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也有了自主研發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
媒體報導,2020年8月,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誕生。
這個裝備的誕生意味著我國的癌症患者也有望開始接受國際上領先水平的癌症BNCT療法治療。
BNCT治療,癌症的「第五種療法」?
據媒體報導,BNCT被譽為繼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免疫療法之後癌症的「第五療法」,可以精準打擊癌細胞,治療效果超過靶向和免疫療法,而且副作用小,一切看上去似乎都無可挑剔,難不成癌症治療難題被攻克了?
BNCT到底是什麼?
BNCT是英語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首字母縮寫,翻譯過來就是硼中子俘獲療法。
儘管被媒體渲染為「第五療法」,「效果超過靶向和免疫療法」。但本質上說,硼中子俘獲療法仍然是一种放射治療,因此並非癌症放療之外的另一種新療法。
與常規放射治療所不同的是,這是一種「沒有放射性」的,「靶向性」放射療法。
為什麼說BNCT是一種沒有放射性的放射療法?
我們知道,放療(放射治療)是癌症治療中最常用的療法之一,在放射療法(高度依賴於一些昂貴的設施)普及的國家,50%以上的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
但是,放射療法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主要是往往只能用於局部治療,並且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急性和晚期毒性,尤其是在復發性癌症患者中。
隨著物理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開發出了一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新穎放射療法策略,硼中子俘獲療法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說BNCT是一種沒有放射性的放射療法,這是因為,該方法並不直接使用像X、γ射線具有電離輻射效應的外源性射線(外放射療法),也不向體內引入本身具有放射性的藥物(內放射療法);
而是向體內引入本身不具有放射性的硼10同位素藥物(BPA);
硼10在外源性中子束照射下,會俘獲中子的能量發生核裂變,產生α粒子和7鋰反衝粒子。
這種療法最終是利用α粒子高強度的電離輻射效應來實現殺滅治療癌症的作用。
也就是說,本質上是一種α粒子內照射治療。
這種療法的優勢在於,儘管α粒子是一種具有最高電離輻射效應的重粒子,其射程卻極短,在體外一張紙就能擋住它,而在生物體內甚至不能照射到相鄰的細胞。因此,對於沒有硼藥物的組織不會產生輻射,不會對非靶組織造成輻射損害,因此被略微誇張地稱「沒有輻射」的放射療法。
為什麼說BNCT是一種靶向療法?
BNCT的「靶向性」來自於所使用的硼劑。
理想的硼劑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i)低全身毒性;
(ii)正常組織攝取率低,而腫瘤組織攝取高(比如,某些腦腫瘤/血液硼比> 3–4:1);
(iii)腫瘤組織清除緩慢,進行BNCT治療期間在腫瘤組織中持續存在,但正常組織的清除迅速。
也就是說,硼藥物引入體內後高度凝集於腫瘤組織,正常組織分布少而且清除快。這樣在進行中子照射時,只有腫瘤組織可以產生α粒子進行高效的放射治療,因而這種療法具有顯著的靶向性。
「古老」又新穎的BNCT
當然,BNCT並非新鮮事,早在1950、60年代科學家就開始進行研究。
然而由於早期硼劑存在明顯缺陷,難以成為成熟的臨床療法。
直到最近,隨著科學家開發出理想的三代硼劑,這種療法才步入成熟。
然而,目前可以接受BNCT治療的癌症還相當有限,主要原發或轉移性腦瘤,以及頭頸部腫瘤;對於其他腫瘤的治療僅處在嘗試階段。
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接受BNCT治療的癌症患者不過千餘例,總體上還是處在實驗性治療的探索階段;
並且也不是針對癌症發生原因和機制的療法,與「攻克癌症治療難題」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