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匯·漢」漢文化之博大精深,一覽漢朝雄風!

2021-01-08 西安新豆遊學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地動儀、造紙術

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長樂未央"的瓦當

從六經到漢賦

從開疆拓土到絲綢之路

……

漢之文化博大精深、開放包容

影響到了全世界

這一次讓我們一覽漢朝雄風

1

大漢雄風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嘗讀西域傳,漢家得輪臺

古塞千年空,陰山獨崔嵬

大漢王朝,威武強國

究竟有怎麼樣的武力能如此豪氣?

是如何馬踏千裡?

展我中華之威名?

你知道漢武帝和匈奴的故事嗎?衛青、霍去病等明君良將是如何秣馬厲兵、重創匈奴?"封狼居胥"說的是哪一位大漢名人?

漢朝子民那時才能自豪地對無法無天的外族宣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以自豪地宣稱「我是大漢子民,我是漢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得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儒家思想有什麼淵源?

「鑿空」說的究竟是什麼事?和張騫出使西域的人兒都回來了嗎?

張騫去往西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絲綢之路和它有什麼樣的關係?

漢族、漢人、漢語、漢字、漢服、漢學……眾多帶「漢」字的詞語表明,漢朝時我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古代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什麼國號就叫什麼人,例如齊人、秦人、漢人、唐人……不過,"漢人"的稱呼確實遠遠超過了漢朝的歷史,這是為什麼?

西漢皇帝的帝陵都在西安周邊地區,但為什麼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卻沒有修在鹹陽塬上呢?

尋蹤【漢陽陵博物館】,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帝王陵墓,一覽大漢王朝的社會生活。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收集古人的表情包,欣賞東方「斷臂維納斯」。

2未央瓦當

「秦磚漢瓦」是古代中國建築構件上的藝術典範,之所以稱為漢瓦,是因為在我們瓦當大家族中,尤以漢代的瓦當最為著名。

瓦當,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物件,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特指東漢和西漢時期,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築物簷頭的建築附件。

從細節中解讀漢代的發展,從部件中了解建築的美學。長樂未央,千秋萬歲……

所以,瓦當也成為我們窺探漢時期社會、生活的一個小小的窗口。它對於我們建築史來說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瓦當絕不只是建築的守護神,它也是時代的信使,所謂藝術源於生活,瓦當上的圖案記錄的可都是時代的秘密呢,你發現了嗎?

3

漢家衣裳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裡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你知道漢服是漢朝的服飾還是漢族人的服飾?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化身漢服設計師,把華夏文明,漢儀威武,濃縮在服飾之上……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漢服區別於其它民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4

科技發明

在漢代以前,人們的書寫材料是什麼呢?竹簡?麻布?為什麼會有紙的出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你想知道紙是怎麼造出來的嗎?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你知道地動儀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嗎?地動儀有什麼科學意義?

