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標題為「中國旅遊購物者全面『攻陷』日本」的圖片在網上熱傳。十一黃金周,中國遊客滿格的購買力再次上演,為形容此種瘋狂購物模式,日語還出現了一個新詞——「爆買い」。只不過,曾人手一個的電飯煲、馬桶蓋已成明日黃花,如今,日本家用藥獨得中國遊客恩寵,成為在日掃貨第一目標。
日本藥店門口寫著「國慶節快樂」的字樣歡迎中國遊客
藥品成赴日掃貨NO.1
近日,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的調查顯示,2015年春季中國遊客在日本購物平均消費金額達1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840.86元),比2014年春季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中國遊客最愛購買的是醫藥用品,其次是化妝品,而大熱的電飯煲則排在第五位。其中,60.3%的人會購買3件以上的藥品保健品。
日本藥的熱賣並非始於近期,一條名為「去日本不得不買的12種神藥!」的清單曾在各大媒體社交圈中瘋傳,至今熱度不減。據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18日報導,日本社交媒體分析公司霍託林克諮詢公司稱,春節期間,醫藥產品已佔據了中國人在日本購物清單中的首位。
醫藥品成為中國遊客日本購物清單中的「霸主」
自2014年以來,隨著東京各個藥店的中國顧客不斷增多,店方安裝了各種中文標牌,有些店鋪還配備了中文導購員。一家藥店的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因為中國遊客的到來,銷售額比往年增加了兩成。人氣藥品的範圍很廣,感冒藥、腸胃藥、營養劑等什麼都有。也有許多遊客會事先在網上查好商品,來到店裡後直接購買。」
哪些「神藥」熱賣?
打開這份「神藥」清單,觀察者網發現,所謂「神藥」,並不是一些治療疑難雜症的稀缺藥品,只是一些治療頭疼腦熱、跌打損傷的家用藥品,價格也都比較便宜。這些藥品包括止痛品、感冒藥、眼藥水、創可貼、退燒貼等。按照類別來看,兒童藥、家用常備藥、外用藥和保健藥最為熱門。
比如針對乾咳的感冒藥「龍角散」,據稱能瞬間抵抗霧霾天引起的嗓子不適。
大正製藥感冒顆粒,宣傳為有百年歷史。
Sante天然玫瑰滴眼液,被稱為「眼藥水中的愛馬仕」
太田胃散
日本藥店如同便利店一樣隨處可見。很多醫院都將藥物的配給交給了周邊的藥店。但每家藥店出售的藥品又各有不同,因此你會看到店鋪名稱也有不同,比如Drugstore-XX、XX藥店、XX藥品、XX藥鋪。據在日華人林子小姐介紹,「日本醫藥品分為三種:第一類必須有醫生的處方才能購買,第二類則需要和藥店專駐藥劑師商量,第三類則可以任意購買。其中,第三類藥品的範圍很廣泛,包括治療腳氣、感冒發燒、關節肌肉疼痛等。深受中國遊客青睞並大量購買的,就是『第三類』的藥品,也是日本人日常購買服用的藥品。」
為何「掃藥」?
如果說馬桶蓋的購買熱潮源於傳說中的「智能」、「清潔」,然而,藥品成為熱銷商品,並不是那麼好理解。日本的家用藥到底有什麼特別,能夠引發消費熱潮?
