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菁菁上小學了,我們選擇讓孩子中午在學校裡吃飯和睡覺,這樣孩子的生活會更規律一些,而菁媽發現自從孩子上小學後,每天晚上回來吃飯的飯量大減。
問孩子,她說學校的飯太好吃了,我吃了一大碗,現在都還不餓!讓我大大的驚喜,這熊孩子平時吃零食第一名,吃飯都是拖拖拉拉的,學校的飯就這麼香嗎?
而昨天也看到一個武漢的小學老師提到孩子上學後發現胃口大開,感覺好像很久沒吃飯一樣,一天比之前多吃5桶飯,這樣的飯量讓老師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撐壞了。想想也可以理解,這些武漢的小學生們可是一個學校都沒有上學了,估計不但想同學想老師了,想學校的飯菜了。而問孩子們為什麼胃口這麼好,有個小男孩說:姥姥只會做麵條!看到這裡網友笑出聲來,姥姥好傷心
而菁媽再想想也覺得其孩子在學校吃得多也是有原因的!
1、家裡的飯菜相對固定,孩子吃膩了
用什麼樣的烹調方式?買什麼的菜?甚至用什麼的碗來裝飯菜,都是相對比較固定,孩子吃久了就會覺得吃膩了。而學校的飯菜很久沒有吃到了,會讓孩子覺得很新鮮很好吃。
我們大人也會這樣的感覺,在家吃飯覺得很一般,但是如果去別人家吃飯卻發現很好吃,飯菜都要多吃幾口。
2、孩子在家裡運動量小,而在學校裡會在戶外活動時間
特別是今年,不少家長壓根不敢帶孩子出去外面玩,而孩子在家裡的運動量是極小的,但是到了學校對戶外活動時間也要相應的規定,所以孩子在學校的運動量會更大。
運動量大了加上學習也需要消耗體力,所以孩子到吃飯時間就餓了,吃得多了。
3、在學校吃飯有氛圍
學校裡很多同學在一起吃飯,吃得多的吃得快的老師還會表揚,孩子們都卯足了勁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學校一般會吃得更多一些。
4、學校沒有零食水果吃
孩子在家裡不吃飯的時候時不時會有水果或者其他零食吃一下,所以肚子其他極少有餓的感覺,而在學校老師是不讓孩子帶零食和水果到學校的,所以吃飯時也會吃得多一些。
1、飯前吃零食
我們可以在市面上能買到的零食大多都是高糖分高熱量高脂肪,比如說我們吃的餅乾都會加白砂糖,喝的飲料都加了白砂糖,甚至是孩子受喝的一些奶飲料也是水加糖做成的。
就是我們大人如果在外面喝了一杯珍珠奶茶後也會吃不下多少飯,更何況是我們小鳥胃的孩子呢?
2、吃飯時教訓孩子
「食不言」就是讓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但是不少家長平時工作忙,可能就只會在吃飯的時候有時間,所以喜歡在吃飯時教訓孩子。
我們大人心情不好時都不想吃飯,而吃飯時教訓孩子孩子當然也不想吃飯了。
久而久之,孩子想到吃飯都怕,因為吃飯代表著會被媽媽或者爸爸教訓,壓根就不想吃飯了。
3、給孩子裝太多飯
不少家長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瘦了,希望孩子吃多點,吃飯時給孩子裝一大碗飯,大人都吃不下的飯卻希望孩子可以吃完,孩子看到這個飯都不想吃了。建議每次給孩子添飯可以添少一些,吃完之後可以鼓勵孩子吃飯吃得好,如果孩子還想吃就可以再加一點飯。
4、家長追著孩子餵飯
本來吃飯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追著餵飯就成了一項任務,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孩子會本能的抗拒,甚至拿吃飯來談條件:你要給我買什麼我才吃飯,孩子肯定會挑食了。
5、一邊吃飯一邊讓娃看電視、玩手機
有些家長說孩子不肯吃飯,要看著電視才能吃得下。吃飯的時候要專心吃飯,看著電視會讓血液集中到大腦當中,而到腸道中的血液會變少,這樣會造成消化不良!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全部的精力會在看電視這件事情。家長塞什麼東西給他吃,都是索然無味的,久而久之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情就可有可無了,甚至是為了想看電視才吃飯,所以孩子不愛吃飯也是正常的。
想讓孩子愛上吃飯,可以讓孩子從小跟著家長後面去買菜,挑菜甚至幫家長布菜,讓孩子體驗菜是怎麼做成的。
從一歲左右就讓孩子自己吃飯,讓孩子感覺到吃飯的快樂。
少給孩子吃零食,讓孩子有餓肚子想吃飯的感覺。
這樣才能讓孩子多吃飯,長得高,你覺得呢?