相關焦點

  • 初夏泛舟漢長城未央宮遺址 體驗絲路起點巍峨雄風(組圖)
    初夏泛舟漢長城未央宮遺址 體驗絲路起點巍峨雄風(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2014年05月24日11:18 採訪團記者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拍照。梁錦 攝 人民網西安5月24日電(梁錦)22日,「新絲路 新起點」全國網絡媒體陝西行來到絲路起點、漢長安城遺址、賞漢武大帝像,並泛舟漢城湖、登臨大風閣,體驗漢朝巍巍雄風。
  • 常紹民:漢文化研究的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他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 漢族、漢語、漢字、漢服、漢朝,這個「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漢族之所以叫漢族,不只是源於漢朝那麼簡單,其背後隱藏的文化底蘊,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精神內核。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那麼,漢族為什麼叫漢族?這個「漢」字緣起何處?本意是什麼?知道答案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一種是在漢字下添加「送假名」或在字旁註出對應的日語固有詞的讀法,使人直接用日語理解其義,如「夫れ」「未だ」「胸」「眥」等詞。第二種也是通過日語固有詞來翻譯,但這個詞在日常書寫時並不使用詩中的漢字,為了保留漢詩的原貌,只注出其日語讀法,並不更改漢字。如詩中的「鍾」是「聚集」的意思,這個義項在日語裡對應的是「あつめ」一詞,寫作「集め」,為了不改變原文,就通過標註假名表示它等同於「あつめ」之意。
  • 百年餅店體驗漢家文化——舊振南漢餅
    發跡於臺南府城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舊振南餅店在林森路上開設漢餅文化概念店。眾星雲集的空間、用器、禮盒設計兩層樓挑高空間,入口印有「舊振南」字樣的漢餅圖騰地磚非常引人注目。店內三處精巧的地磚,皆是老匠人透以繁複工序及費時的水磨石技術所打磨而成,以花鳥圖騰象徵著幸福、圓滿、長壽之意;仰頭所見吊掛的木製燈飾,則是臺灣燈飾設計品牌META Design 3D解構漢餅模外型,手工製作成隱含文化符碼的燈具,和融入中式窗花、餅模元素的空間相呼應。以水磨石製作的漢餅圖騰地磚隱含文化符碼的燈具。
  • 兩千年前漢畫現身老城根 揭秘漢朝人民美好生活
    常在電視劇裡看到漢朝女子裙裾曳地,姿容豐美,究竟真實的漢朝人民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如何開展社交,喜歡哪些靈獸,漢朝女性的地位真的比唐朝還高嗎?有關漢朝人民生活的秘密都將在「中國漢畫巡展」揭曉。   2018年9月15日,由中國漢畫學會、COART藝蓮公園、老城根Gpark、六度藝術空間站、浙江信雅達文化、杭州遊於藝文化聯合舉辦的「中國漢畫巡展」將在西安老城根Gpark開幕,來自兩千年前的漢畫拓片展品將和西安市民見面。
  • 廣安漢陶博物館欲打造世界漢文化交流中心
    1月28日,記者從廣安獲悉,廣安將依託漢陶博物館打造漢文化交流中心,向海內外漢學家廣發英雄帖,吸引其前來交流、研究漢文化。  廣安漢陶博物館館藏文物由三臺籍收藏家何人捐獻而來,共有近萬件漢陶文物,有戰國及漢朝時期古滇國崇拜圖騰的重要紋飾太陽紋,川內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一組樂舞俑以及存有2000多年前酒精的陶罐等「鎮館之寶」,去年8月18日開館以來已接待遊客5萬餘人。  漢陶博物館的建立結束了廣安無博物館的歷史,不僅填補了廣安漢陶文化的空白,還將大大提高廣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軟實力。
  • 走近寧城漢長城 「一」
    ,然而在遼文化之前,在寧城的土地上尚有一筆鮮為人知的文化瑰寶———漢長城。從即日起,我們將連續推出三集文化記錄筆記,詳細介紹寧城漢長城遺址保護以及守望在漢長城邊上的人們。多少年來,從跟著童年的夥伴們一起去烽火臺上登高戲耍,到成年後對家鄉歷史文化宣傳的奔走與熱愛,他和這片土地上的許多人一樣,有著很深的漢長城情結。
  • 「漢地十八省」這種認識,其實是奴性文化的一部分
    現如今有好多人,不光是好多人,還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搞歷史研究的歷史迷,或這或那的都默認了「漢地十八省」的劃分和觀念。我想說,這幫人,統統是腦子抽抽了,不光犯了嚴重的民族主義錯誤,還非常缺乏自我意識,自主靈魂,猶如一個個活著的奴性劣根倖存體。
  • 漢朝是強漢,唐朝是盛唐,宋朝是弱宋,那明朝的別稱是啥呢?
    於是,在我們的口中,出現了強漢,出現了盛唐,出現了弱宋,但其實,那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缺少了對明朝的代名詞呢?強漢是怎樣的呢?我想,最經典的,那就是陳湯說過的那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實話,因為血緣的關係,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總覺得內心是一陣澎湃,恨不得自己就在當時的漢朝,感受著這強漢的氣魄。
