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化學教授為何「不務正業」在中國當「網紅」?這就是答案

2021-03-02 中國日報

1987年,英國「網紅」化學家戴偉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結束後,戴偉學會了一句中文。讓人意外的是,這句話不是「你好」,也不是「謝謝」,而是「沒有」。

他說,當時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會的第一句都是這個。

「因為當時,中國似乎什麼都沒有,如果你去咖啡店或餐館,沒有什麼能點的;如果你去商店,也沒有什麼你想買的。」

Because at that time, it seems that everything in China was "meiyou". If you went to the cafe or a restaurant, there wasn't much to eat. If you went to the shops, there weren't many things that you wanted to buy. 

此後,他更加頻繁地來訪,1996年正式定居。

到中國後,日常工作外,戴偉努力學習漢語。採訪中,戴偉掏出了他當年用來學中文的第一本漢語字典。

「這是我的第一本漢語字典,已經被我翻爛了,都快散架了,都是用膠帶粘在一起的。」

So this was my first dictionary. You can see that it is quite well used so it's falling apart. It's all held together with sticky tape.現在,戴博士的普通話已經非常溜了。談到這些年中國的變化,他用一句話來總結:「中國從曾經的一窮二白變成了如今你想要什麼都能找到」。China has gone from everywhere being "meiyou" to now it seems you can find whatever you want.從1994年起,他開始與北京化工大學的段雪教授合作,並產生了搬去中國的想法。那時,他已經是牛津大學畢業的化學博士,身邊有人對他說:「你瘋了吧,你一個搞科學的,去中國能做什麼呢?」我說,「可能我現在在中國能做的事情還不多」,當時是1996年,「但是過幾年你來看我,你就會明白我為何想搬去中國。」I said, "Well, maybe not so much now. " This was back in 1996. " But you come see me in a few years of time, and you'll understand why I want to move in China."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科研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戴偉在北京化工大學與段雪教授團隊合作,共同開闢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層狀及層柱結構材料研究領域。2002年,他開始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2005年,戴偉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如今,不再有人覺得他當時搬來中國的想法很「瘋狂」,相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來中國「逐夢」。戴偉稱:「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爭奪人才,但是中國的競爭力在日益增強。」「事實上,不只是外國人來中國工作,以前許多出國讀博或博士後的中國學生會選擇畢業後留在美國或歐洲,但近些年來,許多傑出人才都選擇回中國發展。」Actually it's not just foreign people who are coming to work in China. Until recently, many Chinese people who went for higher studies to the US or Europe would stay in the West. But now many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eople are coming back.雖然在化學專業領域造詣頗高,但從2011年開始,戴偉的工作重心從科研轉移到了科普,他跑到中國各地的中小學校、科技館,為孩子們展示化學的魅力。最近幾年,他還在短視頻平臺直播化學實驗,穿著白大褂,操著流利的中文,像變魔術一樣還原各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化學現象,獲得了無數學生和網友點讚。目前,他的短視頻帳號擁有超過400萬粉絲。面對戴偉的「不務正業」,身邊很多人包括其他科學家忍不住問道:「你一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北京化工大學的教授,為何要花這麼多時間教小朋友們化學知識?」前不久的9月11日,戴偉作為科普工作者代表,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習主席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這讓他這種花很多時間搞科普的人備受鼓舞,他表示,如今更有底氣告訴那些質疑的人,「科普和科創都是國家鼓勵的,除了促進科學創新(這是你們大多數科學家正在做的事情),我還在致力於促進科學普及。

I reply that, "Well, it's part of the national policy that as well as promot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which is what you're doing as most scientists do, I'm also promo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如今,他的很多化學實驗視頻播放量都超過百萬,越來越多的孩子由此愛上了神秘的化學,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戴偉在採訪中強調,好奇心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品質,如何保持這種好奇心是科普工作者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確保孩子們有足夠強的好奇心來提出問題,然後為他們提供實際操作、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夠藉此培養科學思考能力,自己解答自己的問題。」
The first step, therefore, is to make sure children are sufficiently curious to ask the questions. But of course they also want to find some answers as well. So by giving him a chance to actually do practical work, do experiments, hopefully they can then develop a way of scientific thinking to actually answer some of their questions.戴偉相信,年輕人就是未來的科學家們,未來的科技發展也要依靠現在的年輕人。他希望所有熱愛科學的青少年畢業後能夠繼續在科學領域深造,「在你們的黑頭髮變成像我一樣的白頭髮之前,你們會發明出能夠造福社會的東西」。

