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級心理諮詢師陳妥
朋友的孩子今年中考,初一入學時在普通中學成績排名中等,中考卻逆襲考上排名全國前十的重點高中,更是在暑假過後的考試中衝進全校前30,可以說是從平平無奇逆襲到了全市前列,在如今初升高比率僅百分之四十多的環境下,重點高中裡的尖子生可以說是妥妥的學霸了,我們得知消息都有些雀躍,一路看著孩子長大的,他確實不是天資出眾超愛學習的那種,朋友卻挺淡定「這是他應該取得的成績,只要方法用對,每個孩子都可以。」
跟一路學霸上來的牛娃不同,他的逆襲之路可以說是「普通人」「普通孩子」真正可借鑑的成功之路,那就是——既打破了天賦之說,又不是傳說中自律出眾「愛」學習的孩子,只是一個努力的家庭一個認真的孩子用對了方法的求學之旅。
提到學霸,家長們也有一些刻板印象:學霸要麼天賦極高;要麼就是品格出眾一心只想學習,每天睡在學業裡鑽研;要麼就是從小牛娃,家裡付出無數時間、金錢、精力培養出來的。再看看自己家表現平平的孩子就只有一邊送培訓班一遍焦慮一邊上火——不自覺、不主動、心思不放在學習上、只想著玩就來勁,學習敷衍了事……
那麼,天生自覺、主動、愛學習、一門心思只想學習的孩子多嗎?靠指望孩子突然覺悟打通任督二脈自律自控出成績現實嗎?畢竟在初升普高這一關卡,用我所在省份的大數據是要淘汰掉57%的孩子去讀職高,也就是說15歲尚未成年的孩子就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來,他們有這個心智,有這個行動能力嗎?
被錯誤理解的自律,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自律,出自《左轉.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來自百度百科)
自律是種美德,不管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還是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中,我們對自律這個詞也印象太深刻了,有此品格對於一個學生、對於任何一個人都太重要了,幾乎是做成一件事的標配。
於是,當孩子喊三五次才肯去做作業,玩起遊戲不想放,一做作業不是上廁所就是喝水,我們看著孩子上小學升初中然後雞飛狗跳,從心裡一咯噔到瓦涼瓦涼的——這個不自覺、不自律、不愛學習的的熊孩子,求學之路只怕艱難。
可是我們真的了解對於一個尚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麼叫自律嗎?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講過她女兒成長的故事,玩起遊戲的時候能玩一天一夜,她都要把飯送到電腦前面,但是她學習起來寫論文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專心鑽研一天一夜熬通宵不睡覺,這樣的孩子能說她是自律呢還是不自律?
積極心理學認為「自律是一切美德的皇后」,那麼我們來看看孩子自律的特徵:
1、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衝動直到恰當的時機;
2、自覺控制、調解自己的情緒;
3、有紀律,自覺規範自己的感覺與行為,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遵守道德規範注重禮儀。
不難發現以上三條並不苛刻,絕大多數孩子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到了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自律的孩子!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尚且要三四十歲,甚至五六十歲上才能概括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而那之前的漫長歲月,尤其在兒童青少年時期,並不是每一天每一刻都是「自律」的,這些品質是慢慢形成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因此,打破關於自律的刻板印象,自律的孩子從來不是文曲星下凡像個機器人一樣自律,我們要建立新的正確的認識——我的孩子是一個自律的孩子。
每個孩子心裡與生俱來都有一顆自律的種子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擁有這二十四項品格優勢,只是不同的個人在每項品格上的強度不同。」
「優勢是一種心理特質,它穩定地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並且個體在不同的情景中都會顯現出這種特質。」
——《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組織了心理學家開展關於人類的美德和品格優勢的分類研究,歸納出全人類都珍視的六大美德,以及構成這些美德的二十四項品格優勢,自律也就是自我控制,正是其中一項品格優勢。
孩子是不是大多數時間都能按時完成該做的作業?
孩子即使想玩遊戲,是不是在約定好之後能在完成作業以後再玩?
