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鎮館之寶:不朽青石 永固文脈

2021-01-20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原標題:不朽青石 永固文脈——解讀亮相《國家寶藏》的三件西安碑林鎮館之寶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碑石有靈,翰墨雋永。四千方寶刻,集書藝、演文字、藏典籍、載歷史。大音無聲,傳雲章於千載;妙筆天工,存文脈至萬年……

1月10日,央視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迎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國寶守護人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通過石臺孝經碑、昭陵六駿石刻、顏氏家廟碑三件鎮館之寶,帶領觀眾見證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和盛世繁華,了解每件文物背後令人動容的故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華歷史文化的魅力。

如果要選一件文物代表碑林,那只能是它——石臺孝經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範圍內收藏名碑墓誌最多的地方。在四千多方名碑墓誌中,只有一方碑被放置在碑林的中軸線上,造型也最為特殊,人稱「迎客第一碑」。它,就是石臺孝經碑。

「如果讓我選一件代表碑林、代表盛唐的文物,我就選石臺孝經碑,只能是它!」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慶衛心中,石臺孝經碑的地位無可取代。節目中,他向國寶守護人李乃文詳細介紹了石臺孝經碑。

北宋年間,人們將石臺孝經、開成石經以及顏真卿、褚遂良等書法名家的碑刻遷入當時的孔廟,也就是現在的碑林保護起來。在之後的930年中,以石臺孝經碑為時間和空間上的原點,西安碑林為中華文明保留了從漢代到魏晉、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條沒有斷絕的文脈。

「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親自訓注,垂範將來。」這段話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石臺孝經題寫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所以我親自書寫並作注,希望後人能發揚光大……

除唐玄宗李隆基為其作序註解並親自書寫外,唐肅宗李亨也曾為其題寫碑額十六字,還有代表文帝孔子思想的儒家經典《孝經》,所以後世稱石臺孝經是「集三帝於一身」。

「李隆基對孝經有過兩次訓注,第一次是在開元七年至十年。最後刊刻的版本是第二次天寶二年的修正補充版。」王慶衛說,唐玄宗開元時期,大唐國力達到巔峰,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想要實施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圖融合不同宗教,尤其需要發揮儒、釋、道三家的社會功能。當時,唐玄宗召集學士和高僧、高道一起討論三教異同,並親自為三教最重要的經典註解。唐玄宗親自註解的三部經典分別是儒學的《孝經》、佛教的《金剛經》和道教的《道德經》,並將《孝經》註解完成後頒布於天下,讓民間每家必備,成為啟蒙教育讀本和科考必讀教材。天寶四年,國子祭酒李齊古上書請求將註解過的《孝經》刊刻成石,供後世學習。

其實,除了統合三教外,李隆基重視《孝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結大唐建立之後經歷的幾次變故,想要規範家族倫理和君臣關係。《孝經》的核心思想很符合這個需要。從內容上看,《孝經》中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孝順,臣子對君王忠誠,也對父母和君王有所要求,對兄弟姐妹間的和睦相處均有具體規範。李隆基的註解精練平實、深入淺出,吸收了前代合理意見,充分闡釋了孝治天下的理念。

石臺孝經碑基座的三層臺階上浮題著生動傳神的蔓草瑞獸,動物和植物刻畫得渾然一體,整個構圖既威武又不失活潑,既展現了軒昂的盛唐氣象,又體現了精湛的圖案藝術。仔細看,你會發現瑞獸中有獅子,獅子是西方神話中大力神的象徵和皇權的衛士,也是佛教中佛陀的守護者,這體現著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碑額上厚載蓋石,蓋石邊緣雕刻著形態優美的捲雲,捲雲自下而上呈三層,逐級向上蔓延擴大,宛若一頂仙氣嫋嫋的雲紋冠,支撐著上方的廡殿式碑頂。碑頂上方為平面式九宮格布局,正中方格位置上有一正方形高臺,高臺上是一平頂的圓柱形玉石。九宮格式的布局代表九州,玉石是中嶽,四側方格內的山形浮雕分別是其他四嶽。整座碑就是盛唐文化的濃縮。

