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朽青石 永固文脈——解讀亮相《國家寶藏》的三件西安碑林鎮館之寶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碑石有靈,翰墨雋永。四千方寶刻,集書藝、演文字、藏典籍、載歷史。大音無聲,傳雲章於千載;妙筆天工,存文脈至萬年……
1月10日,央視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迎來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場。國寶守護人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通過石臺孝經碑、昭陵六駿石刻、顏氏家廟碑三件鎮館之寶,帶領觀眾見證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和盛世繁華,了解每件文物背後令人動容的故事,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華歷史文化的魅力。
如果要選一件文物代表碑林,那只能是它——石臺孝經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範圍內收藏名碑墓誌最多的地方。在四千多方名碑墓誌中,只有一方碑被放置在碑林的中軸線上,造型也最為特殊,人稱「迎客第一碑」。它,就是石臺孝經碑。
「如果讓我選一件代表碑林、代表盛唐的文物,我就選石臺孝經碑,只能是它!」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慶衛心中,石臺孝經碑的地位無可取代。節目中,他向國寶守護人李乃文詳細介紹了石臺孝經碑。
北宋年間,人們將石臺孝經、開成石經以及顏真卿、褚遂良等書法名家的碑刻遷入當時的孔廟,也就是現在的碑林保護起來。在之後的930年中,以石臺孝經碑為時間和空間上的原點,西安碑林為中華文明保留了從漢代到魏晉、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條沒有斷絕的文脈。
「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親自訓注,垂範將來。」這段話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石臺孝經題寫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所以我親自書寫並作注,希望後人能發揚光大……
除唐玄宗李隆基為其作序註解並親自書寫外,唐肅宗李亨也曾為其題寫碑額十六字,還有代表文帝孔子思想的儒家經典《孝經》,所以後世稱石臺孝經是「集三帝於一身」。
「李隆基對孝經有過兩次訓注,第一次是在開元七年至十年。最後刊刻的版本是第二次天寶二年的修正補充版。」王慶衛說,唐玄宗開元時期,大唐國力達到巔峰,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想要實施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圖融合不同宗教,尤其需要發揮儒、釋、道三家的社會功能。當時,唐玄宗召集學士和高僧、高道一起討論三教異同,並親自為三教最重要的經典註解。唐玄宗親自註解的三部經典分別是儒學的《孝經》、佛教的《金剛經》和道教的《道德經》,並將《孝經》註解完成後頒布於天下,讓民間每家必備,成為啟蒙教育讀本和科考必讀教材。天寶四年,國子祭酒李齊古上書請求將註解過的《孝經》刊刻成石,供後世學習。
其實,除了統合三教外,李隆基重視《孝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結大唐建立之後經歷的幾次變故,想要規範家族倫理和君臣關係。《孝經》的核心思想很符合這個需要。從內容上看,《孝經》中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孝順,臣子對君王忠誠,也對父母和君王有所要求,對兄弟姐妹間的和睦相處均有具體規範。李隆基的註解精練平實、深入淺出,吸收了前代合理意見,充分闡釋了孝治天下的理念。
石臺孝經碑基座的三層臺階上浮題著生動傳神的蔓草瑞獸,動物和植物刻畫得渾然一體,整個構圖既威武又不失活潑,既展現了軒昂的盛唐氣象,又體現了精湛的圖案藝術。仔細看,你會發現瑞獸中有獅子,獅子是西方神話中大力神的象徵和皇權的衛士,也是佛教中佛陀的守護者,這體現著當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碑額上厚載蓋石,蓋石邊緣雕刻著形態優美的捲雲,捲雲自下而上呈三層,逐級向上蔓延擴大,宛若一頂仙氣嫋嫋的雲紋冠,支撐著上方的廡殿式碑頂。碑頂上方為平面式九宮格布局,正中方格位置上有一正方形高臺,高臺上是一平頂的圓柱形玉石。九宮格式的布局代表九州,玉石是中嶽,四側方格內的山形浮雕分別是其他四嶽。整座碑就是盛唐文化的濃縮。
1973年,因地基下沉,石臺孝經碑碑體傾斜。當時,文物修復專家還在碑身內發現了兩件珍貴文物,一件是目前僅存的宋金時期整幅「集王聖教序」拓本,另一件是宋金時期的《東方朔盜桃》版畫。也是因為這次意外,人們發現石臺孝經的碑身是由四塊巨石榫卯套接而成的。
期待分離的「戰友」早日團圓——昭陵六駿石刻
「太宗旨在振王業,王業艱辛告子孫。」唐太宗李世民在徵戰天下時,常騎駿馬衝鋒陷陣。為了告訴子孫自己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表達對與他共同徵戰的六匹駿馬的懷念,貞觀十年興建昭陵時,李世民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駿。
六駿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由畫家閻立本畫作圖形,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形複製刻於石上,刻成後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壇之內,承載著唐太宗在開國戰爭中南徵北戰的卓越功勳。
