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布魯姆:世界只會變老,不會更好或更壞,文學也是

2020-12-14 澎湃新聞
文學批評家布魯姆

       「或許是美國最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布魯姆,號稱自己擁有最「文學」的姓氏。這個姓氏如此顯赫壯麗,以至於他在耶魯向本科生教授皇皇巨著《尤利西斯》時,不得不將那個著名的遊蕩者利奧波德·布魯姆暫時改稱為「波地」。

       他像他喜歡並擁護的浪漫主義詩人那樣熱情、親切、激烈、不顧代價。他是最賣座的耶魯校級教授,迄今為止著作等身,其中包括1973年震動學界的《影響的焦慮》和1994年引發熱議的《西方正典》。

       今年5月12日,企鵝出版社隆重推出布魯姆的第45本書——《半神人的認知:文學正氣和美國式崇高》(The Daemon Knows: Literary Greatness and the American Sublime)。布魯姆費時4年,用70餘年的閱讀與經歷做出了他的文學選擇,全書分12章,兩人一組細述12位美國文學巨人,並發起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惠特曼和梅爾維爾,愛默生和狄金森,霍桑和亨利·詹姆斯,馬克·吐溫和羅伯特·弗羅斯特,華萊士·史蒂文斯和T.S.艾略特,以及福克納和哈特·克萊恩。

       讀布魯姆的書,一半是在讀這個人。出生猶太家庭,布魯姆的一生罕見得純粹。他在五六歲那年立志要做哈佛和耶魯的詩歌教授,並在51歲那年得成夙願。他的言行、著述與人生軌跡三位一體,滲透著一種挺老派的浪漫,類似於內向者的熱情,往往更兇猛執著,面向全人類;他透明,又複雜,如同一枚靈活卻固執的細胞——渾然天成。盛名的布魯姆在學界卻最孤獨。他對學界同僚及諸多派系的評論尖銳辛辣,他在耶魯乃至圈內樹敵無數,甚至連門下的研究生也頗受牽連。被學術「小世界」離間的布魯姆從此只教本科生,讓報名的學生在一小時內陳述自己的擇課理由,寫寫自己為什麼想學莎士比亞和弗洛伊德,而不是為什麼想來上"布魯姆"的課。布魯姆已經對自己在外界的倒影不再在意。他已經無力介意。

       沒有誰比布魯姆更敢說,並且敢說到底。他認為愛麗絲·沃克是個極其平庸的作家,「像《紫色》這種書壓根不具備審美情趣或者價值,而索爾·貝婁儘管極其有趣,但寫作流於膚淺,哪怕在《雨王亨德森》中他的男主人公都是一個可笑的敗筆,而他筆下的女人們更是荒唐」。他喜歡寫出《萬有引力之虹》的品欽(儘管他的《葡萄園》寡淡無味,「無可救藥地空洞」),他還喜歡伊莉莎白·畢曉普,喜歡拉爾夫·埃裡森的《看不見的人》和佐拉·尼爾·赫斯頓的《他們眼望上蒼》,這兩本是他「讀過的本世紀唯一兩本有傳世可能的非裔美國文學」。

       批評不一定討好,布魯姆已經與自己選擇的命運達成和解:「做這一行,年紀越大,勢必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作家。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和善的女士們先生們,但他們——哪怕是最親近的朋友——還是不願意和我這個疲憊的、悲哀的、人道的老傢伙說話。他們面對文學批評家甚至比對小說家或詩人還不自在。」

布魯姆新書《半神人的認知:文學正氣和美國式崇高》書封

       道不同不相為謀。批評的對象走開了,批評的同僚也站到了他的另一邊。1973年,43歲的布魯姆以《影響的焦慮》確立了自己精神分析的批評角度,深入剖析傳統對詩人創作產生的雙面性影響,以及焦慮與誤讀作為詩歌歷史發展的推動力。他憑藉這本薄薄的小書,撼動了當時主張「以批評介入社會」的女性主義批評、種族理論批評、新馬克思主義批評等等學派。21年後,54歲的他受出版社邀請,列出一份大膽的書單,梳理了14世紀以降歐洲與美國的主要文學經典,不僅確立了西方正典,更提出了確立正典的基準。

