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的權力有多大?現任總理莫迪核心權力圈人物有哪些?
這與政體相關。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後,從英國殖民時期的政治體制中繼承了兩大政治遺產:一是聯邦制,二是議會民主制。雖然程序上總理由總統任免,但總統並沒有行政權力,僅具有象徵性意義。國家的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內閣行使,內閣對議會下院(人民院)負責,總理是內閣的核心人物,擁有最高決策權。
在莫迪的核心權力圈中,有三個人至關重要。
一是現任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被普遍認為是莫迪的副手。沙阿出生於耆那教古吉拉特高種姓,在大學期間加入了印度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教派組織之一國民志願團(RSS),1986年加入印度人民黨(印人黨)。2014年,莫迪領導的印人黨贏得大選後,沙阿成為印人黨主席。2019年,莫迪領導的印人黨以壓倒性優勢在選舉中獲勝後,沙阿被任命為內政部長。沙阿是唯一一個參加所有8個內閣委員會的議員,不僅在擴大印人黨勢力範圍和鞏固黨內權力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制定印度改革與發展戰略方面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他於1972年加入印度情報局,2005年從情報局局長職位退休,經歷了長達33年的特工生涯。2014年莫迪擔任總理,多瓦爾被任命為印度國家安全顧問,被認為權力比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大。
三是外交部長蘇傑生。他被認為既是「美國通」也是「中國通」,曾於2009年8月至2014年1月擔任印度駐華大使。2019年莫迪連任總理後,蘇傑生被任命為外交部長。
2019年8月15日,在印度新德裡,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慶祝活動上講話。新華社發
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關係如何?各邦權力有多大?
印度實行聯邦制,根據憲法,邦長在某些事項方面具有「自行決定權」,因而各邦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並享有有限的自治權。但是,聯邦政府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上處於主導地位,各邦行政權力的「中央化」傾向明顯,屬於帶有中央集權制特點的聯邦制。同時,聯邦政府可以就某些重要事項,通過宣布全國或某一地區處於緊急狀態,幹預各邦事務甚至接管各邦權力。
聯邦政府雖擁有絕對權力,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一方面,受「邦級政治」影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存在「權力的遊戲」。比如一些邦的首席部長可能是總理的政治對手,這無形中會造成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隔閡;另一方面,如果地方勢力過於強大,則會限制和削弱中央政府的改革政策。而且,部分邦受經濟落後情況制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使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2019年4月10日,在印度阿薩姆邦,選舉工作人員進行準備工作
目前印度主要有哪些政黨?執政黨印人黨面臨哪些挑戰?
印度黨派眾多,除登記在案的400多個黨派外,還有上千個沒有註冊的在野黨。據統計,僅2014年參與選舉的黨派就有464個。
印度的政黨總體上可以分為「全國性政黨」和「地方性政黨」兩個大類。「全國性政黨」主要包括印人黨、國大黨、草根國大黨、印度共產黨、印度共產黨(馬)、全印度基層國大黨、民族主義大會黨、大眾社會黨(又稱種姓政黨,代表低種姓和少數宗教徒的利益)等;「地方性政黨」主要包括青年勞工及農民國大黨(安得拉邦)、勝利人民黨(奧裡薩邦)、人民黨統一派(印度東部和東北部)、達羅毗荼進步聯盟(泰米爾納德邦)、溼婆軍(馬哈施特拉邦)、泰盧固之鄉黨(安得拉邦)等。
執政黨印人黨成立於1984年,1996年躍升為第一大黨。莫迪領導的印人黨在2014年和2019年大選中表現亮眼,分別獲得282席(當時全部議席為543個)和303席(當時全部議席為542個)。
從目前趨勢看,國大黨領導的反對黨及其他地方政黨還難以挑戰印人黨的影響力,但印人黨執政亦面臨巨大壓力,包括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結構性改革難以推進等。
印度人民黨執政的印度,會成為一個「印度教國家」嗎?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的確屬於右翼,不僅如此,他其實還是印度教派組織國民志願團(RSS)的成員。RSS是一個以弘揚印度教文化、保護印度教徒利益為宗旨的印度教志願者組織,其目標包括最終建立一個強大的「印度教國家」。據印度媒體報導,大量印人黨成員具有RSS背景。
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印巴分治前後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大規模流血衝突,還是1992年發生在阿約提亞的「寺廟」之爭引發的衝突,抑或是2002年2月發生在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暴力衝突,RSS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RSS正在影響印度政治生態並可能朝重塑一個「印度教國家」的方向發展。這在印度國內引發了普遍爭議,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8 年10月31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拍攝的世界最高塑像「團結塑像」,該塑像是為紀念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薩達爾·帕特爾而修建
莫迪當選總理以來,其改革和公共治理舉措成效如何?
