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荷蘭、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的文藝復興
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還普遍處於封建專制制度統治的時期,荷蘭共和國的獨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為北方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
17世紀前期荷蘭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那裡有比較廣泛的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其他國家被迫害的異教徒紛紛逃到荷蘭避難,許多學者到荷蘭著書立說。至1645年荷蘭已有6所著名的大學,在荷蘭最早出現定期刊物,報紙也逐漸普及,科學技術十分發達。新的文化氣氛培養了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了荷蘭畫派,它繼承了15、16世紀尼德蘭民族藝術傳統,以寫實、純樸為其特點。由於荷蘭人是通過英勇頑強的鬥爭而獲得勝利的,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因此如何表現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現實生活、人的情感與願望,就成為荷蘭畫派多數藝術家關心的主要課題。他們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現實世界,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周圍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熟悉的各階層人物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色。絕大多數畫家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中下層平民開始成為繪畫中的重要角色,繪畫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大為增加。但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市民階層有追求進取的一面,也有滿足現狀、追求安樂的一面,荷蘭小畫派的某些作品過多地描繪了他們的生活瑣事與閒情逸緻。
荷蘭藝術由於寫實而受到市民的歡迎,人們購得油畫,懸掛室內,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辦公室、飯館等公共設施,因此油畫變成商品,大量進入市場。這一時期,肖像畫、風俗畫都獲得了極大發展;風景畫、靜物畫也成為獨立的繪畫科目。各類體裁之間的分工已達到專門化的程度,出現了肖像畫家、風俗畫家、靜物畫家、動物畫家、風景畫家等等。這些畫分類細、畫幅小,美術史上就稱這些畫家為「荷蘭小畫派」。
17世紀荷蘭傑出的肖像畫家弗朗斯·哈爾斯(Frans Hals 1580-1666)是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是一個極有個性的肖像畫家。在哈爾斯的畫中總是充滿歡快奔放的情緒,健康愉快的笑臉,富有感染力的生氣勃勃的市民形象。因此有人稱哈爾斯為「笑的畫家」。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聖路加公會。當他作為畫家開始獨立創作時,正是荷蘭人民革命鬥爭獲得勝利之初,荷蘭共和國正處於蓬勃向上繁榮發展時期。在哈爾斯早期與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現了荷蘭市民健康、愉快、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從20年代到30年代,他廣泛地描繪了荷蘭各階層的人物,如軍官、市民、音樂師、酒徒、少女、孩子等各色人物,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騎士》1628年、《彈曼陀鈴的小丑》、《吉卜賽女郎》、《揚克·蘭普和他的情人》等。他刻畫人物時,特別注意面部表情,善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使畫面生動活潑,決不矯揉造作。雖然多為單人半身肖像,卻常常使人聯想到畫面之外還有其他人物,構成一個情節,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有如一幅風俗畫。
哈爾斯的油畫技法也別具一格,他的用筆輕快敏捷,流通奔放,帶有明顯的筆觸,給人一揮而就的印象,作品就像速寫似的生動。哈爾斯那短促、跳動的筆觸,用於描繪那些醉酒的男子、蓬鬆的捲髮、歪戴的帽子和歡快的場面是再恰當不過了。
《微笑的騎士》
