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為什麼沒有被成功量子化?

2021-02-18 兩江科技評論

一直以來,物理學家面臨的挑戰是調和量子力學和引力之間的矛盾,最近發現量子信息裡出現的一些概念,例如量子糾纏和量子糾錯,對於理解量子引力起著最基礎的作用。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一個多世紀之後,如何給出和量子力學自洽的引力描述依然是一個謎團。為什麼引力的量子化如此困難?有證據表明,問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有一些深層次的物理起源。正如Bekenstein和Hawking所指出的,為了保證黑洞引力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成立,黑洞應該具有熵,其中A是黑洞視界面積,G是牛頓引力常數。熱力學第二定律暗示了黑洞熵的面積定律,相同大小區域內所有可能物質狀態熵的上界。另一方面,熵是獨立自由度數量的度量。因此,任何具有局部自由度的理論,例如量子場論,都意味著最大熵應遵循體積定律。顯然,這之間存在著一個尖銳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tHooft和Susskind提出了全息原理。全息原理是弦論與預期中的量子引力的性質之一,描述了一個空間的性質可編碼在其邊界上,例如事件視界的類光邊界。全息原理的靈感來自於黑洞熱力學,黑洞熱力學推測任何區域的最大熵數與半徑平方呈比例關係,而非半徑立方。全息原理觀點認為:所有落入黑洞的物體信息內容可能會被完全包含在事件視界的表面漲落。

1997年,馬爾達西那提出了Ads(反德西特時空)/CFT(共形場論)對偶,打開了一扇通往量子引力的新大門。AdS/CFT對偶在某程度上成功解決了黑洞信息佯謬,因為它能表明黑洞的時間演化是如何能在某程度上遵行量子力學。如圖1a,假設這個對偶是準確的,所有邊界的性質應該有一個體的描述。體理論是從邊界理論演生的全息投影。自由度的數目由邊界理論的像素數目決定。演生的方向對應尺度,例如越靠近體的內部的物體對應於邊界有著更大的尺度和更低的能量。自由度的數目由邊界理論的像素數目決定。演生的方向對應尺度,例如越靠近體的內部的物體對應於邊界有著更大的尺度和更低的能量。如圖1b,區域A的糾纏熵由極端曲面的面積決定,通過先將A變形進體中,然後尋找面積函數的鞍點得到。如圖1c,對於一個黑洞幾何,RT面限制在邊界和視界之間,因此具有和區域A的體積成比例的面積。尤其是,Ryu和Takayanagi提出的邊界區域A的糾纏熵由決定。形式上和黑洞熵一致,但是黑洞視界面積換成了和區域A相關的極端曲面的面積。在這個邊界理論中,有著不同糾纏結構的態具有不同的時空幾何。

圖1:全息對偶和RT公式的圖形描述

如果全息對偶精確成立,在體引力理論中,每個狀態都對應於邊界理論的唯一狀態。可以考慮一個在位置x上遠離邊界的電子波包(圖2a)。基於對偶知道可以從邊界得到這個電子的自旋量子比特。例如,自旋的z分量應該對應於邊界上的一個算符,原則上是可以測量的。但是,這似乎和局域性是不自洽的。既然邊界理論是相對論的,沒有信號可以超光速傳播。因此,如何能夠站在邊界上瞬時的測量並旋轉在中心的自旋呢?

Almheiri,Xi Dong和Harlow在一篇文章研究中解決了這一矛盾。基於局域重構的方法(local reconstruction),他們提出體中的自旋只能夠通過一個定義在足夠大邊界區域的算符得到,例如圖2a,在體中位置為x的量子比特並不能通過任何邊界處很小的區域獲得,信息可以通過大區域例如B來得到,因為信號傳播的時間是有限的,它可以翻譯到量子糾錯,體的量子比特是被保護不受到邊界處局域錯誤的影響。

根據這個類比,兩個邊界態對應於兩個體自旋的態,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體量子比特到邊界系統的映射。量子比特不能從一個很小的邊界區域構造,確保了存儲的信息在邊界系統出現錯誤的情況下是不受影響的。體中的局域性是由編碼映射的量子糾錯性質帶來的。QECC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code)的性質,也和RT公式有著緊密聯繫。粗略的說,RT熵是允許QECC出現所需的「糾纏資源」。

