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探索,大到宏觀世界的星球、星系,小到微觀世界的分子、夸克。事實上,在哲學思想的指引下,人類從未放棄過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後,1935年H. J. 泰勒又發現硼-10會捕捉中子,發生核分裂,產生鋰核及高能量的氦核,這個反應稱為中子捕獲。當時人們未曾想到,這一微觀世界的新發現,竟然給癌症治療探出了一條新的可行之路。
1 補補課,中子射線為什麼能治病?
我們都知道,中子是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一,質量為電子質量的1838倍,是原子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子俘獲療法(BNCT)就是先給病人注射一種含硼的藥物,這種藥物與癌細胞有很強的親和力,形成無放射性的親腫瘤含硼化合物,這種物質特異濃集在腫瘤內。
然後用中子束照射該腫瘤部位,腫瘤內部發生核分裂,所釋放出的Li和α粒子的能量較高,具有高線性能量轉換和低氧增強比的特性,因此可以有效殺死腫瘤細胞,並且用這種方式殺死的腫瘤細胞很難修復。
簡言之,就是為腫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做好「標記」,然後再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打擊。
究其根本,硼中子俘獲療法還是一种放射線療法,只不過可以更精準地選擇性阻擊癌細胞,對健康組織幾乎沒有損傷。
這種療法原則上只需照射一次即可,因此又被譽為繼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免疫療法後的「第五療法」。
2 敲響希望之鐘,日本正推廣硼中子俘獲抗癌技術
硼中子俘獲原理已經發現近一百年,但臨床應用到近十年才得以迅速發展,這有賴於強流質子加速技術的飛速進步,讓硼中子俘獲療法在醫院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
在硼中子俘獲治療領域,日本一直走在前沿。日本政府已將基於強流質子加速器的硼中子俘獲治療作為戰略產業進行扶持,大步邁入產業化推廣階段。美國、英國、俄羅斯、韓國等國緊隨其後,也正在加緊研發。
今年3月初,世界上第一臺BNCT設備正式獲得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的醫療設備批准。 2020年3月25日批准了由STELLA PHARMA CORPORATION開發的全球首個硼藥物Steboronine®也獲得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批准,至此,硼中子俘獲療法正式獲批上市,並在當天進行了首次治療。5月27日,日本宣布硼中子俘獲療法正式接受患者。
同樣值得期待的是,今年8月,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BNCT加速器實驗裝置也已研製成功,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3 穩步邁進,硼中子俘獲抗癌技術新進展
在臨床治療中,硼中子俘獲抗癌技術具有極強的穿透性,精準的靶向性,並且對正常細胞傷害低,其治療前景備受矚目。那麼具體而言,這種治療方法的優勢有哪些呢?
首先是低創,BNCT不需要進行切開和切除,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次,療程短也是一大優勢,一般只需要1~2次照射,每次照射時間為30~60分鐘左右;靶向性強,除了與吸收含硼藥物的癌細胞,正常細胞幾乎不受影響;副作用低,在細胞內裂變產生的α粒子和鋰離子射程很短,只有一個細胞的長度,所以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周圍細胞組織;具有普通輻射和鋰顆粒三倍生物效應的α光束會精準破壞癌細胞DNA,療效優於其他放射療法;最可貴的一點是,BNCT療法易檢測,通過PET檢查即可預測治療效果。
作為較早投入研發該療法的日本,目前已經開始BNCT更廣闊範圍的研究,研究人員們發現,BNCT不僅對初發、單發癌有效,對擴散到個別臟器的癌、轉移性癌、難治性癌也有望取得效果。
該療法的應用研究始於腦膠質瘤,並在1951年實踐了頭例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對腦膠質瘤的臨床試驗。BNCT針對腦膠質瘤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病人5年生存率可達58%,比用常規治療的不足3%的5年生存率有了巨大的突破。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方向針對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而開展,並且開始試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臟器腫瘤。據央視財經報導:目前,全球利用該技術已治療病人超過1400例。
4 期盼,國內患者的求醫之路
BNCT療法這麼好,患者如何才能接受到BNCT治療呢?
據我國最大的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了解,目前,中國臺灣地區有一家醫療機構正在開展BNCT(硼中子俘獲療法)治療,可接受大陸患者前往就診。日本開展BNCT治療的醫院,暫時只接受日本國內患者,不向任何國際患者開放。
現在盛諾一家24小時接受評估患者,患者只需要提前接受中國臺灣地區專家的全面評估,確認病情符合相關條件,就可迅速赴臺接受治療。
在攻克癌症的賽道上,全世界都在一起努力,期待BNCT技術能夠在多方的努力下快速趨於成熟,讓我們對抗癌症增添新的「有力武器」。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