相關焦點

  • 直播化學實驗吸粉300萬,「網紅」洋教授來寧「玩」科普
    12月21日上午,牛津大學博士、「網紅」戴偉(David G.Evans)教授在江蘇科技館為南京的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化學實驗課。作為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科普大V,很多人是通過短視頻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 網紅教授的「網紅課程」為何叫好又叫座
    原標題:「網紅課程」為何叫好又叫座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憑藉對古詩詞的獨到見解以及接地氣的授課方式,在抖音短視頻上成為網紅教授,引發了網友對老師授課方式的討論。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將妙語連珠的思修課拍成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更登上電視公開課《開講啦》,面向全國學生授課。在對網紅教授課程的評論中,「自己學生時代為什麼沒有遇到像這樣的老師」一類觀點得到網友的最多認同。眾多網絡公開課平臺中有著海量課程,但能贏得學生喜愛的課程屈指可數,這是當前高校課程情況的縮影。網紅教授的授課有何不同?為何能贏得眾多學生的喜愛?
  • 在中國「玩」科普的網紅洋教授:185個短視頻讓化學實驗秒變魔法
    做實驗、錄視頻、開直播……戴偉成了「網紅」教師,他正嘗試用最有趣的實驗、最流行的平臺科普化學。在他的「科學秀」上,化學實驗被冠以可愛的稱呼——「阿拉丁神燈」「大象的牙膏」「法老之蛇」。但好玩的背後,是科學的思維。2018年9月6日,福州,戴偉教授正在為學生進行化學反應實驗。
  • 不務正業!烏克蘭網紅留學生因寫不出博士論文,慘遭湖南大學清退
    對此大家紛紛表示,高校能落實「嚴出」政策是一件大好事,這不僅能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對國家未來建設也是大有裨益的。其實,武大並非是第一所拿「留學生」開刀的高校,在武大之前還有很多高校也搞過類似工作,比如湖南大學就曾將網紅留學生喬麗婭清退。喬麗婭是一名來自烏克蘭的留學生,先前在湖南大學讀完碩士後,又繼續在該校攻讀博士。
  • 面對面丨「化學魔法師」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路
    我有兩個愛好 一個是化學 一個是中國戴偉本名大衛·埃文斯,1958年出生在英國伯明罕一個教師家庭,他第一次接觸化學實驗是在學校的化學課堂上,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他開始購買相關的儀器和化學藥品,在自家廚房裡做實驗。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後,戴偉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 網紅校長鄭強教授為何選擇離開浙大出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呢?
    我們經常會聽聞中西部地區高校名師、教授被東部高校挖走,但鮮有東部高校名師、教授被中西部地區高校挖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這對於中西部高校的發展進步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 這位英國網紅化學家,用科學數據證明逃離中國的建議有多荒謬
    在人生的前30多年裡,戴維(David G.Evans)先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到布裡斯託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在埃克塞特大學任教,從未踏足過中國;22年前,因為對中國的好奇,他來到中國做教授。如今,戴維已成為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同時,他還將更多精力投身到化學科普工作中。
  • 會變魔術的洋教授:我就倆愛好,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
    至今保留在英國家裡閣樓上的一摞摞雜誌,和他一起見證了中國的變化。1987年,第25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在南京召開,這是化學領域的一次國際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已經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從事化學教學和研究的戴偉受邀參會。「1985年,在希臘舉辦的24屆大會閉幕式上,就宣布了下一屆大會的舉辦地,那時我特別興奮。」油墨紙頁中的畫面終於要在他眼前成為真實的生活場景。
  • 網紅教授鄭強: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
    文/微談教育在視頻媒體平臺上,浙江大學教授鄭強成為教授中的網紅。最近,他的一個視頻在網絡上走紅。鄭強教授認為,英語耗費了中國青年寶貴的時光,這20年時間裡,我們過分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實際上是我們民族極其不自信的顯著表現。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英語不重要了嗎?其實不然。一直以來,英語都是一個工具,一個信息傳播的工具。學好英語,能夠獲取更豐富的信息。
  • 不想當流量網紅的教授不是好詩人:杜駿飛「碰瓷」北大網紅李雪琴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杜駿飛關注到了北大網紅李雪琴,並認為李雪琴是一個討好型人格,並送給了李雪琴幾句誠懇的個人建議南京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創會會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駐院學者、兼職研究員,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兼職教授。作家,詩人。研究領域:網際網路傳播,新聞理論,傳播與中國問題。2020年,杜駿飛獲聘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牛津博士直播化學實驗走紅:希望傳播化學樂趣
