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布魯姆:你應該知道這四位偉大的英語詩人

2021-02-25 星星詩刊


在剛剛結束的二十世紀,重要英語詩人肯定將包括美國人羅伯特·弗洛斯特、英國籍美國詩人T.S.艾略特和英國詩人小說家託馬斯·哈代。但我在這裡想把我的討論僅限於四位至少同等卓著的詩人:英國籍詩人愛爾蘭詩人W.B.葉芝、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和哈特·克萊恩,以及英國先知式詩人小說家D.H.勞倫斯。葉芝繼承了威廉·布萊克的象徵主義柔情詩、維多利亞時期的戲劇獨白,以濟慈和雪萊的視域性立場。史蒂文斯和克萊恩也部分地共享這個譜系,但也繼承惠特曼和狄金森的美國傳統。既親近布萊克又親近惠特曼的勞倫斯,是一種視域絕望的高潮,這種視域性絕望在我看來似乎是英語最偉大詩歌的中心。

「但是,那些有不同特徵的詩歌在哪裡?」讀者也許會問,「難道所有卓越詩歌都要絕望嗎?」當然不是,但如果重讀我對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對惠特曼和狄金森、對《湯姆·奧貝德蘭》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對彌爾頓和華茲華斯的評論,將證明「視域性絕望」並不是你我在我們日常生命中也許會體驗到的絕望。我選擇一批我喜愛的詩,恰恰是因為它們的視域性品質超越了俗世的黑暗。如同我已促請讀者去注意的,詩歌能夠成為一種超越方式,至於是世俗超越還是精神超越,則視乎你如何接受它而定。但我將首先簡短地在這四位現代詩人中說明這點。


葉芝

葉芝巧妙地利用神秘學,自稱精靈帶給他「詩歌的隱喻」。他寫了那首強有力的《人與回聲》,作為他的死亡詩之一。受盡了個人悔痛的折磨(「我夜夜難以入眠」),老人只從回聲那裡聽到冷酷的回答:「躺下來死」和「沉入黑夜」。然而,詩人以苦行的、不可知論的勇氣作出結論: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我們會在那個偉大的夜裡滿心喜悅嗎?」他自己用那不可回答的人類狀況的真相來回答:

除了在這地方互相面對,

我們知道什麼呢?


D.H.勞倫斯

讀者,不管是什麼年齡的讀者,可以在這回答中找到一種超越絕望的品質,類似於羅蘭公子把號角湊到嘴邊,吹響了雪萊式的預言的號角。另一首直面終極問題的死亡詩,是D.H.勞倫斯那首雄偉的《陰影》。在詩中,人到中年但如同年輕的濟慈一樣就快死於肺癆的詩人,也找到迎接一種全新視域的勇氣:

而如果今夜我的靈魂可以在睡眠中找到

她的平靜,沉入慷慨的遺忘,

然後在早晨醒來像一朵新開的花,

那麼我就是又一次浸在上帝裡,被全新創造。

在惠特曼的英雄主義節奏(約翰·霍蘭德指出,惠特曼的詩不是「自由詩」,因為任何真正的詩都不是自由的)解放下的勞倫斯的詩歌聲音,把自己開放給「慷慨的遺忘」,而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死亡,在我們的觀念裡,死亡要麼是消滅要麼是一種超自然的存活。作為那可以稱為「全新創造」的探究者,勞倫斯意味深長地承認自我失敗的恐怖:「我的手腕折斷了。」然而,從《陰影》中升起的,是勞倫斯的精神的復甦感,這種精神得到他正在寫的這首詩的支援。我本人相信,詩歌是唯一有效的「自我幫助」,因為大聲誦讀《陰影》增強了我自己的精神,我想提醒讀者,所有偉大詩歌都應大聲朗讀出來 ,不管是在孤獨中或讀給別人聽。


華萊士·史蒂文斯

華萊士·史蒂文斯,面對他癌症帶來的死亡時,在他最後日子所寫的最激揚的詩《關於純粹的存在》中,看見了「心靈盡頭那棵棕櫚樹」的幻象。在面對他知道是幻境的東西時,臨死的詩人得以知曉「並不是理性/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在心靈的盡頭,一棵棕櫚要樹升起。我不清楚史蒂文斯是否知道那個美麗的什葉蘇菲派神話。神話說,真主用黏土造了亞當之後,還剩下一點,於是用它來造了一棵棕櫚樹,即「亞當的妹妹」。史蒂文斯知不知道這則異想天開的神話是否重要?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也即為什麼閱讀困難、引經據典的詩人,普通讀者就需要沉思,如果他想充分領會這類詩人的話。彌爾頓也許是有史以來所有詩人中最博學的,用沉思來閱讀他肯定是有益的。讀史蒂文斯也是如此,儘管要求的強度不那麼高。莎士比亞在詩人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既是最偉大的大眾娛樂者,又是終極的最高艱深者,而這又是因為他的心靈具有無可匹比的力量。史蒂文斯引經據典,有時候很靦腆,但他的最後幻象既簡單又像謎一樣:

