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什麼是真正的學習呢?
簡單說,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就是真正的學習,這樣說大家一定不會滿意,真正的學習一定是有著系統的方法論的。
學習行為發生的條件是先有危機感,現有的知識體系已經無法應對遇到的問題,這才是學習的開端。
開始真正的學習要有兩項準備:
第一項是心態上的準備:承認、接受自己的淺陋。
通過危機感和挫敗感承認自己知識結構的不足,就不要把注意力放到無知的焦慮中了,其實焦慮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內心承認不足就能將精力聚焦在我們能控制、能把握的學習行動中去。
第二項是確立明確、具體的目標:
確立的目標必須可行、具體,比如說:我要學習銷售的技巧、我要學會PPT的製作、我要學習社群的運營方法等等,千萬不要確立一些大而空的目標:我要學習商業運作,我要成為電腦高手,我要掌握網際網路的社群技巧等。
目標明確、具體我們可以按部就班的拆解出學習計劃,讓我們的真正學習變得可能,否則,我們還會徘徊在旅遊式的偽學習中。
下面正式進入學習步驟。
第一:根據目標搜集整理相關的知識或信息
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想獲得某方面的知識或信息太容易了,獲得的渠道也很多,這裡不再贅述,正因為得到的太容易,質量也肯定是良莠不齊,這時,選擇就變得相當重要。
如何選擇對我們最有用的東西呢?我的方法有三點:
一是找這個行業有影響力的精神領袖,出自他手或是他推薦的,相對靠譜;
二是成系統的專業知識,知識必須系統化,碎片化的知識只能是補充,對建立知識體系意義不大。
三是找到好書,將自己感興趣或有價值的點延展開來,作主體閱讀和專題研究。
第二:內化信息
找到知識,只是有了學習素材,這些知識和信息都是死的,並且還不是自己的。想據為已有,分三個步驟:
一是理解:根據自身原有知識體系,對感觸深的多做外延,與原有體系點點相連,將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是記憶:記憶是學習最原始的方法,當然不是死記,但最起碼的關鍵詞和關鍵理論是必須要記住的。
三是應用:光學了,沒用過就不算學過。輸入-內化-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涉入新知識,大腦內化,輸出求反饋,根據反饋再有計劃的輸入,大腦內化後再輸出,如此循環。輸出的方法可以是筆記、分享稿、主題演講稿等等。
最近看了《如何學習》這本書,《如何學習》是《紐約時報》科學記著尼迪克·特凱裡的作品,。書裡的一些觀點和方法顛覆了我們原有的認知,書中提出的學習方法和觀念我們可以借鑑。
分心反而有助於學習,打個盹兒也有助於學習,在某門課程將要學完之前半途而廢,其實並不是壞事。
因為這些快要完成的事情好額已經徹底完成的事情相比,停留在人類記憶中的時間更久,還有在學習新東西之前做個考試,會讓你接下來的學習效果更好。
怎麼感覺都是相反的,在我的認知裡,都是先學習後考試,這裡怎麼就變成反著來了?
我們的大腦有些古怪,它更加看重有意義的事情,討厭無聊、無趣、機械重複的東西。而且它存儲信息不會按照先後順序進行。
你可能在考試的前一周複習了某個考點,等你進了考場拿起筆看到這道題的時候,你突然發現,這該死題自己明明背過,怎麼就是想不起來?這個時候腦子裡竟然浮現了《慶餘年》昨天27集的內容,還有《奇葩說》最新一期關於要不要冷凍起來的話題,情不自禁的在試卷上寫下了自己的論點。
還有你還堅持認為」安靜的學習環境「會讓你學習效率更高嗎?科學家們發現,經常頻繁的更換學習的場所,學習效率反而更高,自習室、咖啡店、書店、圖書館、地鐵上、辦公室。
還有我們傳統的觀念裡,學習一項技能需要抽出整塊時間,就一個內容進行多次反覆的練習效果才是最好的,結果科學家說:你又錯了!好吧,事實上他們發現如果給大腦一整塊的知識讓它吸收,反而不如各種各樣互相關聯在一起的小塊知識,更加高效輕鬆的被大腦吸收。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是打擾學習的最惡毒的敵人,包括懶惰、漠視、分心,其實也能成為幫助我們學習的好幫手。
這也和我們的大腦有些古怪是分不開的,合理的掌握這些小技巧,對於學習來說幫助會更大。
還有潛意識學習法,號稱「不用動腦就能學會」,裡面涉及的東西比較複雜,更多的是調動感官讓我們的大腦主動的去攝取知識,這樣的效果比被動式的學習更高效。
●如何利用遺忘讓我們記得更牢:
在我們的認知中,遺忘絕對是學習的敵人,相信大家都對「遺忘」都有恐懼和焦慮,然而,本書作者本尼迪克特·凱裡指出,適當的「忘記」可以提高記憶。記憶有兩個能力,分別是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儲存能力是學到的東西存儲在大腦中。儲存越多能力越強,永遠不會減弱。從生物學角度看大腦能儲存量級是幾萬TB級的;而提取能力,是指某項信息被提取到意識中的難易程度,光是存儲不行,需要用的時候,還得能馬上拿出來。