    原標題:牛津博士直播化學實驗走紅:希望傳播化學樂趣新京報訊(記者劉怡)一股綠色泡沫衝向房頂,引發學生們驚呼……憑著「大象牙膏」等實驗,英國牛津博士走紅網絡。在人生的前30多年裡,戴偉(David G.Evans)先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到布裡斯託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在埃克塞特大學任教,從未踏足過中國;22年前,因為對中國的好奇,他來到中國做教授。
  • 用化學實驗點燃「科學夢」網紅「洋教授」為懷化中學生上化學課
    戴偉教授在做化學實驗戴偉教授在做化學實驗懷化新聞網訊 9月5日上午,北京化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戴偉(David G.Evans)教授受邀來到懷化市鐵路第二中學,在「科技列車懷化行」活動——科普達人秀的舞臺上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化學是什麼」的化學科普講座,為師生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科技盛宴。
  • 牛津大學公布面試題 教授:不關心學生知道什麼
    【環球網留學綜合報導】據英國媒體《衛報》網站近日報導,牛津大學依照慣例公布了本年度入學面試例題及其「至關重要」的參考答案。牛津大學的申請者中只有一半可以得到面試機會,在劍橋大學這一數字可達75%。牛津大學鼓勵學生將面試視為一次基於自己專業的簡短談話,他們至少會參加兩次由不同學院教師主持的面試,每次平均持續20分鐘左右。
  • 網紅教授薛兆豐牛津大學演講:《平凡人的經濟學》
    今天,我希望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這段有趣的經歷以及個人的感悟。我想故事的起源,可以說是另一段的「雙城記」。我出生於中國廣州,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長大。我的奶奶住在香港。它在廣州以南只有100多英裡,當時仍屬英屬殖民地。每次來我們家,奶奶都會帶來許多美輪美奐的商品,這對當時許多住在中國大陸的人來說,簡直有些不可想像。
  • 牛津大學博士 中國鄉村搞科普
    原標題:牛津胖博士 中國鄉村搞科普 眼前的場景,對於一年做五六十次化學科普的化學家來說司空見慣,通常,他也會對著孩子們「咯咯咯」地大笑。戴偉完全融入了中國式的生活,他會熱情地向新朋友打招呼:「你好,我叫戴偉,戴帽子的戴,偉大的偉。」   戴偉是牛津大學博士,1996年就來到北京化工大學任教。如今,他長年奔波於中國各地的城市和鄉村,向那裡的孩子們演示各種有意思的化學實驗,時而器皿裡火花飛濺、時而生成一大團或紅或綠的物質。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成為網紅是時代賦予科學家的權利
    因為面對未知,有人高冷地不給答案,有人輕率地批發答案,然後再被打臉。這種不信任,其實是一種源自人性深處的悲哀。 我們身處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也身處一個科學的理解門檻越來越高的時代。這一邊,科學在越來越快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另一邊,高冷的科學家們越來越無法被普通人理解。這力量和陌生感之間產生巨大的張力,讓科學遠離公眾,讓公眾懼怕科學。
  • 「網紅」教師為何能紅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晉浩天抖音、B站、快手,這些新時代的短視頻軟體上,不僅有光怪陸離的人生百態,也活躍著不少名師,他們用獨特的教學教法吸引學生的注意,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網紅」教師。羅翔、戴建業、葛雅琦,從網上火到網下,他們的課不僅學生愛聽,網友也愛聽。羅翔每一次出現在B站,彈幕上密密麻麻「張三在此恭候多時」,成為他和學生之間獨特的密碼。
  • 講座︱牛津教授沈艾娣:歐美人為何認為乾隆帝驕傲自大
    4月13日,北京大學「海外史學名家講座」邀請牛津大學教授沈艾娣開講,圍繞乾隆皇帝致喬治三世的信講述20世紀初大眾對於中外關係認識的起源。這是她研究馬嘎爾尼使團中文翻譯李自標的「副產品」,因為想要給他寫本傳記,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她對乾隆皇帝給喬治三世的信產生了興趣。
  • 劉路:從「不務正業」到中國最年輕教授,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22歲被破格聘為中南大學正教授級研究員,成為中國最年輕教授。「不務正業」的高中生活劉路出生在遼寧大連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家國有企業後勤部門的員工,母親是一家工廠員工。劉路的「不務正業」並不是空穴來風——他因經常不寫作業而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而劉路認為有做作業這個時間還不如用來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習課的時候他也不寫作業,而是聚精會神地看一本厚厚的書,這是一本與高中學習關聯不大(高考範疇之外)的書:大學高等數學!
  • 浙大「網紅教授」怒批留學生辱國,網友拍手稱讚,如今升任一把手
    其中,最火的一段評論當屬一位「網紅教授」毫不客氣卻又鞭辟入裡地批評,他說:「別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一天到晚像個救世主一樣評價自己的國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在一些留學生不知感恩的通病。同時,這位「網紅教授」還有一條入木三分的點評讓人拍手稱讚,他說:「出賣祖國利益的敗類是怎麼來的?就是從痛恨和辱罵自己的國家開始!」這位擲地有聲、直言不諱的「網紅教授」名叫鄭強,來歷更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