鳥兒歌唱。它的羽毛閃亮。

那棵棕櫚樹站在空間的邊緣。

風在枝葉間緩緩拂動。

鳥兒那受熱變質的羽毛懸蕩。

鳳凰原是一個埃及神話,活五百年,然後被內心的火焚燒掉,並立即從自己的灰燼中升起來。史蒂文斯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他視域中那隻豔麗的鳥兒是不是鳳凰。這重要嗎?那鳥兒歌唱,它的羽毛閃亮,那棕櫚樹站著(不管多麼岌岌可危),那風拂動:這些都是令人放心的現象,是盡頭的安慰。懸蕩是含糊的;讀者也許記得史蒂文斯很早之前,比《關於純粹的存在》早了四十年的《星期天早晨》一詩中的死亡意象:「張開擴大的翅膀,降向黑暗。」但是,這最後一行——「鳥兒那受熱變質的羽毛懸蕩」——要遠遠有生機得多,是對強大意識的最後維護。至於史蒂文斯究竟是給了我們一個世俗超越的意象,抑或是一個靈性的暗示,則再次應由讀者來決定。


哈特·克萊恩

在所有現代詩人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哈特·克萊恩,他三十二歲時,從船上躍入加勒比海裡自盡。他的死亡詩(很可能不是要作為死亡詩)是那首非凡的自我輓歌《破碎的塔》,其中一節詩,自我十歲起,在近六十年來每天都縈繞我心頭:

因此是我進入這破碎的世界

追蹤幻想中愛的夥伴,它的聲音

是風中的一瞬間(我不知道投向哪裡)

而不是久得足以抓住每一個絕望的選擇。

這其中包含的美學尊嚴,是令人難以抗拒的,部分原因是克萊恩是一位咒語大師,有能力使我們著魔,而這正是詩歌不容置疑的魅力之一。進入破碎的世界是一次誕生,這誕生同時也是災難的創造,把克萊恩罰入終生「追蹤」的地獄。這追蹤同時又是對「幻想中愛的夥伴」的一次追蹤和描述。這「幻想中愛的夥伴」對克萊恩來說,顯然包括布萊克和雪萊和濟慈。克萊恩一系列同性愛關係——每個選擇都絕望而短暫——都是對一個聲音的無望但有效的追求,那聲音的方向和持續時間都受到風的阻滯,這風等同於他自己那不容置疑的靈感。

當你背誦他,克萊恩甚至比大多數詩人都更隨時願意把他的秘密和價值給予你。在這裡我想重提我較早時所強調的背誦的樂趣,它對於讀詩的幫助是巨大的,一旦你好好默記它,詩就會擁有你,你就更能細讀它,而細讀是偉大詩歌所要求並給予獎賞的。初讀哈特·克萊恩,很可能會聽到令人陶醉的聲音和的奔湧而來,卻難以吸收。反覆重讀《破碎的塔》或《開場白:致布魯克林大橋》將使你永遠擁有這首詩。我知道很多人繼續背誦詩,是因為他們意識到擁有詩和被詩擁有,能幫助他們生活下去。


埃米莉·狄金森

這類幫助,在埃米莉·狄金森那裡是很慷慨的,她心智的原創性使細讀她的讀者可以打破深植於我們身上的常規反應。在這方面,她是莎士比亞的弟子。哈姆雷特的沉思的超凡價值,是對讀者的自主權的另一次加強,一如我在本書稍後將證明的。像《哈姆雷特》一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我們每次重讀,會因其意義的變化而帶來源源不絕的新鮮樂趣。


沃爾特·惠特曼

當我們讀沃爾特·惠特曼最強大的詩,我們總會受到重新認識的震撼。詩歌在最好的時候,確能給予我們一種散文虛構作品難得嘗試或達至的猛烈。浪漫派詩人明白這點,把它視為詩歌的真正效力:使我們從死亡的睡眠中驚醒過來,進入一種更寬廣的生命感。讀和重讀我們最好的英語詩歌,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動機了。

