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和動媽抱怨,四歲的諾諾突然從一個獨立的小男子漢化身成了黏人「媽寶男」。
動媽記憶裡的諾諾是那個很獨立的孩子,他三歲就能自己穿衣、穿襪和穿鞋,也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被褥和房間。
當然,更多的時候諾諾喜歡拽著閨蜜去找小朋友玩。
這樣的諾諾居然成了閨蜜口中的「粘人」、「媽寶」還是很讓動媽吃驚的。
到底怎麼回事呢?
四歲的諾諾上了幼兒園,閨蜜就覺得自己終於可以解放了,於是又開始重新找了工作,開始了自己早出晚歸的職場生活。
而諾諾的接送則由爺爺奶奶負責。
閨蜜說:「剛開始上班,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加班就在所難免了,所以有時候諾諾睡著了我才回來。」
這就導致諾諾經常是一連幾天都見不到媽媽,一見到媽媽就「黏在」媽媽身上:
「媽媽,抱抱我」
「媽媽,陪我玩玩具」
「媽媽,我要拉臭臭」
「媽媽,我要喝水」
「媽媽,給我穿衣服」
......
只要閨蜜在家,諾諾就誰也不要,只要她。
「我上個廁所的時間,他都能在門外哭得鼻涕直流」閨蜜說,實在不知道之前那個獨立的乖寶是不是自己臆想出來的,還是說現在的場景只是自己在做噩夢。
為什麼獨立的孩子突然變得黏媽媽?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認為:從生命發展的意義上說,「黏人」是每個正常孩子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狀態。
這是因為,孩子從母體娩出那一刻起,就要經歷漫長的心理分娩期,大概從0歲一直到3歲。
在這段時期內,孩子在心理上對媽媽的依賴感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變得獨立,而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正常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依戀」。
一般來說,孩子大概會有四個明顯的「依戀期」,分別出現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
孩子的第一個生理「依戀」期會出現在8月齡-12月齡左右。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為自己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所以會把媽媽的離開當成永遠消失。為了不讓媽媽消失,孩子會表現出「粘人」的特點,想盡一切辦法緊緊地跟著媽媽以此確認媽媽的存在。
另外三個很明顯的「依戀」期,則均是受外界因素刺激導致的,分別是媽媽重新上班、給孩子斷奶和孩子進入幼兒園這三個時期。
在這個三個時期裡,孩子不僅要面臨和媽媽在身體上的分離,還要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人,因此而產生的分離焦慮是很明顯的。等到再和媽媽重聚時,孩子會想把失去的「愛」再補回來,因而更加黏媽媽。
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黏媽媽就是錯誤的行為,而是要分析一下孩子黏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
以閨蜜為例,諾諾之所以突然變得黏她,什麼都要她做,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兩個:諾諾剛上幼兒園,而身為媽媽的閨蜜重新上班。
如此一來,四歲的諾諾既要面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又要面臨和媽媽的「分離」,安全感自然受到了衝擊。
這樣的諾諾急需通過黏媽媽來引起媽媽對他的關注,同時他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確定媽媽對他的疼愛。
可以說,孩子之所以黏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了黏人的行為,作為媽媽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
接納和理解孩子,做好情緒安撫
我們之所以覺得黏人的孩子讓我們頭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常常哭鬧、發脾氣、幹什麼都必須媽媽陪。
這樣的孩子表面看起來不「乖」,實際上卻只是自己尋求和確認安全感的一種方式——他們通過不斷地挑戰媽媽的極限和底線的行為來獲得媽媽的關注,來證明自己是被愛著的。
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有黏人的行為時,先不要生氣或者煩躁,要先冷靜下來,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心平氣和的和他們溝通。
如果孩子小,大人說什麼他都聽不懂,那就儘可能允許孩子的黏人。同時要注意給孩子多多的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要不失時機地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對他們的愛意。
孩子只有確認了媽媽對他的愛是足夠的時候,他才能很自信地認為,媽媽就算是離開,也會回來陪伴他們的。
儘量創造穩定的成長環境
穩定的成長環境和看護人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
動媽身邊很多寶媽都是職場媽媽,孩子的看護基本都是由老人或者保姆來負責的。
這樣一來,這些媽媽們基本每天都要有一段時間和孩子是分離的,這種分離對於孩子慢慢克服對媽媽的「依戀」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媽媽們上班下班的時間要做到有規律可循,每天固定時間上班,固定時間下班,給孩子營造一種穩定的環境,讓寶寶心中有數。
切忌不要頻繁的更換保姆或者看護人,更不要打亂上下班的時間。
如果一定要更換看護人,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在這個適應期內,最好孩子的父母有一方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度過。
這裡動媽以自家為例——奶奶和姥姥有段時間會換著看護澤寶。
姥姥看護時,奶奶會時不時的和澤寶視頻,在姥姥要回老家前,奶奶會提前半個月來到家裡和姥姥一起看護澤寶。同時,動媽也會每天大部分時間都陪伴在澤寶身邊。
同理,姥姥接替奶奶的時候也會如此。
所以,儘管姥姥和奶奶如此「換班」,澤寶的安全感建立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通過短暫分離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
當然,若孩子過於黏人時,恰好媽媽有事情需要處理,確實會比較令人崩潰,會有想要逃避或者一走了之的想法。
這種想法和行動都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和孩子先打好招呼,告訴他媽媽因為什麼要離開一會兒,什麼時候回來,回來再抱他。
千萬不要偷偷的離開,或者欺騙孩子。
如此一來,最初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是會哭鬧,但是經過幾次媽媽的「兌現承諾」,孩子就會知道媽媽是可以信任的,再遇到媽媽離開就不會哭鬧了。
當然,媽媽一定要重視承諾,及時歸來,且在回來後及時地給予孩子安慰,多擁抱孩子,陪伴孩子。
澤寶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動媽覺得和這一點有著密切的聯繫。
從澤寶一歲半開始,我每天上午會全身心地投入著陪他玩到九點鐘,然後告訴他「媽媽要出去工作,午餐的時候就回來」。
剛開始他會哭會鬧,而我雖然不忍心卻也還是會堅決的離開家,到了中午再回來給他做豐盛的午餐。
大概四五次以後,澤寶就接受了這種短暫的分離,每天玩得差不多了他就會指著時鐘提醒我「上班」和我說「拜拜」,我中午回到家他會高興的迎接我,要「親親」。
現在的澤寶還有幾天就滿兩周歲了,只要我和他說,我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他就能接受我的短暫離開。
當然,也正因如此,動媽才決定重返職場了——做孩子最好的榜樣,不僅是只會帶娃的媽媽。
寫在最後的話:
當媽媽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帶娃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些崩潰的瞬間。
動媽也一樣會有崩潰的時候,只不過每次情緒要崩的時候,看著粘著自己的這個小娃娃,我都會提醒自己「他越來越大了,再過一年兩年,你想讓他黏你,他都不黏了!」
所以,珍惜自己帶娃的每一個瞬間吧,也珍惜這個還願意黏著我們的娃娃吧。終有一天,他們會長大並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是「動媽育兒」:既是一名寶媽,也是營養師、育兒師和多平臺主邀原創作者。寫文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