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津博士直播化學實驗走紅:希望傳播化學樂趣
新京報訊(記者劉怡)一股綠色泡沫衝向房頂,引發學生們驚呼……憑著「大象牙膏」等實驗,英國牛津博士走紅網絡。
在人生的前30多年裡,戴偉(David G.Evans)先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到布裡斯託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在埃克塞特大學任教,從未踏足過中國;22年前,因為對中國的好奇,他來到中國做教授。
如今,戴偉已成為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和化學科普專家,習慣了「中國式」生活,過年時還去農村體驗最純正的年味兒……最近,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戴偉,開通了快手帳號直播化學科普實驗,其帳號粉絲超過200萬,直播最高播放量達到1500萬。
戴偉在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我覺得中國會越來越好」
新京報:第一次來中國是什麼時候?
戴偉:我第一次來中國是87年,為了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之後每年幾乎都會因為開會來中國一次或者兩次。96年到現在,我就一直在北京化工大學工作了。
新京報:那時候您看到中國是什麼樣的?
戴偉:那時候中國的發展速度比較慢,所以跟當時的英國完全不一樣。我記得,我有次去上海,晚上六點半想出去吃飯,發現餐廳都關門了,那時候餐廳都是國營的,固定營業是5點到5點半,5點半以後就沒人給你做飯了;還有一次,我在上海的公園散步,看見兩個年輕人走進一個比較黑暗的角落,沒多久,一個保安就拿著一個手電筒衝進去把他們拉出來。
所以在那時候,在中國不僅是餐廳吃飯不容易,談戀愛也不容易,哈哈。
新京報:當時的中國為什麼吸引你留下來?
戴偉:我來中國之前就一直對中國感興趣。因為那時候中國比較封閉,在英國幾乎看不到關於中國的新聞。我就很好奇,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中國人,他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對科學研究感興趣,也對未知的國家感興趣,就一直在搜集中國的資料。
大學畢業後我成了大學老師,正好我們的研究領域和中國有合作,我來了很多次中國後,看到中國的發展變化非常大,我覺得中國會越來越好,我希望在中國做一點自己的貢獻,所以就決定留下來。
戴偉為孩子們講解化學知識。受訪者供圖
「想讓孩子們認識到化學的美麗」
新京報:為什麼想把實驗視頻發到快手上?
戴偉:視頻是我的助手發到快手上的。因為我覺得,北京上海的家長可以常帶孩子去科技館,但是三四線城市的孩子沒有這種資源。網絡是個公平的平臺,大家都可以在上面享受科學。
新京報:孩子們對這些實驗是什麼反應?
戴偉:很多學生在剛見到我的時候,說覺得化學真無聊;他們跟我一做實驗後就發現,嘿,化學真有意思!
中國和英國教育不太一樣。要在英國上大學,很多考試直接跟做實驗有關係,如果學生不經常做實驗,他拿不到分,就考不上好大學。但在中國,沒有做過實驗也可以,因為高考分數跟做實驗沒有關係。
七八歲的孩子好奇心很強,要抓這個機會讓他們動手接觸科學,太晚了很多學生的好奇心就下降了。我希望通過實驗推廣,讓孩子們認識到化學的美麗和重要性,讓化學在大家眼中變成一件真正有意思的事兒。
新京報:您現在還會常回英國嗎?家人會擔心您的生活嗎?
戴偉:我每年都會回英國看望家人和朋友,主要是看我媽媽和妹妹。我媽媽20年前來中國看過我一次,當時她看到我在中國有很多朋友、生活條件也不錯後,她就不擔心了。
我在中國有很多朋友,每年過年我都跟著朋友回農村老家,跟他們吃好吃的、喝酒、聊天,非常開心。我在農村也學會了打麻將,不過他們都不跟我玩,因為我出牌太慢了。
新京報:您未來有什麼小目標嗎?
戴偉:我現在其實快退休了。等我退休後,我想在中國繼續給孩子們做化學科普,希望化學在孩子們眼中變成一件真正有意思的事兒。
新京報記者劉怡
編輯張太凌校對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