(選自《如何讀,為什麼讀》,哈羅德·布魯姆著,黃燦然譯。)

相關焦點

  •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10-15 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布魯姆在《詩人與詩歌》卷給了威廉·布萊克24頁,主要討論布萊克的兩個作品:《倫敦》與《舊約·以西結書》、《老虎》與《舊約·約伯記》之間的互文與戲仿關係。布魯姆將布萊克的這兩個作品稱為「修正主義作品」——在這裡布魯姆是作為褒義用的,他認為「布萊克是一位戲仿世界歷史的偉大詩人」。
  • 紀念|哈羅德·布魯姆:一位驕傲的精英主義者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資料圖 譯林出版社供圖當地時間10月14日,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New Haven)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9歲。
  • 專訪丨哈羅德·布魯姆:反主流文化是理想時代的產物
    採寫丨周文翰「西半球的靈魂人物」只能是惠特曼新京報:你在今年4月2日獲得2005年安徒生文學獎,但是讓我驚訝的是,在《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這本書中你竟然沒有給安徒生任何位置,這是為什麼呢?《西方正典》(重版),哈羅德·布魯姆 著,江寧康 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12月版「我從來對德希達的作品不感興趣」新京報:自從寫作《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以來,你寫出了很多適合學術圈以外的讀者看的書,這是受你的朋友史景遷的影響嗎?
  • 紀念|哈羅德·布魯姆,願他不是傳統文學最後的捍衛者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資料圖 出版社提供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紐哈芬的醫院去世,享年89歲。在文學評論者們看來,布魯姆的離世宛如一位傳統文學的捍衛者隕落,這位年近90歲的老人耗費畢生精力,和社會的各種不同聲音和力量抗爭,捍衛他內心最純淨的文學。布魯姆作品 譯林出版社供圖「不邪」的古典主義大師布魯姆曾坦言,他的一生發動過四次「戰爭」。
  • 哈羅德·布魯姆:讀書前,先清除掉你頭腦裡的那些「價值」和陳詞濫調!
    每周一至周四,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好書。第44期要推薦的,是哈羅德·布魯姆的《如何讀,為什麼讀》。哈羅德·布魯姆是當代最重要的批評家之一,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紐哈芬的醫院去世,眾多媒體發布了相關報導。讀過他書的人——哪怕是一本書中的一個章節,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布魯姆真是個熱心的讀者。也許用「熱心」形容太過保守,而應該用「狂熱」。無論你同不同意他對某部作品的評論,讀他的文字,很容易讓你燃燒起閱讀的欲望。哈羅德·布魯姆是個對閱讀有著明確原則的人。當然,將「閱讀」的擴大一些來看,其中也包含著「批評」。
  • 哈羅德·布魯姆:世界只會變老,不會更好或更壞,文學也是
    布魯姆費時4年,用70餘年的閱讀與經歷做出了他的文學選擇,全書分12章,兩人一組細述12位美國文學巨人,並發起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惠特曼和梅爾維爾,愛默生和狄金森,霍桑和亨利·詹姆斯,馬克·吐溫和羅伯特·弗羅斯特,華萊士·史蒂文斯和T.S.艾略特,以及福克納和哈特·克萊恩。       讀布魯姆的書,一半是在讀這個人。出生猶太家庭,布魯姆的一生罕見得純粹。
  • 哈羅德·布魯姆:像小男孩一樣專注快樂地閱讀
    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去世,享年89歲。 圖片來源於《華爾街日報》 哈羅德·布魯姆1930年生於紐約,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
  • 為自己讀而不為社會讀:哈羅德·布魯姆眼中的孤獨讀書人
    在89歲高齡逝世的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就是這樣,反對著「憎恨學派(School of Resentment)」,在現代浪潮的洪流中擔起了西方文明經典標準的大旗。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讀者之一,哈羅德·布魯姆在晚年寫作了《如何讀,為什麼讀》。
  • 布魯姆《影響的焦慮》:詩的影響與詩的誤讀
