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雜貨鋪》:回憶70後80後老物件,閒侃北京的老胡同舊巷口

2020-12-20 楚汐思讀繪

「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咱們一說一樂,一玩一鬧,沒必要把自己每天的日子都搞得那麼嚴肅。您說,是不是這道理?

一提起于謙老師,最為我們所熟知的都是他那專業捧哏的「謙大爺」的一面,是郭德綱的好搭檔。但他自詡還有我們不曾注意到的另一面:搖滾協會的副會長,動物園園長……

網圖,侵刪

是的,你沒看錯,謙大爺最大的樂趣就是玩兒,早在他前幾年出版的《玩兒》一書裡,就和我們分享了他這麼些年來養貓、粘鳥兒、養鴿子、摸魚、遛狗、熬鷹、馴馬的各種心得體會。用他的話說,除了「抽菸、喝酒、燙頭」,他的第四大愛好得數動物。為此謙大爺還專門置辦了個小動物園,養著最愛的狗、貓、猴子、鴿子、兔子、大馬、小馬、小香豬、錦鯉……等等。

還真是個名副其實的「頭號玩兒主」。而在我最近閱讀的這本《于謙雜貨鋪》裡,他的封皮簡介也讓人覺得好玩的緊:一個老惦記著您過得開心不開心的北京閒散藝人。

網圖,侵刪

從本書的封面也不難看出,謙大爺的雜貨鋪裡,定是少不了那似遠還近的 60-80 年代的回憶。你瞧那滿是紅磚的背景牆,估摸著應該是 12 寸的老式彩電,那莫名熟悉的彩虹色豎條紋,還有電視上擺放著的那三個未必能有幾人可以準確叫出名稱的老物件兒……

果不其然,謙大爺在這本書裡嬉笑怒罵說的儘是他自小到今的生活趣聞,可以說是他的半自傳性質的作品,也可以說是對 60-80 年代的社會變遷的旁觀實感,更遑論書裡還記錄了不老少的京韻民俗,還有那老胡同舊巷口裡的趣事兒~

01時間為線,帶你回憶童年的老物件

于謙出生於 1969 年,自然他的童年裡更多的是 70 後的回憶。只不過那時候的 「車馬慢」,所以,謙大爺童年裡的那些小物件,也依然承載著很多 80 後的回憶。比如說,那些年的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花仙子》、《黑貓警長》、《藍精靈》…… 還有電視劇《濟公傳》、《西遊記》、《婉君》、《渴望》、《新白娘子傳奇》…… 等等,這些名字至今也依然是我這個 80 後每一提及,就忍不住感慨萬千的記憶點。

1,漸隱在時光裡的老物件:黑白小電視的「缺德天線」

既然說起了電視劇,少不得要提的是那個時候的電視天線。謙大爺在書裡戲稱為「缺德天線」,這是因為當時的 80 年代初,誰家裡要是能有一臺黑白小電視機,那可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兒,立馬能讓你家成為全村人羨慕的焦點。只是可惜了,當時的信號不給力,要想順利收到電視臺的信號,只能指望室外天線能夠爭氣點。但現實往往就是這麼不近人情,每每電視精彩時,那室外信號準跟不上趟兒,非得有個人上天台手動轉著天線去…… 要不,謙大爺能說天線缺德麼?

如果對這段回憶無感的年輕讀者,倒是可以去翻看一下去年 70 大慶時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裡面的那一段《奪冠》短片裡,小男孩為了讓鄰居們能夠順暢地觀看女排奪冠的電視場面,而不得不選擇留在天台,手舉「天線」,以至於都錯過了當時和心儀小女生告別的機會

《我的我的祖國》劇照

而我之所以選擇細細道來這一段歷史,也是這個室外天線同樣承載著我的童年回憶。至今我還一直記得小時候家裡的天線,是被我爸給精心設計出一個飛機的形狀,立在天台上。因為我們家住的是單元樓房,雖然平日裡看不到,但我卻一直記得老爸是如何費了點心思將天線擺弄成飛機的形狀,而我也一直都洋洋得意於我家專屬的「飛機形狀」電視天線~ 足夠特別,不是麼?