和儲存能力相比,提取的記憶容量很小。感覺到自己記住的東西,是能提取出來的東西。越用記得越牢。總是用不到的,得不到強化,也就越難提取,就是被認為是遺忘的記憶。
科學家對腦行為研究得出:遺忘有兩大正面意義。遺忘可以承擔「垃圾信息過濾器」的功能,在不同環境中,遺忘還能幫大腦發揮一種類似肌肉鍛鍊的作用,先損耗,後增長。
大腦雖然總會「遺忘」一些內容,特別是經歷一段時間後,經歷一番困難重新回憶起這些記憶後,大腦會建立一個更穩固的記憶迴路,讓下一次提取記憶的速度更快。
●可以適當的給自己進行一些測試
自測可以說是功效最好的學習方法之一,測試可以迫使你從幾個可能的答案中選中正確的答案,並且讓你馬上就知道自己選對還是選錯。
而且自測可以大大的延長我們的記憶時間、加深我們對於知識的理解。你可以對著同時或者鏡子背誦你之前記憶的一篇英語文章,或者嘗試把學到的知識講述給你的朋友和家人,這裡和費曼學習法很像,可以結合在一起。
你可以在學習某一本書或者某一個章節之前,可以給自己做一個小測試,不會也不要緊,做完之後,你會對帶著錯誤去學習,效果會更好,目的性也更強。
●如何用考試理論增強學習效果:
考試的作用,大家都明白:一個是衡量,另一個是選拔。學生時代的產物,成人學習若不是為了拿證是不需要也很反感考試的。考試會給人帶來一種壓力感。然而,作者提出,考試其實是一種特別高效的學習方法,考試能讓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事半功倍。
為什麼考試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考試的本質就是強迫你的大腦,從記憶中提取已經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這要求你付出的努力遠比直接重讀一遍要多得多。
更重要的是,記憶被提取的時候還會有額外的附加作用。心理學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從腦海裡「提取」出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會被複製一份再儲存起來,也會在神經網絡中增加新的信息聯結點。這樣一來,這份額外的努力就加強了這些信息的儲存和提取能力。所以說,心理學家把「考試」稱作是「記憶提取練習」,它會讓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被打斷」反而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
在學習和工作中,被人打斷會非常惱火,然而處理複雜問題時,被打斷可以增加更多創造力、工作效率會更高。原來,當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完成某項工作時,一旦被打斷,他會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心還會產生完成這項工作的強烈渴望。
心理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強烈渴望的驅使下,大腦的感知力會充分調動感知、思維甚至心態,去關注身邊的一切,以期完成最初的目標任務,腦海中會捕捉到各種與任務相關的信息。
就像上學時語文老師教我們的:拿到試卷先看看作文再從頭開始做,等到寫作文時,大腦在潛意識裡已經構思好久了,是不是也算(故意)被打斷。
●交替練習要優於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一直被提升到專業學習的高度,「10000小時定律「就是「刻意練習」的佐證。大家一直認為,刻意練習提倡的是更直接、更專精、更頻繁的訓練,更有助於人們掌握一項技能。
但本尼迪克特·凱裡卻提出不同的觀點,不論是在掌握運動技巧,還是認知訓練上,採用隨機交替的練習方式,都能讓大腦更好地做出面對意外挑戰的準備,總體的應變能力大大提高。
●睡眠也可以幫助學習
睡眠有幾個不同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篩選並鞏固存入腦中的信息。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於前半夜的睡眠)對鞏固數據信息類的記憶非常重要,包括名稱、日期、公式、概念等。如果你要迎接一項注重記憶的考試,比如外語單詞、人名與時間、化學結構等,那麼備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時的時間上床睡覺,以充分保證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後早早起來再快速瀏覽一遍備考材料。
●複習時不要光看
一字一字地看一遍對你的學習不會有多少加深作用。給書上的公式或者文字劃上螢光線也沒多大作用。這兩種做法都屬於被動式學習,都容易使你產生科學家所說的「熟練度錯覺」。反過來,你在看過一遍螢光筆划過的內容之後,合上筆記,再把它們默寫出來,則能讓你的記憶系統運轉得更加費力,因此你的複習效果也就強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