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表牛津博士建議:我希望在讀博士之初時就能知道的20件事

2020-08-28 人工智慧前沿學生論壇

博士學習階段最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問題?

編譯:公眾號-Hanson臨床科研

原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332-x

英國牛津大學的Lucy A. Taylor博士整理和總結了她最想在讀博士之初就能知道的20件事情。 這組建議發表在Nature雜誌。

相信這組建議將會影響一代代的博士生,使他們更有效率,成果更大。

開始讀博的時候,感覺困難重重。現在回頭看,有一些事情,我真希望我在讀博士之初就知道。

所以在這裡,我整理出牛津大學動物學系博士生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的一些建議,以幫助那些馬上要步入博士學習生涯的同學們。

Lucy Taylor 2018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1. Maintain a healthy work-life balance by finding a routine that works for you.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平衡工作和學習的時間。找到這種平衡以平穩的開展工作,比急功近利高強度工作要明智的多,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2. Discuss expectations with your supervisor.

與導師及時溝通你的期望。每個人的工作方式不一樣,明確自己的期望、需求,並及時與導師溝通,可以幫助你提升效率。


3. Invest time in literature reviews.

大量閱讀綜述。讀這些文獻,無論是你在進行數據收集之前或是之後,對於設定研究目標、總結研究結論都非常有幫助。


4. Decide on your goals early.

儘早設定目標。閱讀院系學習指南,根據論文要求,設定讀博的目標及研究的問題。目標設定後可能會更改,但是明確的計劃有助於保持專注。


5. 「I don’t need to write that down, I』ll remember it」 is the biggest lie you can tell yourself !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儘可能地做筆記,即使你覺得這沒有用。筆記內容包括:會議記錄,研究方法細節,代碼注釋等等。


6. Organize your work and workspace.

打理好自己的工作空間。尤其可以用小紙條做標記,以幫助你儘快找到需要的東西。前期多做一些工作,後期可節省很多時間。


7. It’s never too early to start writing your thesis.

儘早開始撰寫論文!即使最後你沒有使用前期所寫的論文,儘早動筆並讓導師審閱也是有意義的實踐,尤其可以幫助理順頭腦中的思路。


8. Break your thesis down into SMART goals.

用SMART原則(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的和有時間限制的)把論文撰寫過程分解為若干小的目標。在你的待辦事宜中,「撰寫研究結果第一段的草稿」要遠遠好於「撰寫第一章」。積跬步終至千裡。


9. The best thesis is a finished thesis.

最好的論文是「已完成」的論文。無論你如何精心雕琢第一遍手稿,它都會被退回進一步修改,而且要在最終提交之前進行多次修改。所以儘早完成手稿讓導師審閱吧。


10. Be honest with your supervisor.

誠實對待導師。如果自己有不懂的內容,實驗沒有做好,或者是他們忘記給你反饋,你都要及時的告知導師。越誠實,和導師的關係越好,他也能越多的幫助你。


11. Back up your work!

記得做備份!每周備份研究進展,萬一資料丟失,也不至於焦頭爛額。


12. Socialize with your lab group and other students.

與實驗室同事朋友搞好關係。這有助於交流經驗,提高研究效率,甚至交到知心朋友。


13. Attend departmental seminars and lab-group meetings, even (or especially) when the topic is not your area of expertise.

積極參加院系研討會,實驗室小組會議,即使(尤其)會議內容是你不熟悉的領域。會中所學到的知識,可能會影響到你的研究進展甚至未來的職業生涯。經常出席會議,也會增加你的曝光率。


14. Present your research.

對他人展示你的研究內容。可以在實驗小組中,或者是組外會議中進行展示。剛開始可能有難度,但是勤加練習就會越來越簡單。這是拓展人脈,獲得反饋的絕佳辦法。


15. Aim to publish your research.

儘量發表自己的研究內容。即使最終發表不了,撰寫論文並投稿也有助於學習新技能,並豐富自己的簡歷。


16. Have a life outside work.

注意勞逸結合。即使你願意把實驗室當家一樣,也要偶爾「離家出走」放鬆身心。可以進行體育鍛鍊,參加俱樂部,培養自己愛好,去度假或者是與朋友聚會來放鬆頭腦。


17. Don’t compare yourself with others.

不要與別人比。讀博是進行原創研究,探索新知識的寶貴機會。每個博士項目都是不一樣的,你只需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上即可。


18. The nature of research means that things will not always go according to plan.

研究的本質註定研究過程中會困難百出。遇到挫折,不要氣餒。平復心情,休息一下再繼續。失敗的實驗,也可以作為成功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寫入。


19. Never struggle on your own.

不要獨自面對困難。積極與同學,導師真誠交流。向別人求助一點也不可恥。你並不孤單。


20. Enjoy your PhD!

享受讀博過程!這可能很難,而且肯定有時候你會想,如果自己有一份「正常的工作」,而不是讀博,該有多好。但是讀博註定充滿美好經歷,而且是一次自己能專心研究自己感興趣領域的寶貴機會。慶祝自己的成功,享受生活!