1973年,因地基下沉,石臺孝經碑碑體傾斜。當時,文物修復專家還在碑身內發現了兩件珍貴文物,一件是目前僅存的宋金時期整幅「集王聖教序」拓本,另一件是宋金時期的《東方朔盜桃》版畫。也是因為這次意外,人們發現石臺孝經的碑身是由四塊巨石榫卯套接而成的。

期待分離的「戰友」早日團圓——昭陵六駿石刻

「太宗旨在振王業,王業艱辛告子孫。」唐太宗李世民在徵戰天下時,常騎駿馬衝鋒陷陣。為了告訴子孫自己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表達對與他共同徵戰的六匹駿馬的懷念,貞觀十年興建昭陵時,李世民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駿。

六駿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由畫家閻立本畫作圖形,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形複製刻於石上,刻成後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壇之內,承載著唐太宗在開國戰爭中南徵北戰的卓越功勳。

六駿中唯一出現人物的一塊石刻,表現的是大將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場景。武德四年,唐軍發動了統一戰爭,出兵攻打洛陽。在邙嶺會戰中,李世民為試探敵陣虛實,騎著颯露紫率領部將衝入敵營。混戰中,颯露紫中箭受傷。危急時刻,緊隨其後的大將丘行恭及時趕到,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李世民,又迅速為颯露紫拔箭。然後手持長刀,和李世民一起殺出重圍與大軍會合。

昭陵六駿石刻每件寬約204釐米,高約172釐米,厚約40釐米,均為青石質地。六駿都採用高浮雕手法,線條流暢簡潔,刻工精湛,每匹戰馬栩栩如生,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性格和馳騁疆場的情景。

關於刻六駿於昭陵的原因,除了目前大眾所熟知的李世民為紀念戰役、彰顯功勳,希望子孫後代謹記創業不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皇陵修建模仿唐長安城格局。陵寢的玄宮相當於都城中的皇宮,而唐長安城的北司馬門外有六廄專門養馬,所以剛好刻了六匹馬。還有學者認為,陵寢刻戰馬也是突厥習俗對中原文化的影響。此外,最新的觀點提出,昭陵六駿石刻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在古波斯文化中,帝王和馬關係十分密切,戰馬是帝王的一種象徵,而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的時代,這種觀點也在研究中。

但非常遺憾的是,這六位「戰友」被迫分離。分離背後,是那個戰火紛飛年代裡沉痛的記憶。20世紀初,偷盜者將「颯露紫」「拳毛騧」剝離開來準備偷運,被當地農民發現攔住。然而,這「二駿」又落入當地軍閥之手,後來又在北京被古董商以12.5萬美元的價格盜賣到國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而剩下的四駿也遭遇被偷盜的噩運。為方便運輸,偷盜者將四駿碎成數塊,好在運輸過程中被當地民眾發現並攔截,後被陝西圖書館保存。陝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成立時,接收了這四件石刻,並對它們進行拼合修復。1961年4月,石刻工藝師謝大德依照照片複製出「颯露紫」和「拳毛騧」,連同現有的四駿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室。

2010年,大明宮基金會招募志願者赴美修復「二駿」。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周萍回憶,當時她和修復團隊還專門去了六駿石刻石材的原產地——陝西富平宮裡鎮,採集了石粉和多種石材樣本。「從專業角度看,這些石材在美國當地也能找到,但我們還是想從六駿石刻的老家帶去修復材料。就像輸血一樣,這是家鄉的血脈和氣息,意義是不一樣的。」周萍說,修復團隊還帶去了昭陵六駿石刻考古現場發現的疑似六駿殘塊的石膏模型,希望進行比對後能夠復原。

