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是安全的,可以從困難問題中走過去。
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場景,也許是孩子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確立。
場景一
朋友告訴我,她女兒今年兩歲了,最近特別黏人,她上洗手間,做飯,洗澡,孩子都纏著她不放。總是要求抱抱,即使孩子在玩玩具,玩得正高興,一旦發現媽媽離開,她也會立刻追上來,她幾乎什麼事情都不能做,讓朋友感到挺為難,難道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應該滿足嗎?
其實在孩子三歲之前,可以滿足的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時候只能讓孩子學會接受。這麼大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花招和心機讓媽媽抱抱,或被關注,孩子表達的完全是出自天然的需求。另外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她越可以接受媽媽走開一下,在媽媽能做到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孩子,抱一抱,黏一黏的需求,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場景二
有位媽媽說:她的孩子也是兩歲多,睡覺前總是抱著媽媽的一件衣服當作安慰物,常常放在鼻子旁邊聞,總是會說這是媽媽的味道。媽媽的理解是,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對安全感的需求。
其實,這樣滿足一下孩子,也可以緩解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害怕的感覺。當孩子三歲前,如果媽媽一直在身邊,可能孩子就不需要這些安慰物,但事實是,媽媽也不可能24小時都在,所以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找安慰我,當成媽媽不在時的替代品。比如那些柔軟,有媽媽或者自己氣味的東西,都比較容易成為孩子的安慰物。
心理營養中提到,媽媽穩定的情緒可以給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培養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在生活裡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他餵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作出選擇,孩子可以做的都讓他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過程都能增加他的一份安全感。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讓他失敗,學習積累經驗,獲得自信。
如果反過來父母非常保護孩子,為她做這做那,孩子反倒容易沒有安全感。爸爸媽媽需要知道,過度保護其實是給孩子的安全感減分。
那麼父母如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其建立安全感呢?
1】孩子童年的成長,父母不可缺席。
孩子在0~3歲的陪伴是最為重要,也是一個建立安全感重要的階段,父母給予孩子安全感是其他親人無法替代的,儘可能的情況下多陪伴孩子成長。
2】當孩子犯錯時,要告訴孩子解決辦法。
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頓臭罵,恐嚇,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對父母產生畏懼,不敢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和碰到的問題與父母分享,向父母求援。
3】當孩子受委屈時,給予孩子保護者的姿態。
當孩子回家告訴父母他受了委屈,要先安撫情緒,再查問事情的緣由,不因孩子的過失責罵他,如果孩子確實沒錯,應有一定的給孩子申冤的行動,但也要教孩子寬容,不能得理不饒人,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狀況。
4】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對孩子的尊重是讓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環節之一,尊重需要的是父母不高高在上,不強行灌輸,不代替選擇,不對孩子的意見,判斷全盤無理由否定,不對孩子的情緒或感受嘲諷,奚落,下斷言或貼標籤等。
5】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可大聲吼罵
和孩子進行溝通,對孩子教導時,不採用暴力語言呵斥責罵孩子,不大吼大叫,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6】答應孩子的事情
要做到。父母儘可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做到,和諧的家庭關係,適時的陪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父母對孩子的每一次敷衍和不守信,都會成為孩子與父母關係之間的裂縫,不及時修補,這道裂縫只會越來越大,當孩子成長到不再需要父母時,就再也沒有機會彌補了。
7】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樣最受傷害的還是孩子,孩子會害怕,會不自覺的把吵架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父母頻繁的吵架,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厭棄和不認同感。
8】不把孩子作為婚姻的籌碼,讓孩子在父母之間做選擇。
當父母關係產生裂痕,在沒有理性的調節溝通前,就在情緒下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間2選1,或者父母雙方都要把孩子看作未來生活的妨礙和累贅,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感,從而無法確定。
安全感是一個人自信勇敢面對這個世界的基礎,安全感的建立,更是越早越好,不缺失安全感的孩子,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成人,都更容易快樂,更容易獲得幸福感,也更容易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氣餒,不被打垮。
我是柒月媽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互相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