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社會的節奏變得過於的忙碌,而這也就導致有不少父母總是缺乏與孩子共同相處的時間。而共同相處時間的缺失,又會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尤其是安全感的滿足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
親戚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非常現實的例子。聞聞媽媽的工作非常的繁忙,有時候經過他家門口,我們都還能夠聽到聞聞媽媽與別人大聲交談關於工作內容的聲音。雖然我們已經對這樣的情景習以為常,但在我的心中卻不免有了一絲擔憂,家長把過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之上,卻很少將自己的時間分給孩子,要知道陪伴對於孩子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想像得要深遠。
法國兒童教育學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與孩子度過一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帶給他們活著的樂趣。用溫暖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情感學習的啟蒙課。當孩子感受到被愛,就會在成年或成年後也有能力對別人表達和給予關愛。
由此可見,陪伴的缺失不僅會讓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遠,讓孩子的安全感處於一個乾涸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健康發展。
在《培養孩子安全感》這一書中說到:孩子的安全感是隨著他的成長發育以及個性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內心狀態受到與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間現實關係的影響,這種家庭關係影響著孩子一生。
為了幫助家長更好地做好陪伴這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這裡先給大家來分享一個地板時間的概念,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童科學教授格林斯潘博士通過對數百個案例的研究發現地板時間這種訓練方法能夠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起到非常明顯的改善作用。
地板時間的理念是指通過親子之間良好的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在注意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激發和培養。
龍應臺曾說過:
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效。由此可以說明及時的親子陪伴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拖延的,若只是用以後有空再來陪伴這個藉口來安慰自己,那麼親密的親子關係的建立只能離這些家長越來越遠。
第一、孩子佔據主導權,家長為輔
在踐行「地板時間」的過程中,孩子是作為主角的身份而存在的。家長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不應該去幹涉孩子的所有決斷,是讓孩子自行做主和決定的時間,一旦和孩子一起坐在硬邦邦的地板上,家長就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意識,在地板這一塊小小天地裡,孩子所擁有的權力遠遠高於自己,自己只是一個追隨者,而非是控制者。
第二、家長親身參與遊戲,並且關注孩子的興趣
地板時間方法的推出的目的就是讓親子關係能夠變得緊密起來,所以作為家長更需要付出努力,盡力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關注孩子的興趣所在。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裡說:「記住,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孩子獨特的閃光點值得每個家長去用心觀察與挖掘。除此之外,家長還需要在空餘時間學習一些陪伴孩子遊戲的小技巧,幫助自己以更加積極的狀態進入與孩子的遊戲時間。
如果家中的孩子年齡比較小,比如只有三歲左右的話,家長可以嘗試選擇和孩子一起趴在床上或者地板上進行簡單的注意力捕捉遊戲。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需要讓自己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充分的讓孩子領悟到,而並不僅僅是出於省事的心態,用玩具來代替自己的位置。玩好遊戲並不難,最重要的是讓家長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父母感,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相處,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當中去,要記住家長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第三、注重溝通,適時引導
父母同時需要在遊戲的過程當中,用對話的形式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孩子通過遊戲這一個有趣的方式來對這個世界建立正確的認知,並且能夠從遊戲勝利的這個事情當中獲取到必要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的來源。
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較高的信心水平能夠讓孩子以更加的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遇到的不如意。而如果父母只是完全被動的站在輔助的位置,卻不對遊戲中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有力的制止與引導,也會使得地板時間的設置失去原有的意義。就比如說有些孩子性格比較的暴躁,或許會因為遊戲的不順利出現破壞的傾向,那麼在這種時候,家長就需要靜下心來與孩子慢慢溝通,等待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然後再與孩子一起攻克遊戲的難關。
第四、家長要學會傾聽
相對於家長來講,孩子能夠選擇的宣洩方式會更加的激進和單一。就比如說大喊大叫或者是將玩具扔出很遠的地方等等,這些類似的行為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長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去粗暴制止,而是要調動起自己共情的能力,承認孩子的不良情緒,並且努力鼓勵孩子說出如此做的緣由,讓孩子知道雖然自己做出了如此不當的行為,但父母仍然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
那麼孩子的心中也會升起一股愧疚感,而愧疚感能夠幫助孩子更加主動地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如果只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指責和批評,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前面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
因此,家長還是需要將親子陪伴這件事情給重視起來,分給孩子更多的「地板時間」,讓孩子能夠在一個充滿愛與陪伴的環境中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