周萍說,看到「二駿」的第一眼,如同見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經過一個月的修復工作,它們已經走進了修復團隊每個工作人員的心裡。

這就是大唐浩然正氣錚錚風骨——顏氏家廟碑

顏真卿被譽為「楷書第一人」,與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流光盛 廟貌融 永不祧 垂無窮」,這是顏真卿留給世人最後一方碑刻——顏氏家廟碑上的內容。

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其父顏惟貞所書寫的。四面碑文皆為楷書,記述了顏氏家族的經歷。

從顏氏家廟碑可以看出,72歲的顏真卿在見證了親人離去、見過了戰場殘酷、見識了世態炎涼之後,書法風格與早期相比已有明顯不同。碑書「力透紙背」,構架上橫輕豎重,頗具立體感。橫畫端平,左右豎筆略呈向外的弧形,使整個結構圓緊渾厚,富有莊重感和強大的內在力量。

除了高超的書法造詣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顏真卿的浩然正氣和錚錚風骨。「道德君子」「忠臣烈士」,歷代對顏真卿的評價總是不惜筆墨。顏真卿一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為官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從不阿諛奉上,敢於直言。安史之亂時,他率領義軍對抗叛軍。唐代宗時,他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

在完成顏氏家廟碑三年後,顏真卿被叛亂的李希烈縊殺。死訊傳回後,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半年後,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被護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詔廢朝五日,舉國悼念,並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是「顏體」的典範之作,也是顏真卿傳世碑刻中最後的巨作,能夠讓人們更好地體會盛唐楷書風貌,感受這位「大唐書魂」的氣概。

