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
世界博物館日到來之際,
跟著車遊君來看看山西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聽背後精彩的故事,
體味華夏如「滿天星鬥」的璀璨文明。
山西省博物院
晉侯鳥尊
西周晉侯鳥尊年代為西周中期偏早 ,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從器型的構造比例等特點來看,在形體製作上未能兼顧總體造型的勻稱,以及鳳鳥造型特點,從此上說,其時間當西周稍早時期。根據其出土於M114墓葬中來看,則該尊年代可確定當在西周中期偏早。
山西青銅博物館
龍形觥
1959年,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一件青銅器,這件器形獨特、紋飾奇絕的青銅器,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裡的龍舟,被學界命名為「龍形觥」。
它高19釐米,長43釐米,寬13.4釐米,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長腹弧鼓,後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有橫榫與器腹扣合。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鈕。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沒有封口,用來散氣。器物底部有長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穩,整體如一停泊的龍舟,造型獨特,獨具風採。
山西地質博物館
山西山西鱷
山西山西鱷化石於1956年首次發現於山西省武鄉縣,隨後在榆社、靜樂、寧武、興縣等地又陸續有所發現,1964年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鑑定為一新屬新種,命名為山西山西鱷。其中,前一個「山西」代表了它的種,後一個「山西」代表了它的屬,意即它是山西種的山西鱷。早年間,因為沒有同類物種的出現,也因為沒有完整標本的出現,讓山西山西鱷的研究發現一直遭到國外專家的質疑,直到2010年,一具幾乎完整的山西山西鱷標本橫空出世,再次將世人的目光拉回到這一神秘巨獸上來。這具標本保存有幾近完整的頭骨、6節頸椎、8節背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山西山西鱷標本。
太原雙塔博物館
《寶賢堂集古法帖》
《寶賢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晉府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晉莊王朱鍾鉉之命,並以其堂名「寶賢堂」為帖名,於1496年(明弘治九年)在山西太原集刻的十二卷石刻叢帖。俗稱《寶賢堂帖》或《大寶賢堂帖》。
《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原存晉藩王府,明末毀損嚴重。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太原知府宗彝在太原府署後圃建寶賢亭貯藏,並增刻宗彝、王京乘二跋石。1680年(康熙十九年),陽曲縣令戴夢雄和書法家傅山一起在殘帖基礎上補刻五十餘塊刻石。刻石先後輾轉至三立書院、督軍府、傅公祠等處。1941年增刻鄭友漁撰書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後序》兩塊。1980年,刻石遷至永祚寺(雙塔寺)碑廊。永祚寺碑廊內刻石一百五十六塊,其中明代原石九十三塊,二十七塊為明代原石兩面刻字,又有二塊為利用金代以前《絳帖》背面又刻《寶賢堂帖》兩幅。《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為明清著名法帖之一。
太原晉祠博物館
《晉祠之銘並序》碑
《晉祠之銘並序》為唐太宗李世民「御製御書」,撰書於貞觀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現存晉祠貞觀寶翰亭內。碑身高1.95米,寬1.2米,厚27釐米。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對,並頭下垂,身尾盤繞,無空隙,特別雄麗。中間額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屬飛白體,李世民以飛白體所書的碑額,傳世者僅此九字。碑陰有長孫無忌等七大臣的署名。碑題、銘、序共一千二百字。
大同博物館
司馬金龍墓石雕柱礎
石雕柱礎座邊長32釐米,通高16.5釐米。此物上圓下方覆盆式,礎面以柱孔為中心雕刻雙層蓮花紋,雕刻四條首尾相逐的巨龍。方形底座四面淺浮雕環狀纏枝忍冬紋,內雕伎樂童子。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圓雕一伎樂童子,分別作擊鼓、吹篳篥、彈琵琶、舞蹈之姿,堪稱為一件頗具時代特色的藝術珍品。
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涅槃變相碑
涅槃變相碑,唐代碑刻。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此碑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館,現藏於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純陽宮) 。
碑高302釐米,寬87釐米,厚25釐米。碑身以佛祖涅槃變相為中心,雕飾佛祖涅槃前後情景和佛傳故事,構圖緊湊,雕工細緻,頗具隋唐時期雕刻的圓潤華麗之風。
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
《行商遺要》手抄本
《行商遺要》是祁縣長裕川茶莊遺留的辦茶行商紀要,一本民國年間的手抄本,77頁,20700多字,全為毛筆小楷書寫。全書內容大致歸納為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腳、陸腳、釐金等七篇,內容既詳細又豐富。該手抄本是1994年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由民間徵集而來,為王載賡先生當年在長裕川茶莊期間抄錄的,時間約在民國六年(1917年)。由於原文本已失傳,只留下這本手抄孤本,實為寶貴。
運城博物館
薛儆墓石槨
薛儆墓石槨通高205釐米、座寬345釐米、座深208釐米、頂寬364釐米、頂深216釐米 。萬榮縣皇甫鄉唐代薛儆墓出土。石槨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分底座、壁板(柱)、槨頂三部分,由34塊大小不同的青石組合而成。底座的東、南、北3個立面上,分別雕有12個壼門裝飾圖案,壼門內雕有各種花草鳥獸;10根立柱和10塊壁板相間排列組成牆體,立柱內外皆雕刻各種花草、鳥獸等紋飾,壁板內外主要線刻門窗和各種供侍人物;槨頂廡殿式,由5塊青石構成,雕有屋脊、瓦壟、勾頭、滴水等。
雲崗博物館
佛像陶眼
佛像陶眼是目前唯一回歸到雲岡石窟的流失海外文物,它開啟了雲岡石窟流失文物回家之路。佛像陶眼外形為圓錐體和半球體的結合,呈水滴狀,總長度為14.2釐米,前端直徑為11.1釐米,內胎為土黃色,胎質疏鬆,含有小氣孔。目前推測佛像陶眼為第十八窟北壁主尊造像遺失的眼睛。佛像陶眼於上世紀30年代不幸流失海外,80年代中期,收藏者原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史克門先生自願捐贈,使其漂泊50多年後重歸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