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記得鄰居家的小孩子特別黏他的媽媽,剛開始媽媽很開心,覺得是親近自己。後來孩子逐漸的長大,慢慢的感受到了苦惱。因為孩子不管是在媽媽上廁所、吃飯、做家務、休息都要時時刻刻黏著媽媽。
這樣導致媽媽沒有辦法安心的幹活,後來她才發現原來孩子黏著自己是因為她對孩子的太過於寵。孩子都三歲了該不會自己吃東西,還必須得讓人喂,於是她也非常的後悔。於是她就開始慢慢的不為孩子做太多的事,教給他吃飯穿衣,做各種可以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黏自己的媽媽,真的是那種黏到不行,他會讓媽媽什麼事情都做不了,覺得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放心不下。而且孩子也會長大,他們不可能一輩子都待在媽媽的身邊。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家庭。
一、對媽媽的極度信任。
從懷孕到寶寶出生,媽媽就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所以說孩子對自己的媽媽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而且從出生之後,大部分時間是由媽媽在陪伴。所以讓孩子對媽媽的感情更加的深厚,更加的黏自己的媽媽。
比起其他的親屬,他們更會和自己最為信任的媽媽待在一起,這種也是孩子特別黏自己媽媽的一個原因。
二、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長都覺得兒子不應該黏著自己的媽媽,這樣會顯得像小女生,反而覺得那些女孩子應該黏著媽媽,因為那被大部分人所理解。但是從古至今,每一個孩子對於自己的媽媽都有一種黏著的天性,就像動物的幼崽也會親近自己的母親。
而且這種天性不能分性別的,孩子從小親近自己的媽媽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不用太過於擔心。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還是特別黏著自己的媽媽,而不能自己獨立的去做一件事。不能交到朋友,那麼就肯定得糾正,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三、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愛。
剛出生的嬰兒,他們還不會說話,但是他們能感知外面的世界,他知道是自己的媽媽一直在照顧自己,所以他們最喜歡的事情應該就是和媽媽待在一起。他們知道媽媽特別愛自己,所以他也想讓媽媽知道他也愛她,所以黏著媽媽就是一種特別直接的方式,也是對媽媽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四、缺乏獨立性。
不要覺得孩子黏著自己是好事,如果孩子在三四歲還是像寶寶時期那樣,天天黏著媽媽,那就不是一個好現象了。那麼當媽媽的肯定要思考一下,是否因為在日常生活照顧孩子時,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才導致孩子太過於黏著自己了,孩子受到了太多的保護而失去了獨立性。所以他們對媽媽不是因為想黏著媽媽,而是因為自己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
所以說,三四歲的孩子如果發現還黏著自己的媽媽,一定不要覺得是好現象。因為過度的保護會導致他以後不能獨立,因為黏人是特別分年齡段的。過了這個年齡段還黏人就很不正常了,那樣會導致自己的孩子成為以後的&34;。
五、缺乏安全感。
老是黏著媽媽的話,家長們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也存在孩子缺乏安全感上,因為現在媽媽也有好多也是需要工作的,她們不可能天天陪著自己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由於很少的時間陪伴孩子,而且,總是在陪著孩子的時候也會因為工作被突然叫走。所以孩子老是思念自己的媽媽,並且怕媽媽離開,所以在和媽媽獨處的時候會黏著。
其實像這樣的家庭,媽媽可以慢慢來,要給孩子一種媽媽雖然會因為工作離開但是有時間一定會陪著他的思想。因為有些孩子覺得你離開可能就不會再回來了,這種所謂的黏著也算是一種討好,所以要給足他們安全感。
六、父親角色的缺失。
大部分家庭裡的爸爸都是忙忙碌碌,孩子和爸爸相處的時間特別的少,所以在孩子的思想中。爸爸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所以孩子會黏著自己的媽媽,所以爸爸們也要抽出時間來陪陪自己的孩子。
總結:孩子總是黏著自己的媽媽,說明了孩子對媽媽的喜愛和依賴。但是媽媽們也要注意,在三歲之前他們黏著自己是出於他們的喜愛。但是三歲以後就不僅僅是只有喜愛,還是因為媽媽從來不讓他做任何事,他做不到獨立。
這對孩子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孩子也是要成為大人,有些時候也是該放手,只有這樣他們才很會茁壯成長,有著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