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考點之教育學易混點辨析
1.歷史性&歷史繼承性
歷史性:不同時期不同點。
歷史繼承性:不同時期的相同點。
2.誇美紐斯&赫爾巴特
代表作:《大教學論》&《普通教育學》;
地位: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傳統教育的代言人;
思想:誇我班級獨立與大泛&一原則,二基礎,三中心,四階段。
3.《大教學論》的地位&《普通教育學》的地位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
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大教學論》;
標誌著教育學已經成為一門規範的、獨立的學科是:《普通教育學》;
科學形態教育學產生的標誌是:《普通教育學》。
4.孔子&蘇格拉底
分別是中國和西方最早使用啟發式教學的人;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
5.《學記》的地位&《論演說家的教育》的地位
《學記》:
①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②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③「教育學的雛形」。
《論演說家的教育》:
①西方最早的教育專著;②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學法的書;③體現了歐洲古代教育理論發展最高成就。
6.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
從做中學&教學做合一。
7.順序性&階段性
順序性強調的是方向性,由A到B,不可逆不可跨越;
階段性強調的是A和B的不同,強調的是不可混淆,不可混為一談。
8.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
不平衡性指的是同一個人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之間的比較;
個別差異性指的是不同人之間的比較。
9.教育目的&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理論術語;著重對培養人的規格做規定;可以由個人提出;
教育方針:政治術語;著重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提出要求;由政府或政黨提出,具有強制性。
10.教育目的&培養目標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係,他們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1)教育目的是對所有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和規定;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或專業的具體培養要求或培養人的具體質量規格。
(2)教育目的必須集中反映時代、社會和個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教育最高理想的體現,具有終極性;培養目標則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教育活動的具體努力方向,具有多樣性。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都要依據教育目的制定
11.義務教育的特徵&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的特徵
義務教育的特徵:強制性、免費性、普遍性;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的特徵:強制性、基礎性、普遍性。
12.教學&教育
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進行教育的基本途徑。除教學外,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
13.教學原則&教學規律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
教學原則不同,它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14.談話法&討論法
談話法:教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
討論法:學生圍繞問題各抒己見(爭論、磋商)。
15.陶冶法&榜樣法
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強調情境對人的感化和薰陶,重情。
榜樣法:突出榜樣者和示範者的作用,重行。
16.有關「班級」
(1)班級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2)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是:埃拉斯莫斯(伊拉莫斯)。
(3)最早從理論上設計班級組織的是:誇美紐斯。
(4)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的是:《大教學論》。
(5)我國最早採用班級組織形式的是:京師同文館(1862年)。
(6)全國普遍採用班級組織形式是在:廢科舉,興學堂之後。
17.有關「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了解和研究學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務:促進班集體全體成員發展。
(4)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組織建立良好的班集體(首要的工作職責)。
(5)班主任最經常性的工作:開展德育工作。
以上就是《教招考點之教育學易混點辨析》,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