·方便購買
一位上海媽媽在接受《新聞晨報》採訪時,提到家用藥大熱首先是易於購買,「在日本買藥跟買飲料一樣方便,稍微走兩步就能買到。而且,除了藥店,藥妝店裡也全是琳琅滿目的藥品,跟化妝品僅是一個貨架的距離。每次看完化妝品,總會順手帶兩件藥品。」
「裡面全是琳琅滿目的醫藥品保健品,生活中隨時可以用到,讓人慾罷不能。我從東京一路玩到衝繩,不知不覺藥品保健品就裝滿了整整一個箱子。有感冒藥、液體創可貼、便秘藥、兒童咳嗽水、對抗疲勞的維生素劑等。買了這樣又想買那樣,其實,我感覺還沒有買夠。但是,實在沒辦法裝了,只有下次來的時候再買。」來自廣東的張女士在接受《日本新華僑報》時也如此表示,在日本藥品保健品上花費了30多萬日元,攜帶的一個大皮箱已經變成了「日本藥箱」,語氣中卻透著遺憾。
·服務好
日本各個藥店及賣場推出吸引眼球的廣告以及商品陳列,並安排更多懂漢語的店員為中國顧客服務,也大大刺激著中國遊客的購買慾。另外,各店簡化免稅辦理流程也極大提升了中國遊客的購藥體驗。這也是中國遊客對日本藥品情有獨鐘的重要原因。
藥店門口標有中文廣告宣傳語
日本家庭藥協會(一個由眾多日本製藥公司組成的醫藥行業組織)曾在年初時表示,該組織計劃夏天推出一個專門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網站。
·「人性化」
當被問及對日本藥品為何如此痴迷和瘋狂時,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人性化」。
這些常用藥絕非什麼「靈丹妙藥」,也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之所以大受歡迎,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藥並非作為純粹的藥品,而是作為快速消費品,如同化妝品一樣。在日本藥妝店,化妝品和藥品是挨著的,日本的常用藥未必藥效驚人,而是看重用戶體驗。因而,這些藥不是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而是針對大眾,做成「傻瓜化」的消費品。
日本厚生省在內的發達國家管理藥品的行政機構,在審批家庭藥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審視普通人的使用體驗——包括普通人能否看懂標籤,普通人能否熟練地掌握服用、使用方法等等。畢竟,普通大眾不是受過訓練的藥劑師,能夠對專業的藥品知識非常清楚。越是這樣,越發地需要用戶體驗好,最好是「傻瓜」得不得了。
從2004年開始,日本24家製藥會社組成了「藥的合理使用協會」,針對那些因日語不通而在日本藥鋪買藥的外國人,製成了說明吃藥方法和注意事項的「圖形文字」,表示藥的種類、服用時間、注意點等共計51種。如今,還將日語服藥插圖說明翻譯成簡繁體中文、英語、韓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五種語言。因此,即使不懂日語的中國遊客,也可以按圖索驥看包裝就能明白藥品的用途。
·設計感
此外,日本藥受歡迎的原因,還有細節和效用。比如液體創可貼,不少人就是衝著顛覆常規創可貼使用方法的有趣體驗去購買的。那個刷頭不僅讓處理傷口像塗指甲油,更可以讓有效成分準確地作用在傷口。
液體創可貼
這些熱賣的常用藥都體現出一定的設計感,比如,液體創口貼和水果味的卡通止咳糖漿代表了一個很多日本家常藥都具有的重要特徵——用現在時髦的詞彙來說是「微創新」。
止咳糖漿的形象是卡通的,對於害怕吃藥的小朋友來說,首先就極具親和力。據上海媽媽毛毛稱,吃藥對寶寶們來說,變成一件樂事,而不會連哄帶騙,哇哇大哭。記者拿起一瓶「麵包超人」,打開一聞,香香甜甜草莓味,很想來一口。再仔細看蓋子,是專門的小量杯,特殊的安全瓶蓋設計,可以防止孩子自己打開瓶蓋。
「麵包超人」包裝的感冒藥
退熱貼,也略萌
不僅是小孩喜歡,連一些大人也認為日本藥的口味較好。來自四川的胡先生在接受《日本新華僑報》中說道:「從小時候開始,我吃到的中藥就是苦的、腥的,療效先不說,但很難下口卻是一定的。可是,日本的漢方藥就沒那麼苦、那麼腥,很容易下喉。比如武田漢方便秘藥,據介紹它是以中醫古典《金匱要略》為典範並採用含有藥效的植物所製成的漢方藥,個人感覺很好下口。一般睡前服用的話,大概8-10小時內就可以達到自然排便。而且同樣的藥,大多數會有好幾種容量的不同包裝,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想要的容量,這點也很方便。」
警惕副作用:有的感冒藥含鴉片
同時業內人士提醒,「是藥三分毒」,國外買來的藥品同樣無法確保百分百安全。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09年至2012年,日本共有131人死於感冒用藥副作用。在可能導致副作用的藥品中,綜合感冒藥赫然在列。業內專家指出,日本目前漢方藥大多局限於幾類固定的湯劑、散劑,如未經辨識體質盲目使用,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據臺灣食物藥品署藥品組科長王博譽舉例,人們喜歡赴日旅遊攜帶藥品,但包括「新露露」感冒藥(取其品名日文譯音,新ルルーA錠)及大正製藥感冒顆粒(臺灣稱黃金A微粒感冒藥,日文:パブロンゴ-ルドA微粒),由於內含二氫可待因(dihydrocodeine)成分,該成分屬於鴉片類止咳藥,有致成癮的可能性,不適合過量或長期使用。
