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的《三年二班》裡有一句歌詞:「走鄉下尋找哪有花香,為什麼這麼簡單你做不到?」
因為太浮躁了嘛,我打賭,浮躁的你,看不完這篇文章,這不怪你,是當今社會的通病。
第18篇原創文章,本文共計5572字。
▲▲▲▲▲
之前寫過這樣一篇文章,《為什麼別人做得到的,你卻做不到?》今天就技能學習這一點,來談一談,如何入門一個陌生領域。
你有什麼資格寫這一篇文章啊?你迄今為止入門了多少陌生領域?
其實我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跟在標榜自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我不喜歡標榜一些不足掛齒的東西。可如果不回答,這篇文章的說服力又會大大減弱。一番權衡後,我決定還是回答一下,反正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有電商,寫作,閱讀,心理學,經濟學,攝影,音樂,自媒體,而每一個領域細分開來,又有無數的分支存在,如心理學的無數分支中,又入門了普通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但這並不難。大多數領域,入門並不難,難的是做到頂尖。
要唱出一首歌,得到身邊人的認可,並不難,難的是得到陳奕迅的認可。
要拍出一張看似專業的圖片發朋友圈騙贊,幫各種聚會拍照,得到大家的認可,也並不難,難的是讓攝影大師認可你的水平。
這篇文章要寫的,僅僅只是告訴你如何入門,而入了門之後,要有多遠,取決於你自己。
大多數人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第一感覺是難,第二感覺是難上加難,面對新鮮的事物,面對一項你從未學習了解過的技能,你需要做的,只需要懷著勇氣和信心去了解它。
所謂的難,不過是不明覺厲,因為你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所以就覺得哇好厲害啊,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
那麼,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果有某個的領域的大師帶路,進去並不難。此文針對自學的同學。
先糾正幾個誤區
1
很多你覺得難,覺得厲害的東西,只是出於不了解。
認真想一想,在你的生活裡,有哪些你原本認為很厲害的事情,在你了解了之後發現也不過如此而已。
舉兩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一個是自學尤克裡裡的事。
問:新手,多久能學會彈《天空之城》?
答:3天內。
問:啊,不會吧?
答:不要一想到《天空之城》,就以為是多難的事,你不知道《天空之城》有困難版,也有簡單版。
打個比方,學會困難版的《天空之城》,就像學會使用PS,而學會簡單版的《天空之城》,就像學會用美圖秀秀。
彈一首困難版的,左手要按幾十個和弦,右手要在四根弦之間不停地變換撥弄,如果你想學會並熟練彈奏,至少30天。
而彈一首簡單版的,也可以理解為單音版,左手一次按一根弦,右手一次也只撥弄一根弦。
另一個是自學單反攝影的事。
15天之內,一定能拍出一張外行人看來覺得不明覺厲的照片,只需要掌握簡單的相機操作方法,幾個最簡單的構圖方法,基本的調色,和一些最基本的攝影知識,僅此而已。
而拍出一個別人看起來覺得不明覺厲視頻,如之前拍過的日出視頻,這個學都不用學,說破就會了,不過就基本每個手機都自帶的「延時攝影」功能。
對於不了解的東西請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不要給它貼上一個難的標籤,而是不停的發問,這個東西到底難在哪裡?不要覺得它難,難不難,試一下就知道了。
2
別被專業名詞嚇壞。
很多人的學習,卡在了專業名詞這一塊,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不知所云。
那麼,專業名詞是一種什麼東西?在此——引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關於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做通俗解釋。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智力與認知能力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閱讀障礙?
第二階段:識字——要讀懂一個句子,起碼得知道句子裡寫的什麼字吧?