圖2: 從邊界獲取體中的量子比特和量子糾錯的類比 

基於這個關於局域性的新理解,如何進一步推進研究? RT公式和QECC的性質是正在尋找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理論,還是一大類模型都滿足的一般性質?實現這些性質的關鍵是什麼?為了獲得更多的理解,構建具有相似性質的玩具模型。從Swingle的工作開始,已經設計出了一大類叫做張量網絡的玩具模型。從歷史上來看,張量網絡在凝聚態中作為強關聯繫統中的變分波函數被廣泛使用。和Swingle的工作相關的網絡叫做多尺度糾纏重整化試驗態(MERA),最初由Vidal提出。

 張量網絡提供了一種數學工具來理解糾纏是如何分布滿的,時空是複雜系統中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節點。一個張量網絡態的構造,首先構建一些EPR糾纏對,然後通過一個糾纏的基底測量一些量子比特。測量後的量子比特現在處在一個糾纏的純態中,它們將剩下的量子比特粘成了一個更複雜的糾纏態。用這種方法,即使每個節點只讓幾個量子比特糾纏,也可以構造複雜的量子糾纏。

將張量網絡和全息對偶相聯繫是很自然的,因為張量網絡的糾纏熵是通過它的圖幾何控制的。例如,圖3b展示了區域A B有著相同的大小,但是A比B有著更多的糾纏熵因為有更多的EPR對傳遞著A和它互補區域的糾纏。一般來說,如果每個EPR對最大糾纏了兩個量子比特的D個態,那麼A的糾纏熵就由將A和它的補區域分隔開的最小切斷的數目,乘上一個因子logD 作為上限。如果實際的熵和這個上界成比例,則RT公式成立,這並不是對每個張量網絡都成立的。

圖3: 張量網絡態和編碼的體量子比特

既然幾何是糾纏結構的一種表現,由愛因斯坦方程描述的幾何動力學,應該和糾纏的動力學相關。在一些關於共形場論的基態附近小擾動的情況下,Van Raamsdonk 和合作者從RT公式中推導出了線性的愛因斯坦方程。如圖4,態的熵通過RT公式和極端曲面的面積相關,線性愛因斯坦場方程將極端曲面和邊界的能動張量分布聯繫起來。另一方面,共形對稱性允許我們將能動張量和關於真空小擾動的糾纏熵聯繫起來。因此,極端曲面的面積和邊界的能量動量分布相聯繫,這正好等價於線性愛因斯坦方程。愛因斯坦方程的推導對於其它的背景幾何也是成立的(對應於偏離CFT真空的態),但是證明還沒有被推廣到那一步。

圖4: 糾纏,體幾何和邊界的能動張量的關係

 對於一般的幾何,我們從邊界的角度還不理解其動力學,但是體中的引力動力學的一些方面,對於邊界給出了一些有趣的理解。考慮一個體中的黑洞幾何,它對應於邊界上的一個熱態。考慮兩個粒子a,b,在黑洞附近散射,b粒子向著邊界跑(圖5)。為了到達邊界的時候有一個有限的能量,b在近視界的時候要有大得多的能量。散射越靠近視界,b的能量隨著它接近視界就會越大,b到達邊界就會越晚。從邊界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寫下兩個粒子的湮滅算符a(0) 和b(0) ,近視界的散射效應翻譯成了一個隨著時間增加的對易子。指數增長實際上在所有的量子系統中是最大的,因此全息理論不只需要是混沌的,而且還是最大混沌的。一個具有最大混沌的精確模型最近被提出並廣泛研究,它叫做Sachdev-Ye-Kitaev模型。

圖5:兩個粒子a,b在黑洞視界附近的散射

算符擴散也和上面提到的QECC的性質有關。當一個量子比特扔進黑洞視界的時候,它變得越來越難以接近,因為其對應的邊界擾動變的越來越非局域了。可以說邊界混沌的動力學提供了QECC,用來保護體中的量子信息,藏在黑洞視界後面的信息則被保護的最好。這自然的導致了許多進一步的問題:當量子比特撞到奇點時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在邊界上做非局域測量,藏在視界後面的量子信息從邊界處可以得到嗎?如果可以,如何讓這個觀點和體中的因果結構以及一個跨視界光滑的幾何是否自洽?與黑洞信息悖論相關的問題,還有許多有待解決,例如火牆悖論。 

量子信息理論中發展而來的概念,例如糾纏熵和量子糾錯,從基礎上描述了時空。其它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例如量子電路的複雜度,被認為在黑洞動力學中具有引力對應。我們的目標是精確描述時空幾何和引力是如何從多體態的量子信息特徵中演生出來的。如果猜想量子引力理論,依然有兩種不同的可能:引力可能是完全從量子力學中演生出來的現象,這意味著量子力學是描述世界最本質的理論,可能會發現為了描述AdS背景之外的引力,需要脫離量子力學,引力和量子力學是一個不同近似的基礎理論。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7-018-0297-3

友情提示: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即可轉到原文地址查看原文 

編輯推薦

精彩回顧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團隊:飛秒雷射誘導形狀記憶聚合物「自生長」可重構結構

2. Nature:基於鈮酸鋰的微型集成電光調製器

3. 利用非線性超表面實現高存儲容量渦旋光器件

4. 非互易帶間的布裡淵調製

5. 誰是真正的雙激子?

