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發布,看主刀醫生劉良怎麼說

2020-12-13 澎湃新聞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這份報告中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這次解剖過程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病變仍聚焦肺部 其他臟器損害有待研究

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劉良教授表示,從目前的病理結果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

劉良介紹,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的症狀不像我們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清鼻涕等症狀,解剖發現這些患者肺部的分泌物是黏稠的,而且在較深的氣道裡。如果在早期沒有發現、不去針對性地做處理的話,治療可能會起反作用。

此外,劉良介紹,正常的肺含氣,握上去感覺像海綿,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就感覺它已經實變了,肺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

「大災面前,自己不起點作用心裡羞愧」

劉良從事法醫工作已經30多年,他親自檢案數千次,其中不乏疑難、典型和重案要案。17年前,劉良曾對SARS逝者做過遺體解剖。1月24日,劉良代表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屍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記者:醫生和病毒在打仗,如果不進行遺體解剖,意味著這個俘虜可能我們永遠抓不回來?

劉良:對,基本上是盲打。

湖北省衛健委同意劉良和他的團隊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屍檢,但病理解剖所需的場地很難落實。

醫院的手術室是相對穩妥的選擇,但當時武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而且一旦醫院接受了這個任務,還需要承擔徵求病人家屬是否願意捐獻遺體的工作。因此,尋找醫院的進展並不順利。劉良在焦急中等待,「很著急,早一天知道病變對臨床治療非常有價值。」

劉良:我曾經跟團隊說過一段話,在世界級大災之前,我們不幸也有幸地遇到這段經歷。如果我們不在裡面起點作用的話,我們真是羞愧。

劉良不斷地通過媒體發聲,呼籲儘早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2月15日,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張定宇院長同意安排一間負壓手術室用作遺體解剖。

手術前 鞠躬時間特別長

2月15日晚上9點左右,金銀潭醫院一位新冠肺炎逝者家屬同意將遺體捐獻出來,供劉良團隊解剖使用。

2月16日凌晨1點左右,在做好層層防護後,劉良團隊9人進入手術室,59歲的劉良是遺體解剖的主刀。

記者:第一步怎麼做?

劉良:我們先給他鞠躬,這是規矩,也特別對這個人。他能把自己遺體捐出來,貢獻很大,我們對他鞠躬的時間特別長。他們為人類健康,為子孫後代,為我們未來作出了貢獻。

「我們相當於在核輻射最核心的地方」

這是全世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呼吸道傳染病人的搶救中,僅僅是氣管切割都會導致大量病毒噴出,而屍檢需要打開的面積和部位比氣管切割要多出很多,劉良形容「這個是很冒險的事情。」

在進行解剖之前,劉良和團隊策劃了多種方案。起初由於老人是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團隊決定讓年輕人上,年紀大的醫生當助手在旁邊進行指揮。但真正解剖時,還是選擇讓年齡大的醫生做。

記者:為什麼要改主意?

劉良:畢竟他們沒有經驗,萬一出什麼事了,那只能就往裡面衝。面對恐慌,還是先要保護其他人。

由於病房中空氣不流通,並且不清楚遺體暴露會有多大濃度的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病毒濃度越大。

記者:您恐懼嗎?

劉良:恐懼,沒有人做過新冠肺炎逝者解剖,我們在裡面時間不能待太長。一是裡面空氣很悶,第二個你不知道遺體會有多少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濃度越大。我們相當於在核輻射最核心地方。

從2月16日凌晨一點半開始,遺體解剖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凌晨三點五十分結束。而平時做一例解剖,只需要一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

劉良:一是首次,要謹慎小心。第二個,在裡面確實很難受,像高原反應一樣缺氧,縫一針就大喘氣。

迄今為止,中國累計對12具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進行了病理檢驗方向的解剖工作,其中9例由劉良團隊完成。

在劉良看來,法醫其實就是翻譯。遺體不會說話,法醫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語言翻譯給不懂的人聽。出乎劉良意料的是,這些天,幾乎每天都會有新冠肺炎逝者本人和家屬志願捐獻遺體,這讓劉良非常感動。「非常感謝他們,真正有難時,大家還是願意奉獻自己。」