《彈曼陀鈴的小丑》:畫家選擇了一位處於社會底層的流浪藝人,著意描繪他那樂觀詼諧的小丑形象。他的裝束和表情雖然顯得滑稽可笑,卻顯示了荷蘭平民的性格特徵:他們幽默機智,忍辱負重,對艱澀的人生懷著樂觀的態度,畫家抓住了他那轉瞬即逝的斜睨的眼神,透露出他那幽默機靈、充滿歡樂的內心世界。
《彈曼陀鈴的小丑》
《吉卜賽女郎》:自由不羈的活潑少女;洋溢的青春活力和自然野性;神秘的微笑。畫家在這幅畫中採用了明快的大筆觸,以加強形象的表現力,並有意給這個到處漂泊的窮苦女郎增加快樂的情緒,以表現吉普賽少女的熱情、豪爽。這幅畫與其說是肖像,不如說更像一幅風俗畫。畫中少女沒有宮廷女性的矯揉造作,沒有思想束縛,充滿民間氣息。畫家以敏銳的觀察力、嫻熟的技巧和熱烈的色調,把這個吉普賽少女表現得神採飛揚,栩栩如生。
《吉卜賽女郎》
除了單幅肖像之外,哈爾斯還創作了一系列團體肖像畫,在構圖上突破了呆板、平整的布局,人物安排錯落有致,善於把眾多的人物按照一定情節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時期,哈爾斯創作的肖像畫中充滿著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他以流暢奔放的筆觸表現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構成哈爾斯偉大不朽的肖像畫藝術的獨特風格。
《聖喬治民團軍官宴會圖》1627年
他的晚年作品《哈勒姆養老院的女管理員群像》、《一個戴寬邊帽的男子》等多取古典構圖的正面形象,畫面上流露出一種憂鬱的情緒。
《哈萊姆養老院的女管理員群像》
《一個戴寬邊帽的男子》
在作品題材上與維米爾相近的風俗畫家還有很多,他們著意描繪彈琴、唱歌、做些輕微家務勞動的婦女,歌頌荷蘭市民美滿的家庭生活。其中著名畫家有:傑拉德·特·博爾奇(格拉爾德·特·特鮑赫Gerard Ter borch,1617—1681)、皮特·德·霍赫(皮特爾·德·胡格Pieterde Hooch,1629—1684)、加布裡埃爾·梅曲(加布裡爾·梅蒂綏Gabriel Metsu,1629—1667)等人。
傑拉德·特·博爾奇在藝術上的成就和名聲雖然遠不及維米爾,但他卻以詩意般的描繪而收到大量上層社會的訂單,肖像畫和室內畫深受人們的歡迎。多畫室內景,其筆下人物往往靜靜地從事某種活動:婦女梳妝、彈琴、進行高雅的消遣或閒談,對人物心理也有細膩描繪。傑拉德長於表現絲織服裝的閃光和婦女的髮飾等,而在形象上有時卻超越了寫實,以使筆下的人物更具魅力。
《一個警衛室室內》
傑拉德晚期作品色彩比以前豐富,人物的動作也比較活潑。代表作有《音樂課》、《年輕姑娘一位婦人讀信》1662年等。
《音樂課》
《年輕姑娘一位婦人讀信》
《年輕女子彈琴》1667年
皮特·德·霍赫的作品:
《餐具室》1658年
《母親的職責》1658年
加布裡埃爾·梅曲的作品:
《維金納琴旁的女士》約1660年
《生病的孩子》1663年
這時期重要的風俗畫家還有:阿德裡安·勃魯威爾(阿德裡安·布魯維爾Adriaen Brouwer,1605—1638年)、阿德裡安·凡·奧斯塔德(Adriaen van Ostade,1610—1685)和揚·斯丁(揚·斯蒂恩Jan Steen,1626—1679年)。
布魯維爾擅長創作一些墮落的女子、酒徒,以及愚笨的人物的形象,通過這些來反映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以及對自由的渴望。代表作有《吸菸者》等。
《吸菸者》
他繼承了老彼得·勃魯蓋爾農民風俗畫的傳統,善於表現農民的生活。除了描繪他們在田野中的勞動之外,特別喜愛表現充滿戲劇性衝突的場面,如農民唱歌、爭吵或者在小酒店裡喝酒的情景。代表作有《村中的酒店》、《老百姓的毆鬥》等。
《愛吵架的農民》
《農民打架》
《背部開刀》:江湖郎中正在給一個背部長瘡癤的農民開刀。農民顯出痛苦的表情。大概醫術不甚高明,又無麻醉,農民扭歪著臉,現了一副滑稽可笑的面貌。醫生正用那雙粗笨的手在動刀,表情十分認真。後面有一上了年紀的農民,包著頭巾,眯著細眼在傻笑,左手拿一個承接流血的醫療器。這兩個人物處在暗處,被手術的農民形象據於畫面中心。室內和諧的光線加強了露出背部的農民的整個側面。勃勞威爾的色調比較粗率,有時還不大講究輪廓的正確性,但其藝術特點是形象風趣,觀察力敏銳。這幅畫的3個農民形象構成完整的對話,令觀者感到忍俊不禁,油然地感到自己也參與到這幕戲劇中去了。
《背部開刀》
凡·奧斯塔德也曾經是哈爾斯的學生,1634加入畫家公會,一直在故鄉哈勒姆工作。早期作品也多為農民風俗畫,描繪農民酗酒或鬥毆的場面較多,人物形象活潑而粗獷。晚期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與動作都趨向平和。上述兩位畫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生活困頓、苦悶的狀況。
揚·斯丁的作品大多為風俗畫,在他創作生涯的後期主要也是表現農民生活。《快樂的家庭》1668年,是畫家的代表作。畫面上不同年齡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盡情嬉笑,並且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充滿了真誠的喜悅,構成十分活躍而熱烈的場面。
《快樂的家庭》
《小酒店前的農民們》
《打牌者》
《梳妝的婦女》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