       而現在,84歲高齡的布魯姆人生中第45本書又是一份膽色不減當年的書單。《半神人的認知:文學正氣與美國式崇高》如同一次布魯姆式的提名賞。和許多常年浸淫學術語言的教授一樣,布魯姆說起話來也愛用長句、語法結構複雜,但他獨一無二的個性仍然滲透其中,構成一種傲慢、同情、憂鬱、親密、打趣、睿智的聲音。這樣的帶了些微紐約口音的聲音緩緩響起,在仲夏夜裡從灰濛濛的文學叢林裡喚出十二個名字,比如「惠特曼」:「他並不屬於莎士比亞、布萊克、狄金森等以認知力超群的詩人。他被低估的藝術性在於微妙、含蓄、姿態、隱晦......」布魯姆說,「『不管你是誰,現在我把我的手放到你身上,那樣你就是我的詩』。我想不到還有哪個詩人帶著這樣美妙的即時與親密向讀者致意。哦,這簡直叫我心碎。」

       還有「狄金森」。布魯姆接著說,「自莎士比亞以降,她是英語書寫的大詩人中最原創、透徹、深刻的思想家。莎士比亞進行雙性寫作,因為他是普世寫作,而狄金森也具備這樣的廣度。」

       那麼他在十歲那年在紐約布朗克斯圖書館邂逅的哈特·克萊恩呢?「(他)的語言擁有絕倫的意象,無論是一座破塔還是一座拱橋總是打破我的預期,哪怕我已經讀他、理解他超過七十年。84歲的我,晚上睜眼躺在床上,第一次淺眠之後,我低低地喃吟克萊恩、惠特曼、莎士比亞,在連貫的誦讀中尋求安適,偉大的聲音不知怎的撐開了永恆的黑暗,使它不會落下。」

       「半神人的精靈」代表的是每個人內心的創造力,這比所謂的「意識」更深刻、更滲透。半神人是創造的精靈。這一次,布魯姆想再進行一次「勸說」。「雪萊說,崇高的功能在於勸說我們放棄淺顯的愉悅而追求更艱辛的愉悅。」布魯姆說,「這本書旨在幫助其他讀者在他們私人的探求中,在閱讀頂尖的想像文學中尋到更真實的自己。」

       鏡頭回到1991年,正處風口浪尖的布魯姆曾談起對美國文學研究的看法。「美國的文學批評越來越分裂為低水平的媒體文學批評和學院文學批評——後者我越來越認為是一場災難......越來越多的研究生讀過可笑的拉康卻從未讀過埃德蒙·斯賓塞;或者讀了許多福柯或德希達,卻從未讀過莎士比亞或彌爾頓。」他將更年輕的一類文學批評家稱為「憎惡學派」,他們認為布魯姆的理論是一種自我沉迷、是一種邪教;而布魯姆則認為,這一群由女性主義者、拉康主義者、偽馬克思主義者以及所謂的新歷史主義者組成的憎惡學派對文學價值並無任何關係。

       布魯姆斷言,「世界只會變老,不會變得更好或更壞,文學也是如此。但我確實認為眼下索然無味、勉強混為文學研究的東西最終總會找到自身的糾正方案。學生和老師遲早會發現當前的技術社會工作無聊透頂。學界將會回歸到審美價值與欲望,而這些人會做點別的來打發時間。......自從我開始文學研究以來,我見過許多新潮流來了又去。看了四十年,我開始能辨別出哪些是轉瞬即逝的水面漣漪,哪些是水底深處的水流,或者貨真價實的變化。」

名利場配圖

       如今又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拉康、福柯、女性主義、殖民主義大旗未倒,後殖民主義、生態主義、文化傳媒繼續以遲鈍的刀叉分食一塊冰冷的文學披薩。布魯姆推崇的英國式批評後繼少人,如威廉·黑茲利特的《莎士比亞戲劇人物》、喬治·歐威爾的《論英國式謀殺的衰落》中這般四兩撥千斤的文人闡釋已不復有。或許還需過去很久,布魯姆心中那種愉悅沸騰的文學批評才會歸來,如同華茲華斯所寫,「我時常躺在沙發上,空虛茫然或冥想,水仙掠過我心靈的慧眼......我心即刻被幸福裝滿,與水仙花同舞共歡。」布魯姆還需要再等等。

