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7日文章稱,看日本人乘坐電梯靠左還是靠右,問日本人電流頻率是多少,就能知道他是關東人還是關西人。乘電梯,關東人靠左,關西人靠右!論頻率,關東50赫茲,關西是60赫茲!而在金錢觀念上,以東京人為代表的「江戶子」和以大阪人為代表的「難波子」,差異尤為明顯。
文章摘編如下:
市場經濟,誰都離不開孔方兄,金錢觀念上,以東京人為代表的「江戶子」和以大阪人為代表的「難波子」,差異尤為明顯。
在東京,日用品減價不大能吸引人,而在大阪,人們習慣看到減價廣告後再去買東西。在東京,門口排著長隊的一般是高級餐館或劇場;而在大阪,只有低價處理積壓品的商場,人們才會排起長蛇陣。
日本民眾經常開玩笑說,東京人洗完澡,水直接就放了。而京都人則用來澆花,奈良人還要用來洗衣服,而大阪人則在考慮,水還能不能喝。
如果東京人與大阪人一起去海吃海喝就更熱鬧了。點菜點酒時,東京人會非常「土豪」,這也要那也要,眼睛都不往價格瞟,大阪人則會在一旁悄悄皺眉頭。可是吃著吃著,東京人就開始不自然了,因為酒菜越上越多,又不知道價格多少,根本不知道自己荷包裡的銀子夠不夠。而大阪人則神情自若,心中早已有數。到了結帳時,情節更狗血。東京人還在忐忑不安地等著收銀員算錢時,大阪人早已脫口而出三個數字:總金額多少,你該付多少,我該付多少。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哪怕是AA制,往往也是奉行均攤原則,只需要總額與分攤額兩個數字。但大阪人可不這麼想。他會很詳細地告訴東京人,菜你大概吃了幾分之幾,酒你大概喝了多少瓶,所以咱哥倆可不是一個概念。東京人仔細回憶回憶,好像對方沒說錯,計算出來的金額也算公道,只得乖乖付錢。
在花錢上,關西人說關東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關東人說關西人是「斤斤計較打算盤」,互不相讓。江戶時代的 「灑落本」(相當於遊記)記載,「江戶子」(江戶為東京的古稱)出生幕府將軍城根下,從小生長在濃厚的政治、文化氛圍中,為人處事都講個大氣與品味,在花錢上自然不能吝嗇,頗有點「老北京」的味道。
居住在江戶的各地諸侯家屬,到遊樂場所往往是一擲千金,買東西不買對的只買貴的。不少貧困潦倒的武士,也沾染上了這種「貴族氣」。他們為了請客吃飯撐面子,不惜打破「士農工商」的界限,低下頭來向商人借貸,有些人甚至把身份的象徵——武士刀都押給了當鋪。這種「江戶子」性格被關東地區傳承下來,形成了現在關東人的金錢觀。
大阪古時稱「難波」,因此大阪人又被稱作「難波子」。他們的口頭禪就是「太浪費了」,平時精打細算,被稱為「拿著算盤走天下」。日本總務省公布的2013年家庭支出數據顯示,47個都道府縣中,東京排名第6位,而大阪排名第31位,其實兩地收入水平差不多,但差距就是這麼大。
由於瀕臨瀨戶內海,關西地區自古就是日本商業和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從江戶時代起,大阪就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被稱為「天下貨倉」。如此環境下長大的「難波子」,自然商業味道濃厚,對金錢特別重視。此後,在一代代「難波子」的努力下,大阪慢慢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工商業城市,「精打細算」更逐漸成為整個關西地區的標籤。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說關西人「吝嗇小氣」,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如果說他「大方」,關西人反而會認為你是不是說他傻。
「江戶子」與「難波子」的區別就是這麼大。多年來,歷屆日本政府出臺過很多措施,想讓關東人與關西人更好融合,但他們就是尿不到一個壺裡。其實,這種白費力氣的事沒什麼必要,獨特魅力或許正源於各地域的巨大差異。(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