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抱怨她家兩歲多的孩子超級粘人,只要在身邊就要抱抱,一定要她陪玩,吃飯要抱著坐在一個椅子上吃,就連看動畫片都要在她身上看,睡覺要陪睡,上廁所門要開著否則就會狂敲門,她覺得孩子過度粘人了,都快要抓狂了,有時候都忍不住對她說:「為什麼不能自己玩會兒呢,老是粘著媽媽,媽媽好煩啊!」她感覺一點自己的時間空間都沒有了,也擔心孩子這樣黏人長大了可怎麼辦,以後要怎麼獨立生活,她是不是要多出門不在家把孩子給老人帶,可能孩子就會變得獨立些不會這麼黏人?
你也曾有過那位媽媽的煩惱嗎?相信部分家長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方面的煩惱,一些家長甚至會因為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去把孩子往外推,減少與孩子的接觸,怕孩子太過黏人,怕他以後不能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玩耍,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實際上這存在一個誤區,怕孩子黏人而著急把他往外推,就會讓孩子無法確定媽媽是否愛自己,就會更加粘人,尋求更多關注,從而找到媽媽愛他的證明。
所以當孩子「黏」我們的時候,要去看,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是不是在和我們確定我們的愛?
一、親密和獨立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
親密和獨立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對於孩子來說,親密關係的發展和獨立性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孩子初步的安全感是從媽媽給孩子提供穩定、可靠、及時的照料中建立起來的。因為媽媽能給到及時可靠的回應,所以嬰兒才會去信任母親。而只有嬰兒信任母親,把母親當作安全港灣,他們才會大膽的去探索世界。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如果他的HPA軸一直處在一種焦慮和驚嚇的心理狀態下,她就無法獨立去探索世界。因為大腦下達的首要任務是生存,只有感到安全的時候才會萌發出去探索環境的意願。所以儘量不要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去讓他獨立,不但破壞了親密關係的形成,而且還增加了孩子的焦慮,得不償失。
二、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方法
1)給予選擇權。當孩子開始有想自己做某些事情的願望時,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在小範圍內做出有限選擇。比如每天給到孩子幾套衣服,讓他選擇今天穿哪件,或者多做點菜式讓他自己決定想吃哪些,逐漸地給到孩子一些決定權。
2)能力感的培養。在家裡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忙大人拿東西,做飯幫忙擇菜,收拾自己的玩具等等,讓他意識到自己能做得到,從而慢慢發展出自信心,了解自己能力的邊界。即使遇到新的問題時,孩子也會願意去嘗試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
3)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可以讓他信任父母,把家庭當成自己的安全港灣。讓孩子知道,當他面臨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幫助他解決面對。讓孩子知道,我們尊重並且關心他的感受和想法。讓孩子知道,當他們害怕、恐懼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直都在。孩子只有覺得父母是友善的,是可以信任的,才會覺得別人也是友善的,而不是危險的。只有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並且感覺到被接受、認可、尊重,孩子的獨立需要就會表現出來。孩子的獨立性才可以真正的發展起來。
關於這方面的雷我也曾踩過,記得大概孩子不到一歲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她應該可以自己玩一會,但她時時刻刻都需要我陪著,當我開始把她放在一邊時她卻更加黏人了;那會兒進行親子閱讀也是會一直只要我給她讀繪本,完全不要爸爸,每天都要我讀很多書,每本書都要重複很多遍,還有每天晚上都要我陪著睡覺,其他人陪完全不可以,搞的我一點時間空間都沒有,因此很煩惱,也想過是不是要躲開一段時間讓爸爸來接手,但我也焦慮這樣推開她去讓她獨立真的對嗎?後來學習了這些關於獨立性的知識後,了解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好了,自然就會獨立了。我就開始放下焦慮,全身心地在陪伴她。現在孩子兩歲多了,已經常常可以專心的玩拼圖玩玩具,自言自語看大半小時繪本。雖然仍要陪睡但已經感覺很輕鬆,很慶幸那個時候學習了。所以只要我們把基礎的條件準備好了,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自主感,最終都會走向獨立。
你是否也曾為孩子黏人煩惱過,試試這些辦法吧~
#給孩子的新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