2014年莫迪執政以來,大膽嘗試了1991年印度市場化改革以來最具爭議性的行政治理與最具風險性的經濟改革。
他把提高行政治理效率列為政府改革的首要任務,將改變官僚機構作風、提高政策執行力和透明度作為改革重點,採取了簡化行政流程、改變權力運作方式、削減帶有指令性特徵的政府機構等舉措,包括撤銷或合併了國大黨政府時期的四個政府機構。
莫迪政府推行合作性聯邦主義行政改革,改善了政黨多元化機制下,諸多邦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的政策分歧及由其導致的「步調不一致」等問題。系列舉措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執政效率和治理水平,實現了總理辦公室對政府的有力控制。通過建立起較為強大的中央政府,印度一直以來因權力過度分散導致的大規模結構性改革難以推進的困境得以部分解決。
需要指出的是,腐敗嚴重阻礙了印度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莫迪政府執政以來,首先修訂了《反腐敗法案》,致力於從制度上剷除腐敗。同時,披露了公民海外資產,努力「尋找流向海外的每一分錢」。此外,還針對政治獻金出臺了更為嚴厲的管控措施。
在經濟改革方面,首先廢除了印度計劃委員會,以國家轉型委員會取而代之,莫迪擔任該機構主席。莫迪在第一任期推出了商品與服務稅(GST)改革,廢除了印度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統一了全國商品稅和服務稅。同時,還推出「廢鈔令」,廢除了500盧比和1000盧比大面額紙幣,此舉被認為在打擊腐敗、阻止黑錢流通和打擊地下經濟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
此外,莫迪政府還推出了《土地徵用法修正案》,並嘗試進行勞動法改革。雖然這些舉措在實施過程中遇到挑戰和阻力,使經濟一度出現震蕩,並使莫迪一度陷入「信任危機」,但客觀上說對掃除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2月24日,印度《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支持方和反對方在德裡東北部多地發生衝突並引發騷亂。圖為當天在新德裡拍攝的被示威者點燃的汽車
財團在印度政治經濟生活中地位如何?
印度的財團,除了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塔塔集團,還有比爾拉、安巴尼、博拉、瑪法特拉斯、瓦爾昌德、馬亨德拉等。在印度,財富和權力間不可分割的關係,決定了財團與政治經濟生活息息相關。
隨著印度選舉規模的不斷擴大,政黨對資金的需求缺口不斷增大,導致政治獻金在選舉中的作用不斷上升。一些財團藉機為大選提供活動經費,換取必要的政策回報。甚至有財團會直接參與議會事務,幹預政治博弈,這成為財團對政府政策施加政治影響的一個主要渠道。此外,財團還常常通過影響乃至左右工商協會來擴大自身利益。隨著媒體對政府和公眾的影響力增強,財團也通過資金援助或直接入股等形式控制媒體,同時通過資助智庫、建立智庫和智庫網絡,來影響政策走向和輿論導向。
印度主流媒體和智庫有哪些,在政治領域的影響力如何?
在印度,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主要包括《印度時報》《印度斯坦時報》《印度快報》《印度教徒報》《印度經濟時報》《今日印度》等。相較而言,《印度時報》的立場偏向右翼;《印度斯坦時報》和《印度快報》的立場偏向國大黨;《印度教徒報》立場中立偏左;《今日印度》趨向於走偏激路線。
在電視媒體中,新德裡電視臺(NDTV)更多由反對黨控制,是莫迪政府主要的批評者;印度首個衛星電視臺(ZEE)則經常為印人黨做宣傳和辯護。
在通訊社中,亞洲國際新聞通訊社(ANI)是印度教右翼民族主義的宣傳窗口。在網絡新聞雜誌中,Scroll和The Wire新聞網站都反對印度教右翼民族主義,時常批評印度政府的不當行為。
印度的智庫正快速發展,數量僅次於美國。其中,國防研究與分析研究所(IDSA)是印度國防部資助的非黨派智庫,涉及國防、安全和國家關係方面的政策研究。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是一家非營利、多學科的公共政策智庫,觀點較中立,沒有明顯的傾向。
印度基金會(IF)和辨喜基金會(VIF)代表印人黨的利益。歷史悠久的辨喜基金會是RSS的附屬智庫,印度基金會是2014年印人黨贏得大選之後成立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智庫。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NITI Aayog)是莫迪設立的一個政府智囊團,致力於研究印度的國家發展戰略,重點關注經濟增長,是印度重要的政策諮詢機構。
印度傳統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現狀如何?
尼赫魯·甘地家族(尼赫魯家族)和「聖雄」甘地家族不能弄混了。尼赫魯和甘地是印度兩個姓氏,「聖雄」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的領袖,尼赫魯是他的追隨者,他們並無血緣關係。尼赫魯是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出身,而他的獨生女英迪拉卻與拜火教教徒結婚。按照印度教教規,如果與異教徒結婚,不僅自己會成為賤民,後代子孫也將永為賤民。於是,「聖雄」甘地伸出援手,給了他們「甘地」的姓。
2017年12月1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新就任的印度國大黨主席拉胡爾·甘地(前左)與上一任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前右)共同參加活動
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尼赫魯家族(國大黨)出了尼赫魯·甘地、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三位總理,在印度政壇執政37年,對印度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迄今沒有其他印度政治家族的影響力超越尼赫魯·甘地家族。
為了扭轉21世紀以來國大黨在印度政壇的不振局面,尼赫魯家族的繼承人拉胡爾·甘地被推上政治舞臺。2013年1月,拉胡爾·甘地擔任國大黨副主席,在2014年的議會選舉中,以拉胡爾為總理候選人的國大黨作為反對黨,在與莫迪領導的印人黨的競爭中慘敗,僅拿到44個席位。2017年12月,拉胡爾接任國大黨主席。在2019年的大選中,拉胡爾領導的國大黨聯盟不僅未能「力挽狂瀾」,甚至還輸掉了尼赫魯家族「大本營」選區的席位,僅收穫了52個席位。這被外界普遍認為,尼赫魯家族所領導的國大黨作為印度唯一政治力量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作者系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