       84歲的哈羅德·布魯姆,家中書架已經讓訪客看了惶然。與他私交甚好的作家艾米·布魯姆只記下了散放的書籍: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的《詩歌和文學格言對話錄》(Dialogue on Poetry and Literary Aphorisms)(「這本書對我很重要」)、科爾姆·託賓的《伊莉莎白·畢曉普傳》、彼特·科爾的《卡巴拉詩歌》、阿加塔·別利克-羅伯森的《晚現代的猶太隱秘神學》(Jewish Cryptotheologies of Late Modernity)(「傑出的女性」)、亨利·科爾的《無物申報》(「非常優秀。同代最優秀的詩人」)、約瑟夫·哈裡森的《莎士比亞的馬》……

       除了書,更讓人在意的是房間裡的動物標本:一頭叫瓦倫廷娜的鴕鳥(以2世紀《真理福音》的作者瓦倫廷命名),兩頭小袋熊,一隻小猩猩,還有一隻鴨嘴獸,叫「奧斯卡·王爾德」——布魯姆摯愛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英雄。想到逝去的友人、疾病以及壽命之大限,哈羅德·布魯姆說,"這或許是我的倒數第二本書"。

       這本書也許將是這位批評大師倒數第二次冒犯,或者說,浪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哈羅德·布魯姆,願他不是傳統文學最後的捍衛者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資料圖 出版社提供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紐哈芬的醫院去世,享年89歲。哈羅德·布魯姆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文學批評家。布魯姆於1930年出生於紐約,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著有《如何讀,為什麼讀》、《小說家與小說》《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等作品。作為聞名世界的批評家,布魯姆的作品曾對國內作家和文學批評家造成深刻影響。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編者按】「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全六卷正式出版,該叢書集布魯姆對名家文學批評之作之大成。《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全三冊],(英)魏根深著,侯旭東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據說頗獲好評(說不定惡評也有,不過我沒有看到或聽到),近日適逢「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以下簡稱「批評集」)全套六卷出齊,乃決定再作馮婦,為這套書寫一篇審讀報告——因為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2019)一直是筆者特別喜歡的文學評論家。
  •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
    「他一生都在捍衛文學的偉大價值」,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去世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10-15 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
  • 紀念|哈羅德·布魯姆:一位驕傲的精英主義者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資料圖 譯林出版社供圖當地時間10月14日,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New Haven)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9歲。
  • 哈羅德·布魯姆:讀書前,先清除掉你頭腦裡的那些「價值」和陳詞濫調!
    對於布克獎這樣具有世界性廣泛影響力的文學獎來說,這種選擇可能沒什麼不好,通過授予獎項來促進讀者思考社會問題,也可以擴大獎項的影響力,但作為讀者,我們是否應該從作品涉及的社會問題出發去閱讀,以更好地獲得這些觀點和意識形態?如果我們就這個問題諮詢哈羅德·布魯姆,他很有可能會暴跳如雷,或者不屑一顧。
  • 哈羅德·布魯姆:像小男孩一樣專注快樂地閱讀
    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去世,享年89歲。 圖片來源於《華爾街日報》 哈羅德·布魯姆1930年生於紐約,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
  • 專訪丨哈羅德·布魯姆:反主流文化是理想時代的產物