另一種日本藥品「EVE止痛片」(取其藥品包裝上英文品名,イブA錠),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分,副作用可能會引起再生不良性貧血、胃腸出血等症狀、有些人可能會產生SJ症候群,造成嚴重皮膚不良反應之風險。
EVE止痛片
大部分藥品未註冊 代購屬賣假藥
2013年年底,香港衛生署曾通報,衛生署突擊搜查旺角三間店鋪,檢獲共33款未經註冊的日本藥,產品包括標示為龍角散、太田胃散等胃藥、傷風感冒藥和止痛藥等,初步數據顯示,部分產品標示含有第I部毒藥如「布洛芬」、「雙氫可待因」、「新斯的明」。
觀察者網查詢國家藥監總局官方網站資料庫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國有460家企業取得《網際網路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其中能夠向消費者直接銷售藥品的網上藥店有342家,淘寶未在其列。
在網上售藥必須取得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資格證書,這是要經過藥監部門審核後,取得這樣的證書以後,才能夠開售網站售賣藥店,對個人消費者的零售亦是如此。同時,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凡是未在中國進行臨床驗證和任何質量檢驗,未取得國家藥監局進口批准的藥品,進入中國市場銷售,均被視作假藥。這意味著,網絡上代購的日本藥品,未獲得國家藥監總局的進口批准文號,就屬假藥。
可能攜帶病毒的日本「人體胎盤素」
購買一些普通家用藥,或許無關大礙,但仍有一些日本處方藥被誇大甚至更改藥效,在中國熱賣,危害甚大。
今年4月以來,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連續從入境郵件中截獲10批註射用人體胎盤提取液,一共3750支,啟運地為韓國、日本。這些產品均未辦理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屬於禁止郵寄進境物品。
「美思滿」人體胎盤素
檢驗檢疫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上述數千支人體胎盤提取液全部產自日本,可能攜帶愛滋病、B肝、C肝等病原體,其中一部分人體胎盤提取液將申報信息填寫為「酵素」、「保健品」、「食品」等,涉嫌瞞報。
新華社記者登錄日本「美思滿」公司官方網站,在「美思滿」人體胎盤提取液產品界面發現,藥品說明項明確標註,該產品屬於處方藥,而其效果功能是用於「更年期障礙、乳汁分泌不全」。在藥品說明項中,未見任何美容功效,而在其「副作用」一欄則明確寫道,該產品的第一項重大副作用是「可能導致休克」。
自稱是美思滿在中國授權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美思滿在日本屬於處方藥,在國內未經過食藥監批准註冊。
大部分藥品非日本專利 國內有「同款」
對於這種「掃藥」熱,國內一些專家認為,雖然這種行為無可厚非,但是遊客應避免過於盲目從眾。
北京朝陽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陳慧接受中新網採訪時曾表示,在全球範圍來說,日本並不是高精尖原研藥品特別多的國家,1000種的進口藥品中,日本的專利藥達不到20種。即使是日本的專利藥品,國內通過審批的仿製藥核心功效也與其相同。換言之,中國遊客所購買的藥品,並不是只有日本才能買得到,或者日本生產的最好。
她介紹,中國遊客購買的創可貼等在市面上普遍流行,這類產品的安全係數很高,國內、國外產品質量差異並不大。
如果藥的口味差,兒童不願吃,相當於用不到藥,很多年輕媽媽因此成為「海淘一族」,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國外兒童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李在玲認為,「海淘」藥品存在諸多安全隱患,除非家長對藥品的質量、適應症、禁忌症、用量等有充分的了解,否則不建議自己買來給孩子吃。
國內也有水果口味感冒藥
在今天的媒體上,日貨光環一再被炒作——「日本東西質量就是好」。然而,電飯煲、馬桶蓋早已遇冷,在國內也並不稀罕,不知日本藥還能火多久?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正經點兒」(ID:gczhengjing),觀察者網時政組出品,時政資訊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