2,迭代新意的老物件:三轉兒一響

70 年代那會兒的「四大件」,又稱三轉兒一響,是當年結婚時最講究的彩禮,尤其是在南方。顧名思義,三轉兒一響分別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

網圖,侵刪

而今這四大樣也早就被淹沒在科技發展的潮流裡了,不難發現,現在的收音機基本上也就歸於有復古情懷人士的收藏之物了;縫紉機也早就更新迭代到最新的輕便款了,只不知現在除了手作愛好者,還有多少人是指著它為謀生用品的?

至於手錶,也是一直都在更新迭代中。但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習慣手錶看時間的,雖然現在很多都是智能手錶了;甚至於還有不少名流人士戴名表,不為看時間,只為突顯身份而已;當然,更不消說還有不少名家以收藏名表為投資項目的。

這是較為典型的一種老物件雖還在,但也是逐漸在減弱它原本的功能性作用,轉為其他的象徵性用途。同樣的還有自行車,從最早的代步工具,到現在逐漸又多了健康生活的象徵意義。

或許正如謙大爺在本書裡所感慨的:

生活中很多東西每天都在變,可也有好多東西永遠不變,就算變,那也是換湯不換藥。二三十年以後,節目播出的平臺換了,形式也更時髦了,可是有一點始終不變,那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我們的聲音,給各位的生活帶來歡樂。

這是謙大爺做相聲節目的本意,我想說,或許這也是他寫這本書的初心吧,為的不過是帶我們再重溫一下曾經的單純而又美好的那些童年記憶。

網圖,侵刪

02空間為點,帶你領略老北京的趣味事兒

雖然祖籍山西,但于謙老師可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而他又是一個愛玩的主兒,自然他的生活軌跡裡就滿是趣味事兒,只隨便挑出幾件就能樂呵說道老半天。

1, 老北京大爺大媽的閒白兒

謙大爺在書裡不避諱地說,他打小就喜歡兩種人聊天兒。

一種就是在胡同大雜院裡邊,兩老太太打架,互相罵街時,他就特喜歡搬一小板凳兒,坐旁邊兒看著,聽熱鬧。在他看來,以前院兒裡的小腳老太太們,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說起那些特別生活化的語言,那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師

尤其是北京老太太,京腔京韻,倆人打架罵街,全身心投入,嚯,大腦高速運轉,你一句我一句,唇槍舌劍,用現在的話講,互懟!

那場面,坐在一邊旁聽,絕對比聽相聲還過癮。我估摸著謙大爺的捧哏功夫,莫不是打那小時候起就被潛移默化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有意思的聊天,歸屬於北京老大爺,閒著沒事兒,坐那一塊兒神侃。過去那個光景裡的老大爺們,基本上都比老太太們多點文化,自然是說古論今不在話下。用謙大爺的相聲話來說,則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自比管仲樂毅之賢,報西北座,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還真有點意思。事實上,作為一個北漂多年的南方姑娘,我對北京大爺大媽的印象也和謙大爺描述的差不離,單就「彪悍」二字尚且不足以形容大爺大媽的。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一句,北京人說話的習慣,對初來乍到的異鄉人著實不是太友好。我還記得當年初到北京時,每每坐公交車一旦發現沒有自動語音報站時,我就條件發射地頭皮發麻,一路上都坐立不安,生怕沒聽清楚售票員的報站而錯過下車的時機。

事實證明,我是花了好幾個月時間才逐漸開始有點適應的。其實,所謂的適應更多還是出於對慣走路線站點的熟悉,而不是真的聽懂了售票員的京腔京調的報站。

所以,當我讀到謙大爺在此處的調侃時,還真是發自內心的舒了口氣,原來問題真不在我這裡哈哈。大爺是這麼形容的:

說話吞音吃字,烏裡烏塗,嘴裡就跟含了個桌球一樣,上嘴唇基本不碰下嘴唇,光是舌頭在嘴裡邊鼓湧著,具體說的是什麼,九成的意思您得靠猜。

不過呢,話說回來,什麼事兒都得換位思考一下。謙大爺調侃完,還不忘找補一下,說他特能理解這公交車的售票員呀,一天好幾個鐘頭的,幹待著也沒啥事兒,還得老嘚啵嘚、嘚啵嘚的,時間久了,擱誰都受不了,都會覺得煩,覺著累…… 乾脆就說話稍微烏塗點兒,不走丹田,純用氣聲兒,能省點力氣,保護嗓子呀不是?