六駿中唯一出現人物的一塊石刻,表現的是大將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場景。武德四年,唐軍發動了統一戰爭,出兵攻打洛陽。在邙嶺會戰中,李世民為試探敵陣虛實,騎著颯露紫率領部將衝入敵營。混戰中,颯露紫中箭受傷。危急時刻,緊隨其後的大將丘行恭及時趕到,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李世民,又迅速為颯露紫拔箭。然後手持長刀,和李世民一起殺出重圍與大軍會合。
昭陵六駿石刻每件寬約204釐米,高約172釐米,厚約40釐米,均為青石質地。六駿都採用高浮雕手法,線條流暢簡潔,刻工精湛,每匹戰馬栩栩如生,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性格和馳騁疆場的情景。
關於刻六駿於昭陵的原因,除了目前大眾所熟知的李世民為紀念戰役、彰顯功勳,希望子孫後代謹記創業不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皇陵修建模仿唐長安城格局。陵寢的玄宮相當於都城中的皇宮,而唐長安城的北司馬門外有六廄專門養馬,所以剛好刻了六匹馬。還有學者認為,陵寢刻戰馬也是突厥習俗對中原文化的影響。此外,最新的觀點提出,昭陵六駿石刻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在古波斯文化中,帝王和馬關係十分密切,戰馬是帝王的一種象徵,而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的時代,這種觀點也在研究中。
但非常遺憾的是,這六位「戰友」被迫分離。分離背後,是那個戰火紛飛年代裡沉痛的記憶。20世紀初,偷盜者將「颯露紫」「拳毛騧」剝離開來準備偷運,被當地農民發現攔住。然而,這「二駿」又落入當地軍閥之手,後來又在北京被古董商以12.5萬美元的價格盜賣到國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而剩下的四駿也遭遇被偷盜的噩運。為方便運輸,偷盜者將四駿碎成數塊,好在運輸過程中被當地民眾發現並攔截,後被陝西圖書館保存。陝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成立時,接收了這四件石刻,並對它們進行拼合修復。1961年4月,石刻工藝師謝大德依照照片複製出「颯露紫」和「拳毛騧」,連同現有的四駿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室。
2010年,大明宮基金會招募志願者赴美修復「二駿」。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周萍回憶,當時她和修復團隊還專門去了六駿石刻石材的原產地——陝西富平宮裡鎮,採集了石粉和多種石材樣本。「從專業角度看,這些石材在美國當地也能找到,但我們還是想從六駿石刻的老家帶去修復材料。就像輸血一樣,這是家鄉的血脈和氣息,意義是不一樣的。」周萍說,修復團隊還帶去了昭陵六駿石刻考古現場發現的疑似六駿殘塊的石膏模型,希望進行比對後能夠復原。
周萍說,看到「二駿」的第一眼,如同見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經過一個月的修復工作,它們已經走進了修復團隊每個工作人員的心裡。
這就是大唐浩然正氣錚錚風骨——顏氏家廟碑
顏真卿被譽為「楷書第一人」,與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流光盛 廟貌融 永不祧 垂無窮」,這是顏真卿留給世人最後一方碑刻——顏氏家廟碑上的內容。
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其父顏惟貞所書寫的。四面碑文皆為楷書,記述了顏氏家族的經歷。
從顏氏家廟碑可以看出,72歲的顏真卿在見證了親人離去、見過了戰場殘酷、見識了世態炎涼之後,書法風格與早期相比已有明顯不同。碑書「力透紙背」,構架上橫輕豎重,頗具立體感。橫畫端平,左右豎筆略呈向外的弧形,使整個結構圓緊渾厚,富有莊重感和強大的內在力量。
除了高超的書法造詣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顏真卿的浩然正氣和錚錚風骨。「道德君子」「忠臣烈士」,歷代對顏真卿的評價總是不惜筆墨。顏真卿一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為官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從不阿諛奉上,敢於直言。安史之亂時,他率領義軍對抗叛軍。唐代宗時,他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
在完成顏氏家廟碑三年後,顏真卿被叛亂的李希烈縊殺。死訊傳回後,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半年後,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被護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詔廢朝五日,舉國悼念,並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是「顏體」的典範之作,也是顏真卿傳世碑刻中最後的巨作,能夠讓人們更好地體會盛唐楷書風貌,感受這位「大唐書魂」的氣概。
西安碑林博物館 資料圖片
石臺孝經碑 資料圖片
昭陵六駿石刻 資料圖片
顏氏家廟碑 資料圖片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