西安碑林博物館 資料圖片

石臺孝經碑 資料圖片

昭陵六駿石刻 資料圖片

顏氏家廟碑 資料圖片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國家寶藏》節目截圖除了上面這三件國寶,陝歷博還有一些重量級的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6釐米,屬唐代文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在西安市東張村的秦阿房宮遺址出土。杯本是青玉材質,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現在呈焦黃色。
  • 西安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嗎?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可以重點參觀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圖片來源:西安博物院官網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唐景雲鍾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敕令鑄造了景雲鍾。懸掛在長安景龍觀的鐘樓上,1953年移藏西安碑林。鐘上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的銘文一段,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景雲鍾以青銅鑄造,重6噸,鐘身有可調節音律的鐘乳32枚。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博物館和文物包羅萬象,其中蘊含的厚重歷史文明更需要認真鑽研,細細品味。可想把所有文物都看遍,難度可能有點太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其他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唐代三彩騰空馬 於西安西郊出土,馬全身赭黃色,間白斑紋。
  • 西安大明宮旁挖出石榻,成陝西博物館鎮館之寶,比故宮龍椅還珍貴
    西安大明宮旁挖出石榻,成陝西博物館鎮館之寶,比故宮龍椅還珍貴我們都知道皇帝的龍椅那是相當的珍貴的,在唐代以前,雖然還沒有椅子這種東西,但是因為受到遊牧民族和西方的文化影響,產生了榻這種東西,也就是一種極其窄的床,可以用來睡覺,也可以用來坐著,算是古代的沙發,而中國榻類家具經久不衰,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 羅浮宮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是啥?
    在羅浮宮博物館內有三件鎮館之寶,你知道是什麼嗎?它們就是《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雕像《維納斯》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愛和美的女神。公元前4世紀,希臘雕刻家阿海山納的大理石作品。自從被發現之始,就被世人成為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
  • 北京、南京、洛陽、西安,看四大古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透過這四個城市博物館的部分鎮館之寶,窺見中華文明的璀璨與歷史傳承。北京一、玉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兩件鎮館之寶,價值連城,禁止赴境外展出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中國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想了解中國過往的歷史必須要去西安。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展示陝西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可謂是歷史古都明珠,華夏的藝術寶庫。
  • 四川萬源市(青石)考察團到隨縣考察學習石材產業規劃,附萬源青石欣賞!
    萬源青石萬源青石屬於無光汙染、無輻射的優質天然石材,主要用於雕刻用原料,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萬源青石相較普通青石,硬度更高,韌性更好,潛在經濟效益高,可進行規模規模化的生產,有較高的工業利用價值。萬源市政府高度重視萬源青石開發。市委副書記、市長倪欣指出:做大做強石材產業,是關係到「工業強市」戰略推進,助推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大動作。進一步做好石材產業園區規劃,促進石材企業抱團發展,是將石材產業做強做大的關鍵。1、萬源青石礦山
  • 世界四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從英國大英博物館到法國巴黎羅浮宮,從俄羅斯的冬宮到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這世界知名的四大博物館中,哪些是它們的鎮館之寶?   大英博物館:《亞尼的死者之書》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亞尼的死者之書》,創作於公元前 1300~前1200 年。這幅畫作為陪葬品放在亞尼墓中,全長二十四公尺,用長達六十章的篇幅,描繪死者在來世獲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約定事項。埃及死者在通向復活之路時,必須於棺木中置放「死者之書」。死者之書大部分以紙莎草寫成,記錄死者生平好惡,以及奧西裡斯的審判等情節。
  • 陝西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幾處?
    陝西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探尋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除了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外,它們又代表著真實、誠信,代表著久遠,代表著不朽。
  • 帶你去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走遍世界博物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走起! *********中國后母戊青銅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年代:商,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材質:青銅規格:高133釐米,口長122釐米,口寬79.2釐米;重832.84千克 國寶簡介:
  • 陝西最高等級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這陣容在全國沒幾個省份能媲美
    西安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這是西安博物院唯一一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03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於2008年獲評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目前也是陝西省僅有的幾個5A級博物館之一。
  • 最強蝸牛古蜀青石有什麼效果 古蜀青石作用效果一覽
    最強蝸牛中有很多的道具玩家們可以獲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遊戲中的古蜀青石有什麼作用吧,小編也會詳細的為玩家們講解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之後會獻上更多精彩實用的有趣攻略
  • 山西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第一個就亮了!
    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跟著車遊君來看看山西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聽背後精彩的故事,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6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餘四駿碎石片片記國恥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徵戰天下時騎過的六匹戰馬。△昭陵六駿·颯露紫 原作流落海外,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的為複製品然而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所藏的僅剩支離破碎的四駿。保存較為完好的颯露紫、拳毛騧兩幅石雕都於1918年被盜賣出國,現存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 北京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后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陽出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班簋,西周中期穆王時毛班所作,為清宮舊藏——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瓷塑天鵝,一共燒制2件,一件留在美國,一件1972年尼克森贈送給毛主席——國際友誼博物館鎮館之寶「武士飲獸圖」門墩
  • 陝西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見過幾個?
    的真容零距離感悟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陝西作為文物大省目前備案的博物館數量達221座館藏文物100餘萬件(組)達到等級以上珍貴文物10萬件(組)每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今天,小編就帶你打卡陝西博物館裡的十大「鎮館之寶」探尋這些國寶背後的故事人面魚紋盆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
  • 陝西博物館的幾件鎮館之寶,其中一件號稱「能買下半個香港」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文物,1970年出土於西安。該文物不允許出境展出。此壺造型、紋飾別具匠心,製作精湛,舞馬形象栩栩如生,尤具風採,更因其印證了史書中記載的玄宗馴養舞馬祝壽的故事而彌足珍貴。鎏金銀竹節銅燻爐:1981年出土於陝西,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堪稱鎮館之寶。據推測,應是漢武帝賜給平陽長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物。
  • 盤點中國排名前五的博物館和他們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的作品,生動地記錄了北宋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西安,十三朝古都,論歷史積澱,與北京不相上下。長年排隊,大風大雨大雪,永遠都是遊客!試問全國除了故宮和國博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