這麼一想,倒也合情合理。我謙大爺果然還是名副其實的老北京啊,胳膊肘絕不能外拐,不是麼?

網圖,侵刪

2,北京城老胡同舊巷口的趣事兒

偌大的北京城,有趣的事兒可不僅在這胡同院兒裡的閒白兒,還有那澡堂子裡足夠講究的搓澡活兒,修腳的,採耳、掏耳朵的,打眼的手藝…… 每一項都有意思地緊。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且看看出了這胡同雜院兒,北京城裡那些有趣的地名兒:

在謙大爺「字裡帶聲」的生動介紹下,不難發現北京城裡那些帶著動物的地名兒,比如馬甸,亮馬河,禮士路(原名:驢市路),長椿街(原名:象來街)…… 等等,還當真都是街如動物名,或是早些年買賣動物的場所,或是飼養他們的地兒~

還有珠市口,賣豬的;驢市胡同,僱驢的;菜市口、菜戶營、南菜園,都帶菜,都是賣菜的地兒。

哦,對了,當年因《還珠格格》帶火了的公主墳這個地名兒,野史裡說埋著的是小燕子的原型和碩格格,但實則不然。據謙大爺的考據,公主墳裡埋的是嘉慶皇帝的兩個女兒,可比和碩格格晚了一百來年呢~ 不過好在那也是公主,所以還是名副其實。

類似的還有八王墳這個地兒,也很有名,也名副其實埋著位王爺,據說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為何明明是第十二個兒子,卻叫八王,謙大爺只推測說估計中間還有女兒的排序吧。反正,他老人家是懶得深究了,不過,因此而感興趣的我們,倒是可以順藤摸瓜再去詳解一番。

03寫在最後

于謙的雜貨鋪,就是這麼地有意思,裡面既有讓我們熟悉萬分的老物件,也有半生不熟的記錄著時代變遷的物件兒,更有出乎意料的老北京的那些老胡同舊巷口的趣事兒…… 很是適合在炎熱的夏日,找個涼快地兒,閒來無事讀個幾章節,樂呵樂呵。