6. 納米機電晶格中彈性波的MHz電學調製

7. 綠色柔性電子器件襯底最新進展:可降解「透明紙」的低成本製備

8. 南大Nat. Photonics:雷射「雕刻」3D非線性光子晶體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信息及分享,提供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平臺。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下方郵箱,我們將及時進行修改或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郵箱:zunzun@imeta-center.com

微信號:Maysun1992

相關焦點

  • 簡單說明引力的時空彎曲解釋和量子化
    經過十年磨一劍在1916年把引力加入進來提出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後來的時間就是忙著和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吵架」,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在物理學上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基本問題:那就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發現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質子、夸克那麼是否還能繼續往下分哪?
  • 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在牛頓的理論中,他認為時空是平直的,並且不管距離有多遠,引力的作用都是瞬間完成的。現代物理學研究表明,牛頓的引力理論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種局域近似,它只適用於弱引力場環境。牛頓的引力理論對於預測天體運動已經很精確了,比如,天文學家利用萬有引力定律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
  • 【科技專題】在真相與後真相之間——量子引力理論蘊含的時空觀
    廣義相對論是實驗證據之下關於時空和引力最為成功的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與引力場是等同的,並不存在絕對的時間和絕對的空間,有的只是引力場。這從根本上重塑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時空與物質是等價的,與電磁場相類似,時空不過是物質的一種組成部分。引力場具有獨立的自由度,引力場和時空的運動和起伏用引力場方程——愛因斯坦方程來刻畫。廣義相對論顛覆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重塑了時空的相對主義。
  • 光和引力的本質和哲學認識
    除了從「雙因素理論」的視角將人的認識活動劃分為感性和理性的兩種方式以外,我們可以從「三因素理論」的視角將認識劃分為三種方式,笫三種認識方式表現為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比如:美的認知方式表現為在感性中顯現理性、在理性中顯現感性,美感為什麼是第三種認識方式?
  • 淺談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到底什麼是計量單位的量子化,本文從計量單位的發展概況,為什麼要對SI基本單位進行重新定義,基於常數的SI基本單位定義和計量單位量子化演進的影響等四個方面進行簡析。一、計量單位的發展概況自從人類有了商品交換以後就有了計量。早期出現的計量單位的定義取決於人的主觀意志,它們往往以人體某個部位或自然物體為基準。
  • 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大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表示:「『墨子號』的先進技術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利用量子光學實驗方式完成了量子理論和引力之間的基礎理論驗證。」  據了解,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希望將這兩大理論統一起來,是全球物理學家都密切關注的事情。
  • 量子化與連續性之辯|參加研選
    時空是量子化的3. 運動是連續的嗎?4. 量子化才是世界的本質有人認為量子化的概念太過難以理解,其實仔細分析起來,連續性才是一個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概念。比如說,你能說出哪個數字和1是連續的嗎?是1.1?還是1.000001?還是1.00000000001?無論你說出哪個數字,還是有無數個數字夾在它和1中間,那到底哪個數字才和1連在一起呢?
  • 為什麼地球一直圍繞太陽旋轉,而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落入太陽?
    面對如此奇妙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了,地球為什麼會隨著太陽旋轉,為什麼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而落入太陽呢?其實,地球在圍著太陽轉的同時也在自轉,這就使得地球在高速運動的過程中產生了某種和太陽引力取得平衡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得地球可以一直沿著自己的自轉和公轉軌道前進。
  • 太陽的引力那麼大,它附近的天體為什麼沒有被吸過去?
    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引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例關係,一個天體的質量越大,其引力就而大。身為太陽系的老大,太陽聚集了整個太陽系約99.86%的質量,太陽產生的引力對於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來講,自然是相當大的了,它們也就只有乖乖的繞著太陽公轉了。
  • 引力既然很厲害,為什麼天天在引力作用中的人沒被撕碎?
    有人問:既然萬有引力為什麼人不會被撕碎?我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好笑,為什麼引力就一定要把人撕碎呢?所以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引力的基本特徵。宇宙中目前發現了四種基本力。現在科學認為,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即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我們所有能夠看到或者不能看到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在這四種基本力控制下運動變化著的。
