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尤其是對於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來說,不可謂不重要,一個不慎就有可能白白損失掉辛苦積攢多年的品牌知名度。特別是對於中國市場,因為漢語含義的多樣性,汽車品牌在翻譯的時候尤其要考慮周全。
畢竟在千年以前子就曾經曰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所以,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中國人對於名字看得尤其重要。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車企那些成功的,或是不盡如人意的改名。
富士重工:加強斯巴魯的品牌競爭力
富士重工的前身是日本中島飛機公司,二戰中聲名一時的「零」式艦載機的部分生產任務就由這家公司承擔。日本戰敗後,1945年8月16日,中島飛機公司正式易名為富士產業株式會社,主要生產汽車,兼制飛機、鐵路車輛、發動機等。其中,富士重工的汽車部門品牌即為SUBARU。其標誌為6顆星連在一起的牡牛星座,日語音譯「斯巴魯」、英語音譯「速波」。
富士重工將旗下汽車部門及航空部門的品牌名稱統一改為斯巴魯,並將於10月整合產業機械部門與汽車部門,意為加強斯巴魯這一品牌的知名度。另外,2017年是富士重工成立的第100周年。該公司以此作為契機,統一名稱和品牌,加強斯巴魯全球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規劃。
寶馬:最為成功的改名
寶馬也是一個航空業出身的車企,起初的名字是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後來更名為巴伐利亞機械製造廠股份公司。其實在1992年以前,中國市場上的寶馬是不叫寶馬,而是音譯過來的「巴依爾」。哪兒想當時的消費者對這個「洋名字」並不感冒,所以銷量自然好不到哪兒去。
可是不知誰寫出了這一神來之筆——「寶馬」,既體現了這一品牌的定位,又極其符合中國人對性能優秀的交通工具的理解,放在古代,有身份背景的人在古代可不就是以寶馬作為坐騎的。所以說,寶馬在這次改名中獲益匪淺。
雷克薩斯:洋氣是洋氣了,甘苦自知
你跟一個70、80後提凌志,他肯定知道,不就是那個在國內豪華車市場敢跟寶馬奔馳叫板的豐田的子品牌嗎!但是你要跟他提雷克薩斯,估計就蒙圈了。
在2004年豐田將凌志改為雷克薩斯之後,隨著凌志這一名字成為歷史的還有「凌雲壯志」這一深入中國消費者內心的品牌形象,雖說是處於國際化的考量更名為更為洋氣的雷克薩斯,讀起來也確實朗朗上口透著一種貴氣,但好像自從改名之後,雷克薩斯再也沒有在國內市場叫板寶馬奔馳的底氣了。
捷豹:老虎豹子傻傻分不清楚
不考慮「捷豹」這一品牌名稱,單看捷豹車頭的立標,還真有點分不清楚這是個什麼動物。其實直譯過來還真是叫美洲虎,而且美洲虎美洲豹是一種動物。捷豹的商標是一隻正在跳躍前撲的「美洲虎」雕塑,它既代表了公司的名稱,又表現出向前奔馳的力量與速度,象徵該車如美洲虎一樣馳騁於世界各地。
可能是考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豹子跟老虎的體型跟特點的區別,最後選擇了豹,再加一個「捷」字,簡單明了的點出了品牌定位。
品牌是由產品、服務以及產品所賦予的文化等諸多元素經過多年的積累沉澱而成的,雖然構成品牌的因素有很多,但往往到了消費者那裡,品牌的最終認識就體現在名字上。
品牌難得,品牌的知名度更難得,要憑多少年產品口碑的積攢才能獲得。所以說,車企的改名還真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