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吳廣仁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種的一片紅粟米竟然引起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關注。10月底,該所副研究員高愛農與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攝製組一行人,來到金華東陽白雲街道裡塢門小區,為紅粟米珍稀種質資源攝製專題片。
這片紅粟米周圍是舊村改造的區塊,目前可以說是一片廢墟,它們有何特別之處?東陽市農業局種子管理站品種管理科負責人馬志進說,粟米就是小米,最常見的是黃粟米,紅粟米曾經普遍種植,現在比較稀缺,急需收集起來進行保護。
在吳廣仁的記憶裡,40多年前,周邊村莊有很多農戶種植紅粟米,如今已寥寥無幾。三四年前,附近小區有居民種有少量紅粟米,送了點給吳廣仁,一家人嘗了,發現紅粟米比黃粟米糯性好,都覺得好吃,於是他開始自己種植。吳廣仁種了約200平方米,一年產量100~150公斤,供自家人食用,也會給親朋好友送一些。
馬志進表示,吳廣仁種植的紅粟米所在區塊是旱地,土壤肥力較差,這種情況下,畝產量可達333公斤,已算不錯。記者看到,紅粟米的外衣呈紅褐色,這是它與黃粟米最直觀的區別,而褪去外衣,其實紅粟米是米黃色的。
那麼,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是如何得知這一片紅粟米的?原來,我國正在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以下簡稱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行動,作為浙江省63個農業縣(市、區)之一,東陽今年5月正式啟動普查與收集工作,徵集糧食、纖維、油料、蔬菜、果樹、茶、桑、牧草、綠肥等農作物的古老、珍稀、特有、名優作物地方品種,以及作物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
種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注重通過走訪老農民發現種質資源線索。在一次走訪調查過程中,工作人員被一片紅色的谷穗吸引,詢問種植戶並通過田間性狀調查後,確定為種植面積日益減少的老品種紅粟米。
馬志進立即送交該種質資源,這才引起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關注。作為東陽地方老品種的種質資源,目前,該品種已經被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項目辦公室收集。
「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是為了摸清東陽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家底,搶救性收集、保護珍稀、瀕危作物野生種質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並為國家農作物育種產業發展提供新資源,維護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資源環境。」馬志進說,截至目前,東陽已報送22份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將持續至12月底,希望鎮(鄉、街道)的農業技術人員及從事農作物種植業的相關人士提供種質資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