父母養育孩子有著重要的啟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孩子是如此渴望與母親的聯結,就像3歲黃黃那樣,難以接受與母親的分離。黃黃的黏人其實本質上是渴望母親的存在帶給他安定的感覺。
  • 家有黏人寶寶怎麼辦?錯誤的做法,會讓寶寶越來越黏人
    很多媽媽都會擔心,孩子這麼黏人,長大了可怎麼辦呢?為了讓孩子不再黏人,媽媽們想了很多辦法,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02 孩子如此黏人為哪般孩子的這種黏人表現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但是,如果沒有採取合適的方法,孩子的黏人階段可能會變長,表現也會越來越激進,還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提起「分離焦慮」,很多媽媽都不陌生。
  • 孩子太過黏人,大多是缺乏安全感,家長4個方法讓他們擺脫依賴
    導語:很多家長都出現寶寶黏媽媽的事情,甚至孩子在家長旁邊一直轉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喜歡媽媽,媽媽只要不出現在孩子的視野,孩子就會出現哭鬧,甚至還會打滾。造成孩子特別黏著媽媽,但是時間長媽媽也會嫌孩子太鬧了。
  • 孩子太過黏人,大多是缺乏安全感,家長4個方法讓他們擺脫依賴
    導語:很多家長都出現寶寶黏媽媽的事情,甚至孩子在家長旁邊一直轉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喜歡媽媽,媽媽只要不出現在孩子的視野,孩子就會出現哭鬧,甚至還會打滾。造成孩子特別黏著媽媽,但是時間長媽媽也會嫌孩子太鬧了。
  • 孩子黏人、安全感缺失,家長該如何引導?
    媽媽被搞的哭笑不得,一邊覺得這種被自己娃需要的感覺很好。另一邊又覺得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現在就這麼黏人,以後上了幼兒園可咋整?後來在交談中了解到,這個寶寶出生後先是媽媽在帶,一歲以後,媽媽回歸工作,就交給阿姨帶。
  • 獨立的孩子走得更遠,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很多人認為獨立性主要體現在行為上,比如小孩子會不會自己穿衣服、上廁所?晚上能不能自己睡覺?經常會有孩子不到3歲的家長問我,孩子太黏人怎麼辦?是不是孩子依賴性太強?要怎樣讓孩子獨立一點?,孩子只有在父母身上獲取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才會敢於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變得獨立。
  • 孩子太黏人,這兩種情況家長要拒絕,不能心軟
    有些孩子比較喜歡粘著父母,恨不得寸步不離跟在爸媽左右,你走哪他跟哪,完全把自己當成了爸媽身上的掛件。家長在結束完一天的工作後,本身就已經很累了,還要不停地應付孩子,簡直比上班還累。孩子黏人,很大一部分是缺乏安全感所致,他渴望獲得家長的關注和肯定。一旦孩子缺乏安全感,他的歸屬感降低,就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來吸引家長的關注。面對孩子這種心理需求,家長應該及時滿足,暫時放下手裡的事去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 2歲寶寶特別黏人,缺乏安全感,如何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感
    場景一 朋友告訴我,她女兒今年兩歲了,最近特別黏人,她上洗手間,做飯,洗澡,孩子都纏著她不放。總是要求抱抱,即使孩子在玩玩具,玩得正高興,一旦發現媽媽離開,她也會立刻追上來,她幾乎什麼事情都不能做,讓朋友感到挺為難,難道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應該滿足嗎? 其實在孩子三歲之前,可以滿足的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時候只能讓孩子學會接受。這麼大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花招和心機讓媽媽抱抱,或被關注,孩子表達的完全是出自天然的需求。
  • 孩子像考拉太粘人,和家長寸步不離,如何讓孩子性格更加獨立!
    我看見很多身邊的小孩子想他這麼大早就可以一個人睡,一個人玩了,我到底該怎麼辦?寶寶為什麼越來越像考拉,粘著父母寸步不離?你好!針對想你說的這種孩子極度粘人的情況,其實是在1至3歲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獨立呢?那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抓住了他們培養獨立自主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