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方法,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或者說,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對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設的質量不同,意味著我們的認知深度差別很大。而要想讓我們假設的質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驟,就是反思。
反思能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並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還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遇事可以多問問自己: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堅持這樣做,遲早會有大的收穫。
可以從以下2點訓練反思能力: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如,記反思日記,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嘗試在寫日記的時候,記下當時的情緒和感受。當你這樣做之後,再回頭看過去的日記時,會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反應。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首先,我們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後才能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而這個過程,都是在鍛鍊反思的能力。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第二個方法,以教為學
首先,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其次,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複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
再者,教別人之後,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大家互相交流,能夠讓自己看到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和可能忽略的環節,從而讓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全面。
在具體以教為學方法的應用中,有什麼技巧呢?
a.備課不能知道多少講多少,而要為講清楚這個問題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
b.在備課中,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以教為學的過程,一定要堅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內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只有真正知道我們擁有的知識的局限性所在,我們才配真正擁有這個知識。
第三個方法,刻意練習
說起刻意練習,就要提到元認知,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覺地意識到還可以去思考我們「思考的過程」。這就好比人們很難意識到空氣的存在,魚兒很難意識到水的存在一樣。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元認知能力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在認知能力這樣的思維訓練中,劃小圈的內容就是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覆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吃透,弄明白。
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就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比如,你想快速學會跳一支舞,剛開始肯定是練習分節動作,每個動作都如同一個基本的技能,組合起來就成了最後呈現出來的完整一支舞蹈。
對核心概念都吃透並組合成知識能力單元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繫和整合起來。你一旦掌握了這個思考方式,你就徹底升級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說,你就可以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與認知框架相關的臨界知識和其他能力,極大地提升認知效率,進而表現出讓人驚訝的認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