  • 太陽質量如此之大,為什麼沒有通過引力作用吞噬八大行星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此後「引力」就成了宇宙中最神奇的力量,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質量越大的物體產生的引力也就越大,然而在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引力最強的物體非太陽莫屬,為什麼太陽卻不能將系內的天體直接直接吸附過去吞噬掉呢?    難道是萬有引力失去了作用了嗎?
  • 3.9萬米高空跳傘成功,為何沒有落向太空?地球的引力範圍有多大
    但是當這顆蘋果是從地球外面的太空裡掉出來的時候,這顆蘋果肯定不會掉到地面,這又是為什麼呢?2012年10月14號,鮑姆·加特納乘坐特製的飛行器在經過了連續兩個小時的飛行後,來到了距離地面39000米的高空。這個高度正位於太空的邊緣之處,在這個高度下看地球,已經可以看到地球的弧形面貌了。
  • 為什麼人在宇宙會失重?引力沒有消失,難道重力也會被偷走?
    但為什麼太空人一去到宇宙,就會失重了呢?有些人可能覺得飛機的高度還不足以體現引力的衰退,認為到了只要到達幾十千米的高空引力就會迅速地消退。甚至還有人覺得,既然地球的大氣層那麼厚重,就一定是大氣層隔斷了地球的引力。或者有人認為,引力的衰頹並不是線性的,而是到了某一界限,引力就會突然消失。其實這些想法都不是正確的。
  • 引力不是向下嗎,為什麼火焰是上升的
    曾經蘋果落地的一件小事還在牛頓腦子裡引起了不停地思考,為什麼蘋果不向左右掉落,非要往下掉落,於是他認為地球上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它會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陽旋轉。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力呢?慢慢的牛頓提出了引力的假說,正是因為這種力的存在,才發生這些東西向下掉落的事情,但是現在仍然有人提出疑問,既然引力是向下的,為什麼火焰卻是向上升的,難道是其中隱藏的不是引力嗎?
  • 淺談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的「變」與「不變」
    為什麼要用自然常數定義基本單位?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變革改變了什麼?量子化變革是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 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是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
  • 一文看懂:重力、引力、引力子、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之間的關係
    重力&引力說到重力,其實就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一種,而牛頓對萬有引力的解釋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那這個解釋顯然是不能讓人滿意的,所以呢物理學家就花了數百年的時間,都一直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目前的科學家還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來解釋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無數的科學家都把這個問題視為目前物理學界的終極問題,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標準答案
  • 時間根本就不是物質,更沒有質量,為什麼引力會讓時間變慢呢?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引力可以讓時間變慢,對於同一個物體而言,它所受到的引力越大,其感受到的時間就越慢,對此他還給出以下公式用以計算(公式中的t代表被觀測者的時間,T代表靜止參考系的時間,G代表引力常數,M代表產生引力場的天體質量,r代表引力場中心與被觀測者之間的距離,c代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 為什麼引力會導致時間和空間「彎曲」?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雖然引力很常見,但引力是四大基本力中最弱的一種,特別是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引力無處不在,但是除了地球的重力以外,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其他引力的存在。其實,任何物質之間都會產生引力,引力的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物體產生的引力就越強,因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物質的引力都達不到要求,產生的引力基本都是可以忽略的,那麼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引力又是怎麼讓空間和時間產生「彎曲」的呢?
  • 科學家從「銀原子束」實驗看見「角動量量子化」,大幅提升硬碟讀取...
    錢嘉陵解釋:「電子是實例積無限小的粒子,沒有體積,所以不可能轉動,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學的概念。」沒有體積,卻有角動量,量子世界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量子世界的另一個不思議,在於所有東西都「量子化」,電子自旋也一樣──電子自旋角動量值在磁場中只能是1/2或-1/2,沒有其他可能的值,這就是「電子自旋1/2」的由來。
  • 為什麼說,引力是人類科學史上的「疑難雜症」?
    1859年,勒維耶又對水星的軌道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它也偏離了牛頓引力的預測。於是人們就效仿天王星的問題,預測可能在水星軌道內部存在一顆離太陽更近的行星,稱之為火神星。然而,這種一廂情願並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事實上水星的異常是由於牛頓理論的不完整造成的。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證明了水星的異常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