  • 「暨南大學本草博物教育基金」成立
    ,暨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暨南大學藥學院與北京本草博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本草時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舉行了「暨南大學本草博物教育基金」捐贈儀式。未來,依託「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立足大灣區,把港澳臺作為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新起點,並沿「一帶一路」國家倡議,通過「暨南大學本草博物教育基金」和「本草博物跨界聯盟」的平臺,將「本草博物」圖文並茂、喜聞樂見的創新形式,做大做強。
  • 鴻篇巨著《漢之始祖劉邦》受到讀者關注
    鴻篇巨著《漢之始祖劉邦》一書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20年社重點打造圖書之一,圖書策劃方中美大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鄧永標、《漢之始祖劉邦》一書作者陳瑞紅、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專職副會長陳朸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雙創發展辦公室主任李潮平共同參加本次圖書訂貨會,並在現場舉辦了生動的漢文化座談會,以此呼應本屆訂貨會的主題:「全面推進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 唯漢獨以強亡,漢帝國到底有多強?
    歷朝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中國曆朝歷代各個王朝,都是因為王朝末年弊病爆發,國力衰弱而滅亡,只有漢帝國是因為自身太過強大而滅亡。但真的算起來,司馬家族篡漢之後依然延續了漢代的各方各面,直到今天漢文化依舊流傳,漢帝國算不上真的滅亡。那麼,如此強大的漢帝國到底有多強呢?
  • 「漢漢漢漢漢漢字黨,我等日本之漢字黨」!
    「幾千年來,許多文物都毀於無情的自然災害和硝煙瀰漫的戰爭之中,許多古文明也沉沒於現代科學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唯有漢字不僅從未被外來文化徵服過,而且從未間斷過其自由的發展」。   這是日本漢字考試卷上的一道翻譯題選段。
  • 南陽漢文化產業園大漢小鎮項目和歷史文化簡介
    (一)南陽漢文化特質位居全國之首南陽在西漢、東漢、蜀漢時期,一直是政治地位重要、經濟發達、文化繁盛、人才輩出。1、西漢劉邦略定南陽後,壯大了力量,得到了充分的補給,逐漸強大,才入關中滅秦,開創漢朝基業。
  • 走近寧城漢長城「三」——漢長城•壕塹
    寧城歷史文化的一部壯麗史書,然而在遼文化之前,在寧城的土地上尚有一筆鮮為人知的文化瑰寶———漢長城。我們將連續推出三集文化記錄筆記,詳細介紹寧城漢長城遺址保護以及守望在漢長城邊上的人們,今天播出第三集【漢長城 •壕塹】。
  • 劉備宣稱自己是漢朝皇室後代,為何漢獻帝同意,曹操也同意呢?
    說到劉備的身世問題,大家一直就爭論不休,有人覺得劉備確實是漢朝中山靖王的後代,只不過是年代久遠,漸漸劉備也成了皇室「遺珠」,當然也有人覺得,劉備其實就是圖個名頭好辦事。那麼漢獻帝和曹操明顯都不是傻子,為什麼都同意他的身世呢?
  • 妙計解漢高祖白登山之圍
    漢高祖就親自趕到晉陽,與匈奴對敵。公元前200年冬天,天氣特別冷。中原的士兵不少人被凍壞,甚至有人被凍掉了手指。可每次漢高祖的軍隊以跟匈奴打仗,匈奴便敗,漢高祖一連打贏了好幾仗。唐高祖聽說冒頓單于逃到了代谷(今山西代縣西北)。漢高祖就派人去偵察,回來的人說冒頓單于的部下全是老弱殘兵。
  • 邢鑫:重構東亞近世博物傳統——臨床之眼與博物之眼
    該論文集之於東亞博物學史研究的意義恰如《博物學文化》(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 , 1996)之於西方博物學史研究。有趣的是,雙方都將博物學理解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實踐,而不僅僅是一套專門知識體系。源於中國的東亞博物學深深紮根於不同於西方文明的知識傳統,其所運作的外部環境與內部邏輯也染上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 零下二十度探營比亞迪冬季測試,五千字說一說「漢」的技術秘密
    比亞迪「漢」前幾天上了最新的工信部申報目錄,此前也發布了官圖。從工信部目錄來看,「漢」分為純電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混合動力兩個版本。隨後,「超級磷酸鐵鋰」被命名為「刀片電池」以及相關細節的消息也陸續流出,譬如體積能量密度提升 50%,相較於三元鋰電有 20%-30% 的優勢,更安全更長壽;會首先搭載在「漢」上,NEDC續航過 600KM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