玩遊戲的時間截止了,儘管可能需要提醒兩三次才會放下電子設備,但是放下過後他是不是依然情緒平和的該幹嘛幹嘛?
孩子正在玩遊戲,家人有事要一起出門臨時打斷了,他是不是也能放下遊戲一起出門?
孩子是不是也能控制自己的語言,不罵人,不說損人的話,不說得罪人讓人難堪的話?
甚至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到了提醒後還不關掉,家長拿走電子設備時,孩子即使生氣也不會頂嘴?
……
如果孩子能做到以上行為,那麼自律的種子長勢良好。當一個孩子能夠做到克制欲望;等待恰當時機;控制不良情緒,就已經是一個自律的孩子了,若尚有欠缺,那麼需要的是家長的引導和培養。若需要在學業上更進一步,那就需要我們將自律的品格優勢培養得更強大。
幫孩子強化自律,請溫和且堅定
我要文前那位學霸媽媽跟我說點具體細節:孩子初一了解升學情況以後,就定下目標要考重點高中,於是一家人一起探討學習規劃——每一天的學習任務當天全部過關,包括每一個英語單詞,每一個數學公式,每一段地理知識點,用朋友的原話「不放過一個單詞,別放棄,別算了,別暴躁,也別失望,堅持下去。」
這孩子也和大部分男孩一樣超喜歡玩遊戲,但是他們家的遊戲時間是用積點卡兌的,按孩子的表現情況換時間,比如平時成績是90分,那麼任何一次考試只要90分就能換20分鐘的遊戲卡,考到95分就能換到40分鐘。作業情況,口算成績,任何競賽,任何榮譽等等,都能換到積點卡,有遊戲卡,有赦免卡,還有心願卡,睡懶覺卡等等等等。
而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朋友提到次數最多的次就是——「溫柔且堅定」,她就是用著正確的觀念和方法,首先相信孩子有這個能力,他們就不驕不躁的陪著孩子成長,果然幫助孩子將自律的優勢培養起來,體現在學業成績上然後在非常關鍵的人生節點逆襲成功。
陳海賢老師《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中提到「當別人跟我們說一件事時,他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這種角色期待提供了行為線索,讓我們不自覺地順應,做出符合別人期待的行為。」
只有我們真正從心底相信孩子是個學霸,是個自律的孩子,是個好孩子,是個優秀的孩子,是個上進的孩子,而我們作為父母,是信任他的,認可他的,支持他的,看好他的,處在這種角色和期待中,孩子才會有符合期待的行為發生。
因此我們既要正確的認知,掌握具體的方法,又要把自律的品質落實到學業上去,將這個品格優勢培養得更強大,剩下的就是日復一日「溫和且堅定」的陪孩子執行。
《幸福的科學》中提到「只有有了具體、清晰的規則和知道,學生們才知道每一步該怎麼走,學習才能事半功倍。學習和掌握規則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掌握之後可以終身受用。」
孩子,你去預習功課。孩子可能拿著書讀兩遍就過了。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釐清怎樣預習效果才是最好的,預習具體到每一步該怎麼做。
孩子,考試時要沉著冷靜,細心點。孩子考試時遇到問題還是不知道怎麼解決。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釐清思考答題的順序,以及遇到難題該怎麼辦。
孩子,計算題又出錯,你給我認真點。孩子很可能下次還是會繼續出錯。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怎樣檢驗計算結果。
當我們把長遠的求學目標落實到每天的學習計劃中去,用正確的規則和方法進行學習,在每一天都能溫和且堅定的陪伴、督促、引導孩子堅持下去,已經具備了自律這一品質的孩子,不就在成長的路上將自律這個品格變強變大了嗎?
孩子在初學走路的時候,我們耐心的牽引;
孩子在初學說話的時候,我們不厭其煩的重複;
孩子在培養自律這一品格時,我們也要溫和且堅定地陪他走一段。
如果在陪伴孩子成長的細節中還有疑惑,怕因為觀念上的錯誤導致南轅北轍,最好的指導書就是——《正面管教》,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