相關焦點

  • Nature發表牛津博士建議:我希望在讀博士之初時就能知道的20件事
    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順利的拿到博士學位都很困難。有些學校不光要求在某頂級期刊裡發表一些論文,還需要你時刻待命為「老闆」解決一些問題。這一路上你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失敗。如果在讀博士之前,有些人能夠給你一些有益的建議,可能「打怪」之路會順暢一些。
  • 牛津美女博士分享:讀博士前要了解的20件事
    20件事。牛津大學博士Lucy A. Taylor分享了她希望自己在讀博士前就明白的20件事,包括如何確定研究目標、閱讀文獻、進行學術社交活動、如何處理與導師和同學的關係等,值得有志讀博或正在讀博的同學們參考。近日,機器學習大牛、谷歌AI總負責人Jeff Dean發推轉帖,推薦了一篇剛畢業的博士生寫的文章,內容與技術無關,而是關於攻讀博士學位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小tip。
  • 牛津大學博士給你的20條建議——查爾斯沃思論文潤色
    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博士Lucy Taylor在 Nature Careers Community發表了一篇關於獲取博士學位的心得文章,非常有意義,現分享給作者們,希望有所啟發。Lucy Taylor於2018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Nature作者 : Lucy Taylor | 來源:Nature | 編譯:查爾斯沃思想要攻讀博士學位可能很難。
  • 還是在讀博士的她為任職的雙非院校帶來一篇Nature!
    六盤水師範學院為該論文第三完成單位,陳紅副教授與其英國牛津大學的合作夥伴Luke Parry博士為該成果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馬曉婭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雲南大學翟大有研究員和英國布裡斯託大學Jakob Vinther博士為該論文的合作作者。
  • 牛津博士的凡學式煩惱:「我和英國財政大臣在同一個食堂吃飯」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最近總有人誇大英國疫情,說什麼商店不開門、學校要打烊之類的話題,做為一名在牛津在讀博士,英國疫情嚴峻與否我有發言權。前兩天牛津剛剛解封一個月的lockdown,這座古老的城市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對於還在讀博士的我們而言,這次lockdown對博士們的影響並沒有像上一次那麼嚴重。
  • 迷茫中的在讀博士:導師酒後扇我巴掌、發表6篇SCI依然迷茫未來
    但只有在讀博士才知道,他們或許是所有社會群體中最焦慮的人。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實驗室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25歲。在遺書中,他寫道,「我的痛苦,你從未感同身受……」實驗數據出錯、延遲畢業、沒有SCI論文,到底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 在讀博士每月補貼多少錢?知道後直接不想工作!讀書比工作掙錢
    在讀博士每月補貼多少錢?知道後直接不想工作!讀書比工作掙錢 可是,在我們國家,本科生一直都不缺,博士研究生人才卻可遇不可求,我們國家博士研究生比例在國際上並不靠前!很多人不選擇考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社會經濟壓力較大,都希望早點工作,早點掙錢補貼家用。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因此並不能確定這一建議是十分正式,且已經納入學位申請、授予程序的,還是只是在媒體報導時提及。確定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離開了學術標準與規範的媒體建議,除了博眼球之外,還會誤導學術評價標準。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譚仁祥和化學化工學院梁勇發表的論文被《nature》發表,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南京大學傳統強勢學科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nature》論文,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唐峰的經歷更充滿各種神奇,高中時曾是全班倒數第一,高考時卻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
  • 西安交通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16篇SCI,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E等國際頂尖主流期刊發表了8篇SCI論文,加上8篇作者身份的SCI論文和4篇EI論文,被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錢學森學院院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因為這個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程序沒有對外公開,很多人並不知道究竟是哪個人或者哪個部門提出來這個建議的,然後隨著媒體對這個事件的瘋狂報導,很多網友開始質疑孫光宇是想通過走後門、走捷徑的方式拿到博士學位,並要求學校要嚴查此事。