第三階段:字彙增長以及對課文的應用——能讀懂一些比較複雜的文章,並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第四階段:精煉與增進前三個階段技巧——不斷地精益求精。
而專業名詞是什麼?就像第二階段的識字,你只是不認識它,認識一下就好了,然後就可以接著往下走了。
3
別覺得自己遇到問題不會解決。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好處在於,幾乎你所有感到疑惑的問題,答案都在網上,在視頻教程裡,在PDF裡。而壞處在於,你打開電腦尋找答案的時候,突然彈出一個頁面,一個衣著暴露的女孩,叫你一起玩遊戲,一玩就玩了一天。
像有些具體的問題,可以直接百度,而當你對一個領域完全陌生,需要藉助一些資料,書籍,課程來了解的時候,就得採用別的方式了。
網上渾水摸魚的人,騙稿費的書,培訓課程裡的偽講師不在少數,說到培訓行業,許多人的第一印象,騙子行業。除此之外,你還可能會買一些根本用不著的學習資料。
簡單說一個我自己判斷學習資料的方法。
書籍:買書先看作者,再到網上查是否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人物,還是渾水摸魚的傢伙。其次,到豆瓣網站上搜索此書,了解此書的框架與評價,讀者的反饋怎麼樣,這本書裡是否有你要的東西。
其他學習資料同理。
網上幾乎能找到所有你想要答案,前提是你得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
以上為3個比較常見的誤區,以下為入門一個領域的方法。
一
尋找權威教材,識別知識源頭。
拿我所學的心理學領域舉例,像某些關於學術的問題,我一般都是先知乎,後百度,知乎與百度的答主,不是同個級別的存在。在知乎上瀏覽了一些關於心理學入門的問題,最高贊答主推薦的書,一般比較可信,再把所有推薦的書一 一「豆瓣」,排除掉那些評價人數少,且評分低(低於8分)的書,剩下的書,再去百度作者,了解作者,排除掉那些太多負面消息的作者,剩下的書,基本可以放心看。
但關是權威還不夠,還要識別是否為知識源頭。
古典在《躍遷》裡寫道:「現在我們獲取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因為很多人已經失去了鑑別一手信息的能力。這也是我們認知效率低下的原因。」
什麼又是一二三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知識的源頭——「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二手信息:忠實轉述一手信息——「其實,這個世界上,原本是沒有路的,後來走的人多了,也就有路了。」——魯迅。
三手信息: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路是人走出來的。」——魯迅。
四手信息:出於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從草地走過去近一點。草地不是路嗎?魯迅說,讓我們多走草地開闢新路線。——魯迅。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又要如何辨別和找到知識的源頭?
古典也提供了方法。
知識的源頭是站在人類認知邊緣,研究、思考和驗證的人。他們的一些新鮮的思考,在腦子裡、筆記本上,還未進行詳細加工,但是新鮮熱辣。一些知識經過系統化,成為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或者圈內人互相討論的內容。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行業大牛的最新溝通和思考,通過談話獲得。
大多數暢銷書,文字已經被改成公眾可以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但是因為大眾的認知能力較低,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確的概念。
當你系統化地讀完一本教材書(大量知識源頭),幾乎等於讀了一百本暢銷書。
在此推薦採銅老師的一本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採銅老師很厚道地在知乎專欄上註明了所有引用的論文。
二
先把所有教材資料簡單過一遍。
刻意練習這本書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心理表徵。
那什麼叫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舉個例子,一提到十年這首歌,很多人便會在腦海中想到陳奕迅,陳奕迅和十年,就是他們的心理表徵。
有的人的心理表徵比其他人更詳盡,他們能記起歌曲裡的每一句歌詞,編曲,和弦等。
也可以非常通俗地理解為,我們對事物的一個大概認知。
那心理表徵有什麼用?要怎樣去運用?
不少學車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學得很不好,開起車來慌慌張張,感覺沒什麼長進,下次去學車,同樣慌慌張張,但技術卻比上次進步得多了。
在進步之間,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這正是心理表徵在起作用,當我們對一個事物有了基礎的認識後,遇到與這個事物有所關聯的事物,會加深我們對原先事物的認識。
比如我告訴你,林夕是香港詞神,2008北京奧運會歌曲,北京歡迎你,也是他寫的詞。你在聽歌的時候聽到十年,發現也是林夕寫的詞,很大程度上會聯想到北京歡迎你。
除了通過與別的事物建立關聯加深認識以外,睡眠同樣也可以加深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裡,有一章節提到一個有趣的建議,什麼章節我忘了,大意是,睡前提一個問題,醒來就能得到答案,或者更深刻地理解這個問題。
這並不神奇,會這樣的原因是,當我們的意識進入睡眠狀態,潛意識屬於加工狀態,那些遺留在潛意識裡的問題,潛意識會幫你加工,從而達到一種醒來覺得自己更厲害的狀態。
上學時老師常叫我們預習,也是基於這個道理,有預習的同學,成績往往要比沒複習的同學好得多。
要怎麼在學習中,把心理表徵應用起來呢?