原標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發布,看主刀醫生劉良怎麼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發布 總臺記者專訪主刀醫生劉良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這份報告中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這次解剖過程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 劉良還原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後的肺:深部氣道有黏稠分泌物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
  • 專訪法醫劉良:解剖新冠肺炎首例患者遺體是如何進行的?
    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是因為,作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團隊的負責人,這份診療方案吸納了他的研究成果,直接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診治。法醫,這個平日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職業走到了抗疫一線。患者遺體解剖對防治疫情有什麼重要意義?首例患者遺體解剖是如何進行的?帶著種種好奇,記者電話採訪了身在武漢的劉良教授。記者:劉教授您好!
  • 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 主刀醫生:「肺已經不是肺了」!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   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spleen:脾臟   digestive tract:消化道   ▌新冠肺炎病變與SARS有類似,也有自身特點   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點。
  • 第一例新冠肺炎解剖法醫劉良,他說法醫就是翻譯,替遺體說話
    關於法醫劉良,也是通過這次疫情我才聽說了他,知道他是這次疫情爆發以後呼籲解剖的第一人,也是實行解剖的第一主刀人,總共12例的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劉良的團隊就操作了9例。在1月份的時候,劉良就已經回到鄭州老家,陪在妻兒的身邊準備過年,後來疫情開始不可控,劉良就在網上呼籲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人進行解剖,以進一步的分析病理原因。
  • 遺體解剖發現呼吸機致人死亡?劉良:各病例特點不同
    新京報訊(記者 王昱倩 逯仲勝)28日,主持解剖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就有消息稱「解剖報告顯示,醫療救治過程中使用的呼吸機會致患者缺氧死亡」回應稱,每個病例有不同特點,將會與臨床專家溝通。
  • 法醫學教授劉良:新冠肺炎逝者屍檢病理結果將很快揭曉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之後,劉良團隊至今已經獲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樣本。病理解剖場地要求極嚴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記者:什麼原因導致一直到2月16日,您才能做第一例解剖手術?
  • 全國第一、二例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完成 親歷專家這樣說
    1月9日,新冠肺炎出現首個死亡病例,而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出現一個多月後,研究一直無法開展,直到2月16日,全國第一、二例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完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專家劉良教授(中)三人團隊承擔了當天第一、二例解剖「推動起來太難了,可死亡因素搞不清楚怎麼行?」
  • 網傳第一例屍檢解剖報告提示要吸痰不能上呼吸機?劉良教授闢謠了
    2月16日健康時報曾經報導,至今,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同濟醫學院法醫系劉良教授及其團隊已經獲準對9例因新冠病毒感染過世的逝者進行屍檢並獲得了病理樣本,對其中三例進行了病理分析。組織拿到了,大眾都很關心目前病理解析進展如何,特別是對臨床有何指導意義呢?
  • 全球首份新冠英文屍檢報告:患者肺部覆蓋著厚厚的黏液
    原標題:全球首份新冠英文屍檢報告:一名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肺部覆蓋一層厚厚的黏液近日,美國頂級醫院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發布了全球首份英文新冠屍檢報告,能夠讓衛生專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對肺部的影響
  • 全球首份新冠英文屍檢報告:一名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肺部覆蓋一...
    近日,美國頂級醫院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發布了全球首份英文新冠屍檢報告,能夠讓衛生專家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對肺部的影響。該研究報告了兩具屍體解剖的結果,其中一具為一名77歲的男子,死於COVID-19(新冠病毒導致的疾病,新冠肺炎);另一具為一名42歲的男子,患有COVID-19,但死因並非COVID-19。其中77歲的男子為肥胖人士,有高血壓病史。據悉,他的症狀持續了6天,直到奄奄一息都沒有尋求治療和接受病毒檢測。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 解剖屍體是什麼感覺?醫學生:一堆脂肪,有時會突然肚子餓!
    2月16日凌晨1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法醫學系主任劉良及其團隊,開始進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 張法醫:遺體解剖看似是非常可怕,但卻是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而且法醫在接觸遺體解剖之前,其實已經上過大量人體解剖課程,並且也看過各種各樣的標本,此前的動物實驗也為遺體解剖做鋪墊,所以對於遺體解剖有的人會害怕,但有的人還是存在好奇的。
  • 專家解讀新冠肺炎逝者屍檢:肺部狀態不一定是致死原因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屍體解剖後,截至2月25日,專家團隊一共完成了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目前,解剖初步結果正在內部討論,形成共識後將於近期發布,指導一線臨床醫師進行診斷治療。「現在屍檢做得很有限,我們出來的結果只有3例,數量較少不一定有代表性。總體上看跟SARS病變有很相似的地方,但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 新冠肺炎病毒家庭版試劑盒上市?假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
    謠言1:新冠肺炎病毒家庭版試劑盒上市,採血即可測?謠言微商又蹭了一波謠言的熱度。近日,一款號稱在家就可自測是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試劑盒,在微信朋友圈中出現。更可笑的是,賣家宣稱,在家指尖採血後,只需15分鐘就能檢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肉眼即可判斷。此外,微商編造謠言真的很用心。他們在物品的適用範圍上特別標明了,適用於企業復工、學校返校、個人篩查等用途。而且這款自測盒單價150元,多買還能享受優惠,疫情期間建議定期檢測,作為家庭常備用品。對此,北京市藥監局提示,新冠肺炎病毒檢測試劑盒暫未有家用自測版。
  • 全國首例新冠逝世者遺體解剖,讓人致敬: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01看到一則令人敬佩的消息:2月16日凌晨,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經患者家屬同意,全國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親人離散,國家有難,逝者家人以大局為重,捐獻親人遺體,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下偉大的決定!
  • 三例新冠逝者屍檢結果:氣道粘液沒化解,給氧會起反作用
    新冠病毒肺炎一旦發展成重症,病情可以進展非常快,病死率還是蠻高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數據,新冠肺炎的全國病死率是百分之一點幾,但是武漢地區的病死率達到四點幾。新冠肺炎輕症病人多,80%-90%的病人可以治好。但是約有10%-20%的病人會發展成重症,重症裡面又有少數患者會發展成危重症,一旦發展成危重,病死率就更高了,氣管插管呼吸機治療的病死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