    哈羅德·布魯姆:實際上我不希望列一個一清二楚的名單,出版人堅持要那樣才行。我沒有參考任何其他著作,自己開列了那個名單,雖然很長,但那樣的列表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安徒生和其他許多重要作家在無意中就被遺漏了。
  • 為自己讀而不為社會讀:哈羅德·布魯姆眼中的孤獨讀書人
    在89歲高齡逝世的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就是這樣,反對著「憎恨學派(School of Resentment)」,在現代浪潮的洪流中擔起了西方文明經典標準的大旗。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讀者之一,哈羅德·布魯姆在晚年寫作了《如何讀,為什麼讀》。
  • 哈羅德·布魯姆: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遭遇了最糟的時代
    我們的每一個教育機構中都將設立文化研究系,這一趨勢好比一頭公牛不可拂逆;同時,審美的暗潮也會湧動,從而恢復人們幾許讀書的激情。奧登曾言:評論劣書有害人品。像所有多才的道德家們一樣,奧登忍不住地要理想化,他也確實應該活到今日,時下,一些新的政治委員們告誡說讀好書於人品也有害,我想這也許是對的。閱讀名家如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託爾斯泰的作品,不會使我們變成更好的公民。
  • 布魯姆《短篇小說家與作品》,談論三十九位西方作家
    《短篇小說家與作品》中譯本哈羅德·布魯姆(一九三〇-二〇一八)是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他的這部文論集《短篇小說家與作品》,共談論了三十九位西方作家及其短篇小說。從這些散亂的文章(類似讀書筆記)中,不難發現,布魯姆有兩個觀點是念念不忘地貫穿全書提及的。一是他把短篇小說區分為兩種模式。在《導言》中,他指出:「如果說短篇小說的主要傳統是契訶夫式的,與之相對的模式就是卡夫卡-博爾赫斯式的,夢魘般的怪誕幻象。」
  • 《紐約文學地圖》:城市窗口閃過的百年不孤獨的美國文學
    文/葛維屏由美國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主編的《布魯姆文學地圖》,目前在中國已經翻譯出版了六冊。而比對一下紐約與彼得堡,會發現這兩個城市,竟然有著某種相似性。彼得堡是俄羅斯最靠近歐洲的一個城市,它建城的時間並不長,是從一塊灘涂上建立起來的,彼得大帝建造它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與歐洲的聯繫。同樣,紐約也是建立在一個河口灘地上,它建城的內在動機,也是為了最接近地承受自歐洲大陸傳來的資訊文化,由此可見,兩個城市都是站在最容易接受外來文化的前沿上。
  • 哈羅德·布魯姆:你應該知道這四位偉大的英語詩人
    讀者也許會問,「難道所有卓越詩歌都要絕望嗎?」當然不是,但如果重讀我對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對惠特曼和狄金森、對《湯姆·奧貝德蘭》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對彌爾頓和華茲華斯的評論,將證明「視域性絕望」並不是你我在我們日常生命中也許會體驗到的絕望。我選擇一批我喜愛的詩,恰恰是因為它們的視域性品質超越了俗世的黑暗。
  • 精英主義之死|布魯姆|莎士比亞|文學|作家
    堪稱美國文壇祭酒的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Harold Bloom)離世,《紐約時報》這份本應是知識分子讀物的報章,竟在訃聞中蓋棺論定,說他是「美國最聲名狼藉的文評家」(the most notorious literary critic in America)。布魯姆死後負上「聲名狼藉」的惡名,全因他畢生推崇的是所謂「西方正典」。
  • 不想變老的女人,要記住卡夫卡這段名言,道出了不會變老的秘訣!
    更有些女人還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快逝去青春,永遠都會保持在十八歲,可沒想到自己的青春逝去那麼快。不光是女人,男人也一樣不想讓自己變老。不想變老,很多人就開始修身養性,不吃肉,不生氣,每天只求過的開心,好像大家都知道不老的秘訣一樣。但很多人知道,卻沒有堅持,很多時候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
  • 教師節,適合老師送自己的3句祝福:我們不會變老,只會更好!
    天地醞釀收穫的秧苗,你我等待鴻雁的飛過,它殷切地銜著來自四面八方寫滿文字的信件,隨之無數人會紛紛在您的耳畔送上一份真摯的祝福:教師節快樂! 九月,屬於老師們幸福而又辛苦快樂的開始。我們不會變老,我們只會變好!
  • 三類媽媽生孩子後不會變老,反而會變得更年輕,希望你也在其中
    這個嫂子自己的理論是,做產檢有什麼用,浪費錢,不如拿去做產檢的錢吃吃喝喝還更好,自己和老公都比較黑,希望孩子以後白一些,人家網上講了多吃水果孩子以後會更白。結果到了孕晚期,一天這個嫂子都覺得心神不寧,感覺胎兒動得也少了,於是就去了醫院,到了醫院醫生一檢查,胎心不正確,胎兒缺氧,需要馬上手術。而發現這個嫂子之前只做過兩次產檢,醫生臉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