學習任何知識也好,先把教材囫圇吞棗一遍,對所學知識有個基本的認識,試圖去建立知識的框架,通過後期的學習,再不斷地填充框架。
書籍,課程目錄,是建立框架的好方法。
通過目錄,我們能了解某本書一共有幾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大主題,每一個部分又有多少章節,分別在講什么子主題。
這些對我們建立框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立框架的主要問題,是邏輯思維的問題,在此推薦兩本經典書籍《學會提問》《金字塔原理》——不但要建立系統的框架,更要建立具體問題的框架。
可以把書中框架理解為系統框架,而具體問題的框架,則是你有一個問題,於是翻閱了很多資料,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己。
三、以輸入倒逼輸出
很多時候,大多數自己看似簡單明了的東西,以為自己都懂的東西,並不是真的懂,好比上學時解數學題,百思不得其解,聽完老師講解之後,覺得自己貌似明白了,但再去做題,發現依然一頭霧水。
學習是一個閉環,輸入——思考整理——輸出,以上解題的例子,則是少了輸出一環,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少了輸出,就不能算是學習。
以下推薦幾種效果出色的輸出方式。
1
寫作——把自認為明白的,或自認為有價值的知識,寫出來。
讀書使人深沉,談話使人機敏,寫作使人思想精確。——培根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朋友》書中寫道:「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在這裡提到的寫作能力不是寫小說的能力,不是寫詩歌的能力,不是寫劇本的能力,不是寫散文的能力,我說的只是寫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種:寫出簡捷、有效、樸素、準確、具體的說明性理性文章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把語文和文學過分緊密聯繫起來,乃至於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傳遞信息,積累經驗,共享知識等。」
不要一想到寫作,便想到文學,文學只是文字應用的諸多領域之一而已,甚至不見得是最重要的領域。
當你嘗試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寫明白時,你會發現遇到的問題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沒寫之前為什麼沒發覺呢?人不都這樣嘛,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笨蛋,所以才會聽信努力了就會成功這種屁話,努力只是一劑安慰劑,讓你覺得自己還有救,僅此而已。
經常在網易雲音樂看到這樣的評論,「寫了很多字,最後還是刪了。」底下往往有幾千幾百個贊。而我從來不點,我覺得這樣很耍流氓,刪了什麼字你倒是發出來啊,這樣跟「我知道你做了什麼壞事,但我不說出來」有什麼區別,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寫了很多字,知道你做了很多壞事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寫了什麼,也不知道別人做了什麼壞事,但為了營造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幻覺,於是這樣說,而有嚴重幻覺的人又不在少數,所以這樣評論才會有那麼多點讚。
寫作,是一個把點連成線的過程,是最好的知識整理方式之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知識,不經思考整理只是一盤散沙,只有經過整理,才能堆砌出金字塔。
2
講述,把複雜的理論用最淺顯的話語說明白。
講述的難度,比寫作要高出一個級別,寫作是:你想得明白的東西,不一定寫得明白。而講述是:你寫得明白的東西,你不一定講得明白。
關於講述,有一個非常實用的技巧。——費曼技巧
如果把費曼技巧展開講,可以新開一篇文章,在此,對費曼技巧做簡單說明。
費曼技巧,就是用用淺顯易懂的話,去跟人解釋明白一件事情。
具體的操作流程是: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選擇好你打算深入理解學習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寫上。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給以為八十歲的老太太講解一個知識點。——這時候需要站在老太太的角度,設想自己費盡口舌地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人聽懂,並把你的解釋記錄下來,這一步至關重要,原先理解的知識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理解的知識,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的時候,返回去吧。——上一篇文章講到這樣一個話題,不要妄想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但你試圖講解,卻偏偏窮途末路,不知道如何解釋的時候,不要著急,學習不是單行道,返回重新閱讀材料,直到弄懂了為止。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
如果你的解釋很晦澀,儘量用最簡單直白的話語去解釋他,或者找到一個合適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例如前面解釋《天空之城》簡單版和困難版所舉的例子,「打個比方,學會困難版的《天空之城》,就像學會使用PS,而學會簡單版的《天空之城》,就像學會用美圖秀秀。」
3
主動去解決一件你解決不了的事。
學習,是幫我們解決生活裡遇到的問題,或者讓我們變得更有思想,更有智慧,我們是有目的的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大多數人通常的做法是,學習知識,並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但這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想想你受過的教育,你學過的知識,至今你應用了哪些?恐怕寥寥無幾,哪怕是用在考試上,也有很多用不上。
而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動去解決一件你解決不了的事。
看似矛盾的一句話,「解決解決不了的事」,實則不矛盾。
舉個例子,比如以製作一個生日小視頻送給女朋友為目標(好吧 我沒女朋友 你才有),製作過程中你會發現,手機APP裡的傻瓜操作不適合你,製作出來的效果差強人意,你想做得更好,就得學習一些視頻製作軟體,那麼問題又來了,面對各式各樣的軟體,會聲會影,PR,EDIUS,你還得去了解分別有什麼功能,哪一個軟體容易上手,比較適合你等等等等問題。
而如果採取先學習,後運用的學習策略,你會發現學的很多東西,根本用不著。
有效的學習方法,往往反人性,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正因為這個本能,我們不管對錯,只管哪一條路更好走。
衷心祝願你所選擇的,都是對的路。
只要還有一個讀者,我的筆就不會放下。或者說,就是寫到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