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是不同尋常的,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時間首次推遲一個月,但終於歷經艱難過去了,這也表示著,高一高二的學生離高考又近了一步。
尤其是高二升高三的學生,經過長時間的疫情,在家待了這麼久,開學還沒怎麼學,還沉浸在「高考距離我很遙遠」的夢境中沒緩過來,怎麼就升高三了??高考怎麼突然離我這麼近了!!!
對此,高二升高三的學生表示:「就當做是一場夢」...
尤其是現在疫情反覆,之後有可能還要面臨在家學習的困境。對於自律的學生可能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對於自控力差的學生,再加上還要面對這麼緊張的學習時間,那就是一場不小的挑戰了,這時候掌握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
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學習方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三種著名的適用性很廣的學習方法,趕快來看看是否適合自己!
費曼學習法
釋義:
費曼學習法,就是以教授的方式,逼迫自己自覺,甚至是開心的完成有意識的主動學習。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授給他人的學習吸收率可以達到90%,而費曼學習法就是表面上看,是在教別人,其實是在以教的方式「逼」自己查漏補缺。
應用:
費曼學習法可以簡化為四個單詞:Concept (概念)、Teach (教給別人)、Review (評價)、Simplify (簡化)。
第一步:概念
拿出一張白紙,在上方寫下你想要學習的主題。
第二步:教給別人
想一下,如果你要把它教給一個小孩子,你會講哪些,並寫下來。
這裡要注意,你的教授對象是一個8歲的孩子,他的詞彙量和注意力要剛好能夠理解基本概念和關係。
第三步:評價
在第二步中,你不可避免地會卡殼,忘記重要的點,不能解釋,或者說不能將重要的概念聯繫起來。
這一反饋相當寶貴,因為你已經發現了自己知識的邊緣。這是學習開始的地方。現在你知道自己在哪裡卡住了,那麼就回到原始材料,重新學習,直到你可以用基本的術語解釋這一概念。
第四步:將語言條理化,簡化
現在你手上有一套自己的手寫筆記,檢查一下,確保自己沒有從原材料中借用任何行話。再將這些筆記用簡單的語言組織成一個流暢的故事。
將這個故事大聲讀出來,如果這些解釋仍舊不夠簡單,或者聽起來比較混亂,這意味著你要理解這個概念,還需要再做一些學習。
西蒙學習法
釋義:
是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的一個理論:「對於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
應用:
這種學習法的高效原理在於,連續的長時間學習,包括對之前學習內容的應用,這樣就省去了大量的複習時間。
如果用燒水來做比喻,就是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個小時也燒不開,如果連續燒,1個小時就夠用了。
西蒙學習法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也有人提出頻繁地使用大腦,會不會造成精力衰竭呢?
研究表明,人腦潛力是很大的,據稱人的大腦是由15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每個神經元可以接受數千種不同的信息,可以貯存相當於一個人讀了300萬年書所接受的信息量。
熱愛學習的人沒有課堂的限制,但是沒必要把一切都往腦子裡塞。
人的知識面總是大於實際需用的知識,現代人的有效知識大約相當於他總知識的10%。我們可以對目前學的知識進行計算,看有多少是必須要掌握的,然後再按有效知識進行學習。
沒有必要面面俱到,應從實際出發按創造目標的需要選修知識。這樣學習的知識都是有用的。
刻意練習
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因此,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釋義:
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是,假設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
應用:
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
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
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
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只有在學習區裡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大量重複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複。
首先要把整個知識內容過一遍,然後再把它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掌握。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沒有經過事先的重複訓練,一個人面對不常見的問題往往會不知所措。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不熟悉的問題集中訓練,而不是期待在做題中碰到。
持續獲得有效的反饋
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於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
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精神高度集中
「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樂課,而是單獨練習」。
科學家們曾經調查研究了一個音樂學院。他們把這裡的所有小提琴學生分為好(將來主要是做音樂教師),更好,和最好(將來做演奏家)三個組。
這三個組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從8歲左右開始練習,甚至現在每周的總的音樂相關活動(上課,學習,練習)時間也相同,都是51個小時。
研究發現最好的兩個組學生平均每周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
最後
學習的方法有很多,學長學姐的傳授的經驗也有很多,但並不是每一種都適合自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這就需要不斷的嘗試。
不要害怕嘗試,事情還沒有開始,怎麼就知道自己做不到呢,要有勇氣去走出第一步。走錯路不要緊,最怕在原地不動的人。我們要知道努力的過程也是一次收穫。
現在還不晚,還有試錯的機會。趕快行動起來,改變自己吧,就從現在開始!
祝大家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早日逆襲,實現自己的夢想,加油!
END
【致各位讀者】
微信又又又改版啦!如果您不想錯過新信息,千萬記得標星【學化化學】;每次閱讀後,右下角點個【在看】,左下角【分享】到朋友圈。這樣,我們就不會輕易錯過啦!歡迎【關注、分享、點讚、在看】,這是您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際網路等公開渠道,由公眾號學化化學整理。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本公號僅供參考與交流,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