《于謙雜貨鋪》目錄

-完-

相關焦點

  • 北京五道營胡同,另存為雜貨店,你的舊時光
    熟悉的味道,相似的場景,不經意間喚醒人們沉醉已久的回憶;是80後童年的外婆坐在沙發上削蘋果的描金水果刀,是70後客廳裡滴答作響的棕色木頭鐘錶,是60後那幅掛在牆壁上的海報。另存為不僅是一家雜貨店,更是通往回憶的時光隧道,觸碰你心底最溫柔的角落。
  • 70後,80後集體的回憶,這15種老物件,認識5種,說明你老了!
    70後,80後目前已經是社會的中流砥柱,雖然目前90後和00後已經目前逐漸取代了70,80後的地位,但是70和80後是最懷舊的一代,對於過去的物品著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墨軒向大家展示15種曾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老物件,如果說你見過超過5種,那麼說明,你已經老了。
  • 天津一80後常逛京津冀舊貨市場 收藏千餘老物件
    天津北方網訊:學習、就業、結婚生子、贍養老人,80後面對著太多的生存壓力。生於1982年的天津青年封原收藏了千餘件上世紀80年代的老物件,他說:「懷舊是最廉價的減壓方式。」  推開封原家的門,仿佛一下穿越了時空:鞋架上是「回力鞋」;衣架上是一套老「梅花牌」運動服;儲物架上、地板上隨處可見老式收音機、鐵皮暖水瓶、銀行檯燈;還有80後再熟悉不過的寶塔糖、餅乾罐;桌上攤開著一張海報,內容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葫蘆兄弟》。
  • 收藏數百件上世紀老物件 重慶「70後」開懷舊火鍋館
    館內擺放的老酒櫃裡裝滿了稀奇古怪的玩具。在這家火鍋館裡,最吸引人的,不是土灶、條凳和濃濃的火鍋味,而是牆上陳列的廢棄的門牌及滿屋子上世紀的老物件。有網友稱,這家火鍋館就像是一個存儲記憶的小型博物館。7月18日晚,記者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老闆曾創作「媲美宮崎駿」的漫畫  「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漸漸地回升出我心坎……」走進火鍋館,望著滿屋子的老物件,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就在記者心底響起。
  • 解憂雜貨鋪——從文具零食裡開啟8090後回憶世界
    雜貨鋪的零食更是充滿了所有童年時光,給人的幸福感是現在怎麼也找不到了,記憶裡的奶糖奶香味總是那麼濃,辣條也總是那麼入味。如果當時的我遇見十年後的我,大概會疑惑,這個抱著保溫杯泡枸杞的人,是以後的我嗎?時間回不去了,但見證時間的東西永遠存在在我們的記憶裡。
  • 老物件為您講述光陰的故事
    徐世昌用過的鎮尺、老式相機、糧票、小人書、篩面的籮、老羊骨……12月19日,居民們紛紛拿出自家老物件,來到六條社區「祖孫同趣 看老物件 共話傳承」活動,一起回憶舊時光。現場百餘件展品追憶老時光活動由六條社區思誠永繼胡同文化文保隊主辦,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國忠出席活動,與7個社區百餘位居民一起觀賞老物件,體驗兒時遊戲。當天,共有50多位居民的近百個老物件在東四街道市民小劇場展出。糖罐、雙卡錄音機、迷你鋼琴、火柴、火鉗等老物件將大家的記憶拉回到上世紀。不方便展出的展品如明代的衣櫃、老相機等,工作人員就列印成照片供大家欣賞。
  • 從30後到95後的講述:我家裡值錢的老物件兒
    丨看看那些值錢的老物件兒!結婚後,大學時代的物件也合在一起放了,這倆文曲星始終都一起在寫字檯的抽屜裡呆著,隨著我們搬來搬去,但是我們始終也沒有再使用他們了,都移動互聯了。現在想想,80後經歷的時代跨度真大!▲ 201電話卡。
  • 80後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夢想開小型博物館
    80後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夢想開小型博物館 2017-10後」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這些老古董 他目前都在用  記者 胡一晟  這臺老唱片機還能用。
  •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捐贈「老物件」 守護「舊時光」 2020-10-3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麗中國行)北京老胡同裡的創意新工廠
    (美麗中國行)北京老胡同裡的創意新工廠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北京老胡同裡的創意新工廠  中新社記者 尹力  如果說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脈絡」,那麼,一些藏身老城區的廢舊廠房則是北京工業歷史的符號。
  • 光陰似箭,70後,一晃就老了!