    關於「詩的影響」,布魯姆稱之為「詩的有意誤讀」(misprison),「必須是對作為詩人的詩人的生命周期的研究」。布魯姆坦承:「本書提出的關於影響的理論所受到的主要影響乃是尼採和弗洛伊德。」在緒論中,布魯姆還提出了六種「修正比」,書中的六個章節,則是對這六種「修正比」的詳細論述。
  • 布魯姆《短篇小說家與作品》,談論三十九位西方作家
    《短篇小說家與作品》中譯本哈羅德·布魯姆(一九三〇-二〇一八)是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他的這部文論集《短篇小說家與作品》,共談論了三十九位西方作家及其短篇小說。從時間來看,這些作家均屬於十九和二十這兩個世紀;從地域來看,則是以英美為主,另外還有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以及拉美地區的。事實上,當中不少作家並非以短篇小說而知名,包括喬伊斯。從這些散亂的文章(類似讀書筆記)中,不難發現,布魯姆有兩個觀點是念念不忘地貫穿全書提及的。一是他把短篇小說區分為兩種模式。
  • 哈羅德·布魯姆: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遭遇了最糟的時代
    《聖經》所云的七十載光陰還不夠閱讀西方傳統中偉大作家的部分名著,更不用說遍覽世界上所有的傳世之作了。讀書必有取捨,因為實際上一個人沒有足夠時間讀盡一切,即使他萬事不做光讀書也罷。馬拉美的名句「此身憔悴,啊,我已飽讀天下詩書」不免誇張。馬爾薩斯式的過剩應該是經典焦慮的真正緣由。近來,自稱身負批評家政治使命的學界旅鼠們無時無刻不在墜身懸崖,然而,主張教化的潮流終會退去。
  • 一小時讀四百頁,一個月出十五本書,一周寫三篇導語
    2016-09-07 16:22 來源: 澎湃新聞 丁雄飛 幾年前,在耶魯念博士的M同學和我談起哈羅德•布魯姆。《如何寫簡•奧斯汀》,奧斯汀的每本小說,從主題到人物到形式到歷史語境,統統幫你分析一遍;最後,如果你只是個普通讀者,想了解《傲慢與偏見》提高姿勢水平,也不用怕沒時間讀完整本小說,「布魯姆導讀」(Bloom's Guides)會幫你串講小說情節,簡明介紹小說中的「愛情」、「金錢」主題。
  • 四位詩人精彩對話,演繹詩歌「四重奏」
    臺上,四位詩人的對話妙趣橫生;臺下,眾多詩人、評論家和詩歌愛好者認真聆聽,掌聲、笑聲不斷,不少青年詩人還現場向詩壇前輩提問求教。楊克提出,當代詩歌不僅應該關注文字表達,即使寫的是現代詩,也應重新回到詩歌的源頭,關心詩歌與聲音的關係。爬山聽海也是一種學習當前,詩人們對自然更加關注。閻志說,建設美麗中國、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已形成了一種集體意識,這將會對整個詩歌創作產生直接影響,以後親近自然的詩會越來越多。
  • 中國歷史上的詩人數不勝數,他們是我心目中的10位偉大詩人
    陶淵明----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本在朝中做官,但是,他一直喜歡田園生活;後來,他辭職歸隱,在家安心寫詩、煮茶、飲酒,他在《飲酒》一詩中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膾炙人口的千年名句彰顯了他悠然自得、心遠地自偏的超凡脫俗;為此,他還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9.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她是山東濟南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長大後,嫁給了金石家趙明誠。
  • 關於布魯姆,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
    布魯姆,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學教育系教育學教授。他在教育學及心理學上都有很多理論貢獻,直到今天仍然指導著我們的教學實踐。因此,在考試當中也會經常涉及他的理論。今天,我們就整理一下我們在面臨考試時,關於布魯姆我們應該掌握的知識。
  • 詩人的王國:雙子座文學大咖TOP10
    這恐怕跟雙子座的詩人刻意打磨詩藝有關。許多詩人,如哈羅德·布魯姆所說,好比斯蒂文斯筆下的阿拉伯月亮,「把他的星星遍撒於地」,似乎這些人才情無比充沛,於字斟句酌不必太過計較。然而才情只能眩惑一時,百年之後,還是得靠作品留不留得住讀者來說話。《歐根·奧涅金》的譯者查良錚就曾說過:「凡是讀過《歐根·奧涅金》的人,就像孩子嘗過味道極濃的蜜糖一樣,有誰不想再讀兩遍三遍呢?」
  • 「哈羅德與紫色蠟筆」創作者的巧妙精確性
    1959年的兒童小說「 哈羅德」和「紫色蠟筆」是一款備受好評的經典作品,原因很多。這本書是對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勝利慶祝。作為哈羅德背後的漫畫家和作家,克羅基特詹森(真名叫戴維詹森萊斯克)以簡單,簡約的繪畫風格將他的主角的生命之旅帶入了生活,這表明一個孩子可能已經造就了他們。當然,這不可能離真相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