  • Nature力薦:讀博士的4條「黃金法則」
    因為,如果不知道這個領域的都已經做過的每個研究,我又如何能開展研究呢?幸運的是,讀研究生的第一年,我運氣很好。儘管我滿心焦慮,但卻得到了資深物理學者們的引導,他們堅持認為,我必須先開始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這就好比遊泳,要麼選擇淹死,要麼奮力遊過去。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這樣做真的有用,我很快便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
  • 牛津博士抨擊蔡英文:對博士論文擦脂抹粉,卸妝恐更驚悚
    牛津大學博士徐永泰2019年9月起連續發表4篇有關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論文的文章,做出蔡論「存放地點不對、呈交時間錯過、內容和形式都不達標」的結論;當時人在英國的他偶然介入調查,查證之後發現被蔡英文告的3位教授不但沒說錯,而且有憑有據。
  • 博士有沒有必要發表中文論文,聽聽專家們的看法
    論文撰寫所以就有導師提出,博士在讀期間必須發表一篇中文論文才能畢業,也就是用這種硬性指標的方式來促進博士對中文文字表達的訓練。但是對於博士期間繁重的科研任務和論文壓力,花時間寫中文論文帶來的作用感覺並不大,既不能作為畢業的條件,又不能作為找工作的代表作,所以面對博士到底有沒有必要寫中文文章的問題,塔主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改進:1.碩士畢業要硬性規定發表中文論文很多地方高校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要求比較低,在讀期間只需完成畢業論文就可以,而不需要發表期刊論文
  • 應屆碩士被建議破格授博士學位?學院回應:並未進程序 希望別炒作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9月7日,一條「應屆碩士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當天,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一位工作人員回應封面新聞稱,學校並沒有授予孫光宇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答辯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過度擴大。
  • 牛津博士直播化學實驗走紅:希望傳播化學樂趣
    原標題:牛津博士直播化學實驗走紅:希望傳播化學樂趣新京報訊(記者劉怡)一股綠色泡沫衝向房頂,引發學生們驚呼……憑著「大象牙膏」等實驗,英國牛津博士走紅網絡。在人生的前30多年裡,戴偉(David G.Evans)先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到布裡斯託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在埃克塞特大學任教,從未踏足過中國;22年前,因為對中國的好奇,他來到中國做教授。
  • 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跟著大牛的在職博士開心了,年節打點下,三年畢業不是夢啊。跟著大牛的被器重的碩博開心了,早點發表個兩三篇,國獎有望啊。這種文章從設計之初就寡淡無味,但大家發文章並不因為它水就不發了,畢竟考核畢業項目都需要研究成果啊(論文)。發了,只會覺得總算發了,可以畢業,可以結題了,有的是慶幸。當然還會有人像我一樣對這種科研和文章的鄙夷,原來sci也就這麼回事。
  • 玉琪:在讀博士硬核分享|月月談Vol.4
    老齡化現狀和老齡化研究 |36『02』『-40』22『』讀博士你需要知道的事讀博的誤區、可能性 |45『10』『-56』30『』學術論文與投遞怎麼投、要注意什麼|57『25』『假設讓這一類同學掌握了設計思維的工具,他們可能就能夠利用這個工具,在他們本專業進行創作和創造。像我們國內的同學也存在的這樣一個問題,包括國家也在提倡的,就是希望學設計的同學能夠擁有更多跨學科的背景,有一些大學也非常鼓勵醫藥,電子,機械等專業的同學加入到設計學院進行學習。
  • 外國語學院舉辦「我的博士求學之路」博士生校友講座
    攻讀博士期間,主持立項國家社科、教育部、國家民委、遼寧省教育廳等各級各類項目近10項。因疫情影響,蔣雲鬥的分享以視頻聯線的形式進行。他首先以「人大準考生」、「人大考生」、「人大學生」和「人大畢業生」四個關鍵詞概括了自己從報考到畢業的博士求學歷程。作為第一個國內培養的日本古典文學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蔣雲鬥分享了自己如何從導師指導、師門發表、廣泛閱讀和精選旁聽四個方面開展博士學習。
  • 聽聽牛津博士怎麼說
    聽聽牛津博士怎麼說 《HI天津》 帶您一起歡樂度周末 1 喬思 牛津大學語言教育學的在讀博士 現在致力於
  • 在讀女博士一作發Nature:發現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陳紅現為六盤水師範學院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09年從四川大學生科院碩士畢業後,6月開始在六盤水師範學院任教)、雲南大學在讀博士,六盤水師範學院作為完成單位之一,該論文系她在攻讀博士期間的主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