    光陰似箭,70後,一晃就老了!仿佛,童年還是昨天,但今天已經是奔五的人了。來不及好好回憶昨天的故事,生活的壓力,卻在逼迫自己往前衝,一切都是身不由己的樣子。看看自己臃腫的身材,看看身後的腳印,想要從舊時光裡尋找一點什麼,但都是成長的苦難和磨礪。歲月如梭,到底是沒有放過70後的我們,我們有不服輸的勁頭,但不得不服輸。當自己和一群80、90後站在一起,努力工作的時候,才知道,很多東西,不得不服老。特別是熬夜之後,那酸痛的感覺,幾天都心有餘悸。
  • 80年代的老物件:軍用水壺和搪瓷缸子太有回憶,小青蛙是最愛!
    說起80年代的老物件,那真是數不勝數,一樁樁一件件都太有回憶感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收集了幾個老物件,一起來欣賞欣賞,回憶回憶吧! 第一個,軍用水壺。哈哈,那個時候,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一個這樣的軍用水壺,斜挎在肩膀上,遠遠的看上去就像軍人一樣,虛榮心爆棚。小編小時候很喜歡這個!
  • 升級版「舊貨」市場北京城南開張:紅白機老皮箱能換米酒臘腸
    在昨天正式開張的舊物倉內,幾乎每個參觀者都會發出類似的驚嘆。老沙發、縫紉機、老式書桌、綠檯燈……在數千平方米的舊物倉裡,裝修、陳列所用的舊物達上萬件,其中大多數都有著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年歲。它們並非古董,但個個都承載著充滿回憶的城市生活故事。
  • 老北京11年攢了一間時光博物館 收藏2000多件老物件
    63歲的他是一間京城老物件陳列室的主人,他希望為老物件們找一個更好的家,成為一座更像樣的博物館。   陳列室容納了2000多件老北京胡同生活用品。在民俗學者眼中,這些瑣碎的民間生活物品延續了平民社會歷史記憶,填補了官方還原「城市記憶」的空白。   但北京179家博物館裡,這家唯一的生活老物件陳列室榜上無名,少人問津。
  • 致不再年輕的70後:人可以老,心不能老
    作為承前啟後的一代人,成長於革新與去舊之中,使得每個70後都更加懂得變通,懂得包容,懂得與時俱進。他們的性格及行為特徵為當下時代的人文精神、藝術精神、娛樂精神等奠定了基礎。時代的浪潮一波又一波,而站在浪潮頂端的人註定擁有非凡的意義。
  • 60~70年代曾經倍伴我們成長的老物件
    回到老家後院,看到這些遺留在地上的老物件,「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對孩提時代的回憶……在六七十年代這些物件與每個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父母曾用這些東西勤儉持家養育我們一個個兒女長大成人。今天農村農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物件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 老照片、老鐘錶、舊糧票……那些家傳老物件裡的時光留影
    新華社銀川12月29日電(記者任瑋)泛黃的老照片、停擺的舊鐘錶、「電匣子」收音機、斑駁的舊糧票……在寧夏銀川市寶湖社區的家風家訓館裡,收集展覽了居民家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一些老物件。到2018年元旦,於淑琴家的老鐘錶就整整「54歲」了。前不久,於淑琴將一直不捨得扔卻又無處安放的老鐘錶捐給社區,也將一段關於舊時光的回憶寄存。「這座鐘是1964年元旦時買的,我至今記得那天街坊鄰居都來我們家,特別熱鬧,像有什麼喜事似的。」於淑琴說,父親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她們全家攢了兩年錢才添置了這座鐘表。
  • 北京最老胡同磚塔胡同將整治 元代即有文字記載
    北京最老胡同磚塔胡同將整治 元代即有文字記載 這次「練兵」是為西城區名城保護工作做準備——今年,西城區將進行後帽胡同、四根柏胡同等29條胡同街巷綜合整治工程,其中將打造15條精品胡同,包括位於西四丁字路口以西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以其東口的「萬松老人塔」而得名,萬松老人是金末元初著名的佛學大師,曾提出「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主張,在他圓寂後,有人修了這座塔。
  • 南昌"80後"打造懷舊主題餐廳 顧客見到老物件感驚喜
    原標題:南昌"80後"打造懷舊主題餐廳 顧客見到老物件感驚喜   發布時間:2014年08月09日 20:03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解說】鐵皮玩具青蛙、紙制五彩翻花、小人書、獎狀、小霸王遊戲機……這些只在童年記憶中的玩意,如今卻出現在了南昌的一家懷舊主題餐廳中
  • 「上海牌」,戳中回憶的爆款老物件!
    「上海牌」,戳中回憶的爆款老物件!長大後,卻只想回到小辰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增長,很多老物件也在漸漸離我們遠去。「天吶!這不都是我小時候見過的東西嘛」如果你也見過下面這些老物件,嘿嘿~那就暴露年齡咯~阿姨媽媽的「奢侈品」上海羊毛衫,那就是我媽媽的年輕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