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新聞客戶端報導,2019年上半年浙江省教育廳對全省56所本科高校(含獨立學院)的大三學生和45所高職高專院校的大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主要指標(5項)進行了現場抽測。其結果顯示,浙江省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測平均分為70.35分,合格率為86.62%,優良率為14.66%。可以說,這樣的結果實在算不上理想,也讓更多人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隱隱擔憂。
事實上,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已然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就在10月12日,教育部下發了《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學生體育課程考核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可見其嚴重性和緊迫性。
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師反映,現在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對體育的興趣和能力也大不如前。以前的大學生上完體育課後可以去踢球,打籃球,而現在有些大學生連800米都跑不下來,而業餘時間將體育作為娛樂首選的大學生更是少之又少。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比如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後,生活開始變得散漫,一味地放縱自己,作息時間不規律,生活缺乏規律性,晚睡晚起己成為當前一些大學生的通病。還有一些大學生,整天呆在宿舍,幾乎很少參加戶外運動。前段時間,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對全國3069名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5成大學生不能堅持每天吃早飯,近8成學生飯後不運動。如此行為,有健康的體魄才怪。
此外,從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也可以管窺基礎教育中體育觀與健康觀的缺乏。現在一些中小學校普遍比較「重文輕武」,陷於一切為了升學率的泥潭。學生除了應付堆積如山的各種複習題、測試試卷,還要上各類補習班;有的學校到了初三或高三後,學生到了學校後,除了上廁所、吃飯,其餘時間都要在教室埋頭學習,有的甚至把體育課也停了,根本說不上什麼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能鍛鍊了。對此,不論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卻都樂見其成。
而一些家長對自家孩子的「過度保護」,也成了一些學校不願意讓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或課外運動的原因。如果孩子在學校稍有磕碰,就找學校討說法的做法,也讓一些學校對運動有所擔憂和忌憚,有的乾脆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禁止學生參加課外的運動。
但我們都知道,健康體魄的獲得,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一個持久的過程,如果缺乏健康意識和運動的習慣,就難以將體育融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上述提到的這種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則無疑促使了體育運動在生活中的缺失。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沒有個體身體上的健康,便無從談起個體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雖說,體質具有先天的遺傳性且難以改變,但是後天的飲食、運動等失衡或習慣卻也能夠決定身體形態、結構和技能上的增強,這是已經被科學證實了的。
因此,不論是父母也好,學校也罷,除了學業之外,都應該樹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該讓學生的體質健康成為犧牲品。這需要一方面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幫助其樹立健康意識,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繼續加大監管力度,鞭策學生積極投身體育鍛鍊。從這個角度來說,浙江省的這份測試報告算是一種警醒,而教育部頒布的《意見》則是一個改善的方向。
(來源:愛上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