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東莞男子堅持吹嗩吶41年 年近花甲仍難覓徒弟
金羊網 2019-08-29
吳培雄從16歲開始學習吹嗩吶,至今已有41年。儘管曾經一度為了謀生賣掉了嗩吶,但內心的堅持讓他重拾「老夥伴」。
吳培雄常在大朗體育館吹奏嗩吶
文/圖 金羊網記者 文聰 通訊員 戚嘉琳 方曉文
「嘀嘀嗒嗒……」在東莞市大朗鎮體育館的正門,傳來一陣陣婉轉悠揚的嗩吶聲。循聲望去,年近花甲的吳培雄坐在樹蔭下,手裡拿著一把古銅色的嗩吶,動情地吹奏著《老酒》。樂曲聲越過繁華的馬路,穿過高聳的大樓,傳向四面八方。
吳培雄從16歲開始學習吹嗩吶,至今已有41年。儘管曾經一度為了謀生賣掉了嗩吶,但內心的堅持讓他重拾「老夥伴」。多年難覓徒弟的他,如今仍在堅持,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承發揚嗩吶文化。
外公葬禮上與嗩吶結緣
今年57歲的吳培雄是湖南懷化人,2000年的時候來到大朗鎮工作。平時除了家人和朋友,嗩吶是他最親密的夥伴。27日,吳培雄在家中打開柜子,從一個盒子裡輕輕拿出伴隨了自己19年的嗩吶。這把嗩吶管身烏黑泛光,暗黃的喇叭口上沉澱著一些銅斑。吳培雄一邊仔細擦拭,一邊向記者介紹稱:「嗩吶的管身是木製的,呈圓椎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有銅製的喇叭口,也稱作『碗』。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音色高亢、嘹亮,不少人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儀式,都會請嗩吶演奏師傅前來吹奏一番。」
這把嗩吶已陪伴吳培雄19年
吳培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嗩吶,是在外公的喪葬儀式上。那時的他才16歲,儘管現已過去了四十多年,但他仍然清晰記得當初嗩吶聲給他帶來的那種震撼和吸引力。「當地兩位頗有名氣的嗩吶師傅前來葬禮上伴奏,他們吹奏嗩吶時,手指跳躍於管孔之上,悽揚的樂聲被吹奏出來。我不禁被吸引住了,看著放置在一旁的嗩吶,好幾次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葬禮結束後,吳培雄到處打聽有關嗩吶的知識。知子莫若父,父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後,便帶著他上門拜師。吳培雄很感謝父親的堅持,「過去的門戶之見比較深,有些人怕把嗩吶技藝教給別人,就砸了自己的飯碗。我父親張羅了好久才找到一個願意教我的師傅,以前的師傅是以『口傳心授』為主,因為我有8年吹笛子的基礎,因此在學習嗩吶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天賦,短短四天就學成出師,從此踏上靠吹嗩吶謀生的路。」
曾經賣掉嗩吶外出打工
入門容易,想真正吹好嗩吶卻很難,一首吹奏遷入新宅的曲子,吳培雄就練了八年。吳培雄拿出兩把嗩吶,向記者展示了一次同吹兩把嗩吶的技藝。「在遷入新宅儀式上,就需要我們嗩吶師傅一張嘴同時吹奏兩把嗩吶。一邊吹嗩吶,一邊爬梯子。爬到梯子的頂端後,還得在曲子不停的情況下,巧妙地用尾指勾開紅布,拿到紅布裡的大紅包,寓意著紅紅火火。」
嗩吶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由於過於冷門,嗩吶演奏師傅的收入都不太穩定。1998年,因為吹嗩吶不足以支付整個家庭的開銷,吳培雄不得不狠下心,賣掉嗩吶,離開家鄉外出打工。2000年,他來到大朗鎮工作,平時看到公園裡有人在吹嗩吶,心裡不禁泛起一陣羨慕之情,想上前交流,卻礙於情面又忍住了。
「最後我還是沒忍住,買了一把48塊錢的嗩吶。那把嗩吶做工不好,發音不標準,我特地回去老家一趟,向大伯求得一把1982年買的嗩吶,平時吹完都放在盒子裡鎖起來。」吳培雄在來莞的這些年,先後結識了三位嗩吶愛好者。每次邀約切磋技藝時,他都會帶上那把大伯送的嗩吶。
同時吹奏兩把嗩吶
表演市場較小難覓傳人
與吉他、鋼琴這些樂器相比,嗩吶的表演市場比較小,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吳培雄說,他曾經收過兩個徒弟,兩人都有吹笛子的基礎,對嗩吶也非常感興趣,但最終因為多方面的原因,最終還是放棄了嗩吶的學習。
這些年來,吳培雄再也沒有收過徒弟。對此,他也很無奈,「吹嗩吶是個力氣活,想要學好不容易,必須控制好高音、低音,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不斷反覆練習,所以,很難找到願意堅持的年輕人。現在時代都變了,婚喪嫁娶、禮樂典祭都不再需要嗩吶伴奏,各種先進科技產品已經逐漸取代傳統藝人的地位,一個按鍵就可以隨意播放音樂,嗩吶調也瀕臨失傳」。
吳培雄希望通過媒體的報導,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承發揚嗩吶文化。吳培雄笑著說,只要自己堅持,終會有收穫。「說不定哪一天,我在體育館的樹下吹奏著最愛的《老酒》,一個年輕人會走上來問:『老師傅,能教我吹嗩吶嗎?』」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